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对历史街区传统民俗文化符号凝视探究摘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什刹海地区为 例,研究游客对历史街区传统民俗文化旅游符号凝视研究 结果表明,游客凝视什刹海历史街区传统民俗文化旅游符号 元素主要有胡同、四合院、恭王府、三轮车、老字号、银锭 桥、酒吧和寺庙等游客类型的差异影响游客凝视的内容, 文化型游客和观光型游客对什刹海历史街区传统民俗文化 旅游符号的感知体验要显著高于休闲型游客游客凝视一项 综合性的文化工程游客凝视是一种权力,游客通过这种权 力途径和权力行为参与到旅游地的社会性建构当中什刹海 历史街区传统民俗文化旅游符号传承了老北京传统民俗文 化的途径主要有留住居住于此的老北京人、增加一些具有老 北京传统民俗文化的参与性活动和文化表演等游客对老北 京传统民俗文化的凝视,除了什刹海历史街区外,还有故宫、 前门大栅栏、天安门和南锣鼓巷等关键词:游客凝视 旅游符号历史街区什刹海一、引言游客旅游的目的是离开自己的惯常生活地,去寻找差 异、愉悦、解脱、怀旧或者刺激,他们通过“凝视”旅游地 的人、物和事象去体验,完成旅游“朝圣” [1]的“人生仪 礼”凝视”也是一种权力,游客通过这种权力途径和权 力行为参与到旅游地的社会性建构当中。
游客凝视”主要 关注将游客作为主体的建构行为和建构影响本文以什刹海 历史街区作为游客凝视的场域,基于游客体验视角,研究同 一凝视主体游客对什刹海历史街区传统民俗文化符号的凝 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和SPSS18. 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 析二、凝视研究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米歇尔•福 柯(Michel Foucault)提出了 “凝视"的概念,凝视作为 一种目光投射,是主体施予客体的作用力,象征着一种权力 关系,不仅是一种压制,也是一种生产[2]在此基础上, 1990年,英国社会学家约翰•厄里(John Urry)提出了 ‘游 客凝视(tourist gaze) " [2]的概念,并迅速发展成为旅 游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工具诸多旅游人类学家不断地运 用这一概念进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对凝视理论在旅游领域 的应用提出新的理论建设,提出‘反向凝视(reverse gaze)"、"当地人凝视(local gaze)"等概念,试图将 凝视权力从游客对旅游地居民的单向度研究转向双向权力 施加,确认居民在旅游中的作用,强调旅游地居民在旅游的 社会性建构中的能动性后来有学者尝试以“旅游凝视 (tourism gaze)"建构包含更多元化的利益主体的凝视研 究[3],主张考虑游客间凝视、旅游擄客的作用、隐形凝视 (主要指反思性的自我凝视)的作用,并提出诸凝视主客体 之间是双向互动的,是互为主客体的,凝视的路径、重点及 其发生的作用还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 语境而变化。
凝视”是个隐喻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游客通 过目光施加的行为力量,还包括表情、动作、口头表达等多 元化的方式,将旅游动机、旅游诉求、旅游体验融合并表达 出来,向旅游地、当地居民施加影响程与米勒(Cheong&M订ler)将旅游目的地的利益主体分为游客、居 民和擄客(包括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学者、媒体人员、旅行 社及其他旅游经营者、从业者等)三类[4],把旅游研究的 关注对象从游客与旅游地居民的二元对立中解放出来北京 师范大学代改珍在其博士论文《都市民俗旅游资源的再生产 ——以北京什刹海胡同游为例》中提出旅游过程中"交互凝 视(interactive gaze) 概念,这一概念在认识到旅游过 程中权力主体的复杂多元化的基础上,将旅游生产所涉及到 的主体全部纳入考察范畴,强调主体间的交叉互动,揣测、 试探、协商、斗争、妥协、合作等,包括异质性主体作为群 体的交互关系,主体内部个体的个性化权力态度及其行为, 个体化的权力向度与群体的权力向度并不总是一致的;异质 性主体在旅游场域中因掌握资源的差异,其权力位点不同, 权力行为施加的时机和环节也就不同,权力地位也不对等, 使得主体之间以及主体内部各个体之间的权力不均质化,且 在共同的场域内共同施加权力行为,相互之间产生影响。
