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环境保护视角下自贸区建设和发展模式选择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68.53KB
约19页
文档ID:215596386
环境保护视角下自贸区建设和发展模式选择_第1页
1/19

环境保护视角下自贸区建设和发展模式选择导读:自贸区建设的主要目地在于推进贸易和投资 的自由化,这会影响到贸易国的环境质量,并带来诸多效应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要让自贸区建设发挥自由贸易的技 术和结构效应,就有必要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改变现 有的发展模式,尤其是改变单纯依赖低成本环境要素的贸易 禀赋结构,让环境要素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过程中不断恢 复其原本的价格和价值只有如此,中国(上海)自贸区建 设才足以发挥其改进效率的作用,并服务于建设美丽中国的 宏大战略目标一、引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已于2013年10月正式成 立,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 方案》,这一中国境内的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上海 自贸区”)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包括“在新时期加快政 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 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 重要使命,是国家战略需要”等内容但在全球以美国为主 导、构建新自由贸易秩序的背景下,为了适应新的挑战,并 重新确立中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上海自贸区”建 设的一个关键使命便在于“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也只 有进一步地推进各领域改革,将自身置于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进程中去,中国才能从自由贸易和投资所催生的经济效益[1] 中获利。

就此而言,“上海自贸区”建设所要解决的核心问 题乃是,如何通过提高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程度来推进改 革,以及促进发展,自贸区只不过是实现这个过程的一个环 节而已不过,问题显然没有这么简单,贸易和投资的自由 化固然可以给社会经济带来诸多好处,但也存在一些值得争 议的地方,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会不 会影响环境的质量,尤其是影响到作为贸易输出国的发展中 国家的环境质量这个问题最初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的,那时,正 值北美诸国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在该协定 生效后,有学者观察到作为协定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墨西 哥的环境质量在自由贸易的推进过程中似乎经历了一个明 显下滑的阶段(Grossman and Krueger), [2]由此,经济学 界揭开了有关自由贸易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研究,并在此基础 上归纳出了几个重要的效应和结论,包括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EKC),污染者天堂效应及假说(PHE和PHH)O时至今日, 随着发展中国家内部环境问题的加剧,譬如中国近期爆发大 规模的空气污染事件(雾霾),这里面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 国际贸易上的成因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审视自由贸易与环 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同时,站在已经成立的“上海自贸区” 的角度,它在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过程中,是否也会对 中国的环境质量造成影响?进而,我们是否有可能利用“上 海自贸区”的建设来扭转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而改善环境质 量,让自贸区服务于建设美丽中国的环境保护目标?二、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理论与实践(一)两种相异的意见1. 自由贸易不利于环境保护有关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目前国际学术界有两 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第一种观点认为自由贸易不利于环境保 护,其理由在于“在不同的环境管制水平下,商品的国际贸 易和流动必然会增加环境风险,并危及环境质量”,[3]以 及"国际贸易会加速各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譬如象牙 的贸易危及大象的生存,出口导向型的中国经济则严重影响 了空气质量,热带雨林地区的木材出口则又导致了森林的不 可持续发展”,[4]由此,这个观点认为自由贸易对于环境 质量的最大影响在于,为了在自由贸易中获得更大的竞争 力,各国会倾向于削弱其环境规制水平,进而令其环境加速 恶化,这个过程被归纳为“向底线竞争” (Race to the bottom),这里的底线指的便是“环境保护的底线”2. 自由贸易对环境有改善作用与上述观点相异的是,推崇自由贸易的经济学家则认 为,自由贸易不仅不会恶化贸易国的生态环境,而且还有改 善作用,也就是贸易可以产生“收入溢出效应”,令贸易的 福利效应扩散到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诸多领域中具体到自 由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环境质量的影响过程,这个观点提出了 与前一种观点截然相反的论据,指出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 发展中国家更容易获得清洁的环保技术,以及在愈加严格的 环境规制条件下会反过来激励创新,并使得环境保护与贸易 自由化的进程相辅相成。

[5]就此而言,贸易自由化带来的 并不是"向底线竞争",而是"向顶端竞争"(Race to the top)o上述两种观点各有侧重,都有一定说服力,那么,自由 贸易对环境质量究竟有何影响呢?综合各种研究,总体上, 自由贸易的环境影响在效应上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规 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6]而之所以出现不同的结 论,其来源也正是与这三种效应的对比关系有关第一,当 自由贸易的规模效应占主导地位时,它对环境质量的负面影 响就比较大,因为更大规模的经济产出必然占用更多的资 源第二,当自由贸易的技术效应占据主导地位时,自由贸 易的环境影响就表现为正效应,其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技术 进步的情况下,将提高环境的产出效应和保护程度第三, 当自由贸易的结构效应为主时,其结果则未可知,这是由于 自由贸易如强化了一国现有资源禀赋的话,那么在环境规制 水平较低时将继续扩大利用低成本的环境资源,从而恶化环 境质量,而在环境规制水平较高时,则又会通过提高环境资 源的价格,改变其贸易禀赋优势,进而优化环境质量从以上三方面的过程可以看出,自由贸易是否影响,以 及如何影响环境实则取决于哪种效应占据主导地位,也就是 说,环境质量与贸易的自由化本身并无或正或负的关系,关 键之处在于,我们在自由贸易的推进过程和自贸区的建设过 程中,究竟采取何种发展的路径或模式及理念,并在此基础 上,是不是扬长避短,主要发挥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各种效应, 譬如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等。

