城镇化背景下宅基地退出意愿与退出补偿模式研究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15614617 上传时间:2021-1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8.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镇化背景下宅基地退出意愿与退出补偿模式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城镇化背景下宅基地退出意愿与退出补偿模式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城镇化背景下宅基地退出意愿与退出补偿模式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城镇化背景下宅基地退出意愿与退出补偿模式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城镇化背景下宅基地退出意愿与退出补偿模式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镇化背景下宅基地退出意愿与退出补偿模式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化背景下宅基地退出意愿与退出补偿模式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城镇化背景下宅基地退出意愿与退出补偿模式研究 余超摘要: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构建OrdinalLogisti模型,了解农户的真实利益诉求,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动城镇化的建设。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在受访者中,24%的农民选择货币化补偿模式;对货币补偿模型有明显负面影响的因素有教育水平层次较高,年龄,家庭人口的数量,是否有男孩,而非农就业、家庭年收入、是否在城镇中拥有住房等变量,以及是否参加新农保等因素对货币补偿模式有明显的正面影响。关键词: 城镇化宅基地退出 货币化补偿一、绪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一方面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价格低,空心村等宅基地浪费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另一

2、方面城市的土地资源紧张且价格居高不下。我国正面临建设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战略期,而且也处于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的重要过程中。通过实证分析影响农户选择宅基地退出补偿模式的因素,有助于深入了解农户的真实利益诉求,推进农村宅基地的合理退出与流转,有效联通城市、金融与农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动城镇化的建设。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土地二元制度以及相互分割的城乡土地管理体制,导致了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受到限制,对比之下农村居民的宅基地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突出。政府对经济增长点的追求致使用地需求激增,而农民对宅基地资产变现能力的需求也在增加,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从整体来看,此类研究大多聚焦

3、于不同因素对农民选择宅基地退出的影响程度,少有对影响宅基地退出的补偿模式和选择意愿的研究。完善宅基地退出机制需要研究影响农民接受何种退出补偿模式的因素。鉴于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问卷调查,构建Ordinal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不同的农户特征对选择宅基地退出补偿模式的影响,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相应参考。二、概念基础结合学者和我国土地管理法中关的规定,本文定义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用作住宅基地而占有、利用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可以分为建筑用地和活动场所。农户依法取得宅基地的土地使用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农民的土地。【1】本文通过对宅基地试点地区的研究,认为宅基地退

4、出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对超标和闲置的宅基地进行合理、有偿、自愿的有效利用,进而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三、宅基地退出补偿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本文所用数据来“宅基地”暑期调研小分队?于 2016 年8月对六安市金寨县4个村 320户农民家庭所做的调查问卷。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院,财公学院,囊括2014级、2015级两个年级十名同学组成调查小组,调查方式采取调查员入户结构式访问。(一)变量选取本文以已有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为依据,按分类将影响因素划分为人口因素、家庭因素、制度因素和农户分化因素四个因素。1、人口因素变量农户人口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教育程度水平等。农户的年龄越大,健康状况越差,选

5、择住房安置等非货币性安置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农户的教育水平越高即高中和高中以上学历,选择货币补偿的可能性就会越大。2、家庭特征变量家庭特征变量主要包括家庭人口数目特征,两者都影响农户选择补偿模式。其中,一般来说,家庭人口越多,需要利用宅基地获得安居的压力就越大,会进而带动选择非货币补偿模式的意愿增强。3、制度特征因素参加新农合等会提高农民的社保能力,弱化其对于宅基地土地保障功能的需求,提高了对于宅基地土地资产变现功能的需求,因此,相较于没有参加新农保、新农合的农户,其选择货币补偿方式的意愿会增强。4、农民分化特征变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更愿意选择非货币化补偿,如住房安置。在城镇中就业居住的

6、居民的宅基地闲置问题比较严重,面临着数年后土地被收回的“风险”和顾虑,更注重宅基地资产变现的功能。因此,安置住房的选择意愿也会比较弱,货币补偿意愿比较强。(二)计量模型及变量描述1、计量模型本文假定,将货币化补偿取值定为1,将非货币化补偿取值定为0。模型的函数形式为:上式中,Pi表示第i个农民选择货币化补偿的可能性,常数为a,Xij表示第j个影响农民选择货币化补偿的变量,变量的个数为m,变量的回归系数为j。进行对数变换,可得表达式。2、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在模型问卷设计和变量的测量和统计分析中,将受教育程度分为两个分类变量,选择是否最低和最高水平的教育虚拟变量纳入模型。将设置5级收入,由受访者选

7、择。在所有的样本数据中,24%的农户选择货币补偿模型。(三)实证分析1、农户人口特征因素、制度因素和家庭特征因素对选择货币补偿模式产生影响研究(1)农戶人口因素变量中的年龄因素及教育水平因素对宅基地退出的货币偿模式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农户的年龄增加,其对宅基地退出后选择货币补偿模型的可能性越小。每增加一岁的年龄,货币补偿模式选择的可能性将会减少0.872倍。究其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土地的保障功能的需求增加。研究表明,人口特征因素中的教育水平即高中和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户选择货币补偿模型是其他人的0.735倍。(2)家庭人口数和是否有男孩对货币补偿模式的选择会产生负面影响。相较于其他,家庭人口数量

8、越大,家庭选择非货币补偿模式的可能性越大,是其他的0.676倍。农户人口数量越多,需要利用宅基地获得安居的压力就越大,农户的需要宅基地保障的意愿及压力就会越强,选择货币化的可能性就越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家里有男孩的农户选择非货币补偿模式的可能性相较于没有男孩的农户,是其0.721倍。家庭中是否有男孩变量在模型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负。由于,在传统的婚姻习俗和文化习惯中,婚房一般有男孩的农户提供,通过宅基地获得安居的压力较大,需要宅基地保障,更倾向于保留宅基地的保护功能。(3)户主社保程度对选择货币补偿模式选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回归结果表明,参与新农保的农户的货币补偿模型的选择比率是

9、没有参与新农保的农户的3.315倍;参与新农合的农户选择货币补偿模型的可能性是没有参与新农保的农户的0.768倍。究其原因,在于改善养老等社会保障,提高了其对农户追求宅基地资产变现功能的需求。2、农户的分化因素对选择货币补偿模式意愿产生影响研究家庭收入、非农就业和城镇是否拥有住房等农户分化因素对选择货币补偿模式会产生明显的正面影响。从事非农产业的居民选择货币化补偿一般是农业就业的居民的1.563倍。回归结果显示,家庭收入水平提高一级,选择货币补偿模式的可能性是未提高家庭收入水平的0.247倍。拥有城镇住房的农户选择货币补偿模式的可能性是未拥有城镇住房的农户的2.3倍。当农户拥有城镇住房所有权时

10、,因此选择货币补偿方式的意愿会有所增强。五、政策建议基于以上的研究,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在政府的指导下,在推动城镇化的建设,推进农村宅基地的合理退出与流转的过程中,应强调第一,建立多种类适当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模式;第二点,改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提高农户对追求宅基地资产变现功能的需求;第三点,在有关法律中明确界定农户宅基地的各项权益,依法保障农户的权益,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参考文献1、刘东玲.城镇化背景下宅基地退出中政府(组织)行为研究.湛江:广州海洋大学,2015:1-432、欧阳安蛟、蔡锋铭、陈立定.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9,10:26-30endprint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