厄里认为是凝视是旅游体验的核心,在旅游者的目光的 凝视之下,一切景观都被赋予了符号的意义,一切景观都变 成了文化景观[5]谢彦君、彭丹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学界 对于旅游体验和旅游符号研究的成果,从游客的角度出发深 度分析了符号解读的过程、影响因素及结果[6, 7]杨振之 等运用符号学理论对旅游活动和旅游开发的全过程进行全 面审视,指出符号化旅游是解决旅游‘符号化”的一把钥匙 [8]白凯等将旅游目的地形象视为典型的标志化符号,认 为人们总是通过旅游目的地的图像符号和语言符号认知旅 游目的地的客观存在特性[9]三、什刹海历史街区游客体验调查分析1.什刹海旅游发展状况什刹海是北京城享有盛名的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景区 由前海、后海、西海水域、沿岸名胜古迹和民居民俗生活组 成什刹海是京城内老北京风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什刹海, 元代名海子,为一宽而长的水面,明初缩小,后逐渐形成西 海、后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自清代起就成为游乐消夏 之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什刹海地区列为重点保护的二十 五片历史街区之一什刹海旅游业发展起源于什刹海胡同游,什刹海胡同游 发起于1994年,到2000年前后,一直都是以徐勇为首的北 京胡同游览公司在独家经营,每年接待15万人次左右,呈 现以国外游客为主,国内游客为辅的特征。
2000年以后,什 刹海地区的国内游客数量迅猛增长,逐渐发展成为以国内游 客为主,国外游客为辅的态势2008年5月,西城区政府成 立了特许经营办公室,对什刹海的胡同游进行特许经营,通 过招标的方式选择几家有实力、有经验的公司进行规范化的 特许经营,目前共有9家公司,共300辆三轮车共同经营什 刹海胡同游旅游项目目前什刹海地区已发展成为AAAA级 旅游景区,策划了 “逛海子、食滋味、居品味、行趣味、荡 韵味、淘风味”等一系列旅游活动项目2.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本文采用便利抽样调查的方法,针对国内游客,于2013年10月上旬与中旬集中进行, 调研地点主要是在什刹海历史街区,分散在烟袋斜街、荷花 市场、酒吧街和金丝套保护区胡同(奥运人家)共发放问 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1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2. 3%o游客的人口学统计特征运用SPSS18. 0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的被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统计特征进行了描述性统 计分析结果显示,就被调查游客的性别来看,男女比例为 54.7: 45.3,男性游客的数量稍多于女性游客数量被调查 对象以中青年游客为主,24-44岁的游客占总调研对象的63. 8%o就月收入水平来看,月收入在2500-5000元的游客 最多,占总体游客量的41.7%,其次是月收入水平为 5000-10000元之间,占总体的32. 6%,月收入水平低于2500 元或者高于10000元的游客相对较少。