二)发展理念的甄别1•两种理念:增长至上与绿色治理从资源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各种 理解,西方在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上曾经有过两种主要 理念,其一是继续走资源环境密集型的发展道路(称之为A 模式),作为最极端的增长至上论,这条道路在西方发达国 家基本已经没有什么市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经深入人 心由此,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的环保主义运 动催生了第二种发展理念,那就是走“绿色”增长道路(称 之为B模式),其中尤以1988年联合国提出“可持续发展” 概念为代表此后,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基本上认同这 个理念,并切实地采取了各种政策与行动,对本国/本地区 进行实实在在的“绿色治理”,并取得显著成效 到 今天,整体上西方国家的环境优于发展中国家,而这样的一 个发展模式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 便是借助于越来越便利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将本国的高污 染、高能耗产业向外转移,同时有限制、有选择地对外输出 本国的“绿色清洁资源(即能源资源环境)”(譬如跨地区 贸易一体化协议中对特定地区进行贸易品种类的限定)尽 管从结果来看,这似乎是全球化背景下,各种要素参与全球 分工后使然,但如果所有的贸易都是真正双向自由流动的 话,到目前,发展中国家实则不会接受这么高比例的污染产 业,且完全忽略对于清洁产业的引进,而发达国家的环境治 理也不会如此顺利。

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便是全球范 围内,西方发达国家各种形式自贸区的设定过程中,他们如 何通过自贸区的制度和政策设计来强化技术效应和有利于 环境保护的结构效应,逐步修正自身的贸易优势,转而使发 展中国家承担资源环境的高成本供给2•自贸区模式:负面清单与倒逼机制一方面,自贸区,顾名思义肯定是提高贸易和投资的自 由化程度,让商品和要素通过这个管道真正地在国际市场上 流动起来,然后推动本国禀赋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最大程度的 回报,这一点基本上是众所周知的但这却并非是自贸区的 全部内涵,到今天,我们开始研究所谓的“负面清单管理”, 这在3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伊始时,是根本不敢做、也不 敢想的事情,那时,担心的事情是怕没有外资进来,没有对 外贸易可做然而,30多年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却早就为自 贸区设定了为数众多的“负面清单”,对贸易对象和种类进 行了诸多的规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实际上是进行了 一次资源的扭曲配置”,即在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通过 各种政策抬高了某些贸易品的成本,而同时又通过“自贸 区”的形式来降低其他贸易品的相对成本,从而创造以及凸 显出某些贸易品所谓的禀赋优势事实上,现在大家都已经明白(或许大部分人还没有真 正明白),这样的成本本来应该通过国内的价格信号进行还 原,不过,要在国内扭转资源环境等要素的价格信号是很难 的一件事情,譬如需要国会、政府、市场进行反复博弈之后 才能成行。

而如果通过自贸区负面清单的形式来扮演价格信 号的作用,那么就会减少很多的社会博弈成本,同时实现对 贸易和投资流向的某种掌控这便是自贸区建设对社会经济 发展模式选择的第二重意义所在,也可以将之理解为所谓的 "倒逼机制”,只不过,更宽泛的理解是,自贸区倒逼的不 仅仅是政府、企业等主体,如果政策合理有效的话,它还会 直接倒逼“资源环境领域的价格形成”就此而言,针对当前已经髙度自由流动、并且不合理的 国际分工体系,在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的设计中,不仅 应该继续执行原先已经出台的各种资源环境保护管制政策, 而且还应该对此提高约束,让资源环境要素的流出越来越困 难,同时促进这些要素的积极流入反言之,切忌重复以前 的教训,让高污染和高能耗的产业继续得以在“自由和开 放”的名义下透过自贸区这个管道向内涌入三、自贸区建设的环境效应分析(一)适度模式与可持续发展除了上述A模式和B模式之外,同济大学的诸大建教授 还提出了另外的一种发展模式,即C模式,[7]该模式强调 的是“适度的”可持续发展,侧重于以扩大经济增量为主要 的途径来逐步提高国民经济的绿色性,其实质是建议在可持 续发展的问题上走一条“渐进式”的道路,取一个“折中 值”,认为环保的步伐不可过急,应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阶 段相适应,在主要矛盾仍集中于“发展与落后”的时候,不 可将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完全转移到资源环境领域上。

应该 说,这样的一种模式(或理论)比较符合中国1978年来的 改革开放实践经验,那就是以增量改革的方式来逐步消除市 场中的扭曲现象,通过增量来解决存量中的结构性矛盾不过,问题在于,从国外的实践来看,可持续发展的思 潮一旦启蒙,在最初阶段就会表现得极为“激进”,譬如美 国,环保主义运动开闸之后,一时之间朝野各界无不以“绿 色”来标榜自己,以至于任何领域的政策如果与“环保”相 冲突便会遭到抵制,其中便包括“自由贸易区”的政策反 过来,也有一些国家,并未真正地启动可持续发展进程,任 由资源环境条件继续恶化,最终则基本上都惨淡收场就目 前的情况看,受全球化和信息化等因素刺激,我们的可持续 发展可以说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选择关口,那就是, 在资源环境保护问题上,接下来究竟应该是“匀速”前行, 还是“加速”前进?(二)环保诉求与竞争力提高客观上而言,国内的环保领域看起来很热闹,但在根本 上,我们距离“真正的环保主义启蒙”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 走,还没有到要区分谁是“深绿”、谁是“浅绿”的阶段, 不得不承认的是,仍有很多的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受到 增长至上传统思维的束缚,希望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应该围 绕经济增长展开,一切工作的评价也都应以GDP为标准,在 此背景下,也很难说,上海自贸区的相关改革就没有诸如此 类的考虑,即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及相关领域的开放来优化资 源配置,引入外部资本,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经济注入新鲜 血液,从而继续做大规模。

果真如此的话,那自贸区的开建 倒是与上述C模式的发展理念比较契合,一方面,让经济继 续加速前进,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的利用速度则相对减缓, 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