就受教育水平来看, 绝大多数的游客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总体游客量的 80.7%就职业差异来看,专业文教技术人员的游客数量最 多,占总体的33.8%,其次是学生群体,接下来就是企事业 管理人员和服务销售商务人员,分别占总体游客量的13.4% 和11.5%o就客源市场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绝大多数的游 客是来自外省的,占总体游客量的81.2%,其次是北京市其 他地方的游客,占总体的14.6%,而老城区的游客占总体游 客量比重最小,为4. 2%,游客量随着客源市场空间距离的增 加而增加,呈现出一种距离递增效应就出游目的而言,大多数的游客来什刹海历史街区旅游 是为了感受老北京文化,其次是来此观光和看风景,休闲泡 吧会友的游客相对较少,购物的游客最少约有四分之一的 游客来什刹海历史街区观光看风景的同时,感受老北京的传 统民俗文化少数游客来此休闲泡吧会友的同时,感受老北 京的传统民俗文化根据出游目的的差异,可以将什刹海历 史街区的游客分为文化型游客、观光型游客和休闲型游客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外地游客来什刹海,多是为了感受老 北京传统民俗文化,而对本地游客而言,则是来此放松休闲 的,以观光看风景为主。
因此,目前什刹海历史街区的国内游客中,以中青年、 受教育水平较高、中等收入者为主的外地游客占了绝大部 分;在职业上,文教技术人员和学生是比较突出的两大类群 体;外地游客与本地游客的出游目的具有显著差异,外地游 客以感受老北京传统民俗文化为主,本地游客则以放松休 闲,观光看风景为主游客体验中的什刹海历史街区传统民俗文化旅游符号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游客对什刹海历史街区传统民俗文化旅 游符号的体验主要体现在胡同、四合院、恭王府、三轮车、 老字号和银锭桥等相对而言,游客对酒吧和寺庙等传统民 俗文化旅游符号感知不显著值得注意的是,游客对什刹海 历史街区整体空间氛围的感知相对高于酒吧和寺庙,说明什 刹海历史街区整体空间布局和环境氛围也是一种旅游景观 符号,对广大游客产生旅游吸引力游客对什刹海历史街区不同的传统民俗文化旅游符号的体验也是存在差异的,由下表可以看出,游客对胡同、四 合院、恭王府、三轮车和老字号这几个传统民俗文化旅游符 号的感知最为显著,验证了孙九霞的研究观点,即游客凝视 具有选择性,民俗村内,游客凝视只是带走“他所希望看 到”的那一部分民族符号[10] O正如厄里所言,旅游凝视不 仅是一种视觉体验,同时也包含了其他感官体验,如嗅觉、 听觉、味觉、触觉等[11]。
问卷调查发现游客对什刹海历史 街区传统民俗文化旅游符号体验中的‘老字号”的体验,既 是一种视觉体验,更是一种嗅觉体验和味觉体验很多游客 到什刹海,尤其是到烟袋斜街,都会品尝中华老字号烤肉季 的烤肉游客感知体验到的什刹海历史街区传统民俗文化旅 游符号是什刹海的标志性景观,它们是老北京历史遗留的产 物,同时也是典型的被什刹海胡同游的旅游经销商大肆宣传 的旅游符号厄里认为存在两种特别的旅游凝视方式,即浪 漫的旅游凝视和集体的旅游凝视浪漫的旅游凝视包括被看 作欣赏原汁原味的自然美景,集体的旅游凝视则包括大量的 人群的参与,正是多数人的交互作用建构起旅游的氛围因 此,从游客体验视角来看,游客对什刹海历史街区传统民俗 文化旅游符号的凝视是一种集体凝视旅游凝视是旅游文化研究的重要核心概念,凝视是旅游 者主体的行为,旅游者类型的差异影响旅游凝视的内容 [12] o统计分析发现,整体上来看,文化型游客对什刹海历 史街区传统民俗文化旅游符号的感知体验要显著高于观光 型游客和休闲型游客;具体而言,在什刹海历史街区传统民 俗文化旅游符号中,游客对什刹海历史街区的胡同的感知最 显著,其次是四合院,再是三轮车、老字号和银锭桥等旅游 符号。
基于游客对旅游符号胡同的感知最为显著,进一步分 析游客对什刹海胡同的体验分析结果表明,30%的游客认 为什刹海胡同比较古朴宁静,36. 5%的游客认为什刹海胡同 承载了很多老北京故事,而14.5%的游客认为什刹海胡同缺 乏生活味道,16%的游客认为什刹海胡同都是游客,剩下3% 的游客则对什刹海胡同没什么感觉相对而言,游客对旅游 符号酒吧的感知并不显著,但是大多数游客对这里的酒吧还 是比较喜欢的,认为酒吧建筑风格和装饰特色较为古朴,具 有怀旧感,并且酒吧分布在前海和后海沿街,濒临什刹海, 酒吧的视野空间和环境较好旅游凝视的功能在于空间的建构旅游地在旅游者的凝 视下被消费,旅游者凝视引起旅游地文化向“舞台化"、 “表演化”方向发展,使得旅游地在时间和空间上被建构, 最终发展成为一个与传统生活状态存在巨大差异的地方 [13] o什刹海历史街区酒吧街的建立就是旅游凝视的结果, 是老北京传统民俗文化自我的现代性表述与主动建构的产 物游客凝视”不是一种孤立现象,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旅 游现象事实上,激发这种游客凝视消费活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