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OC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15428379 上传时间:2021-1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SPOC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于SPOC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于SPOC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基于SPOC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基于SPOC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SPOC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SPOC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基于SPOC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 本文针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探究社区理论指导下,以SPOC线上资源为依托,探讨了线上线下交互混合式的教学内容、方法、准备、实施、评价等问题。主张通过线上和线下交互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构建基于SPOC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关键词】 SPOC;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现状;策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该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鼓励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创

2、新,以促进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由此可见,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时代下,转变和研究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意义重大。一、SPOC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SPOC 的全称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中文名为“小规模私密在线课程”。SPOC是美国哈佛大学改进MOOCs(即: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自身特点后推出的一种新兴在线教学形式,这种形式彻底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整合利用SPOC线上资源,解决了传统英语教学中教材陈旧、书本内容主题乏味无特色、语言文化环境薄弱等问题。另外,由于SPOC这种在线课程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教师可以在大数据背景下,

3、结合课程的需要,从教材出发,提炼教材主题,并借助大数据思维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精选出一些适合学生水平的教学语料,收集并整合网络资源,以此来丰富课程,使得课程变得生动有趣,进而也会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外高校正处于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初期阶段,采纳初期实施阶段,探索混合式教学的理论指导框架,课程设计与实施,教学/课程评价体系的框架建构等。虽然慕课、翻转课堂在国内外高校都如火如荼地进行过,但在实际的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方面都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不论是哪种形式,都没有从根本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和体验个性化交互协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导致学生

4、不能很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混合式教学依然是线下为主导,线上与线下教学彼此独立存在的教学模式;学生缺乏线下学习热情,也缺乏线上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教师依然满堂灌,对混合式教学处于迷茫的状态,不知如何着手。三、混合式教学模式策略1、混合式教学概念的演变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可从两个维度进行研究:(1)技术应用阶段(2000年开始),其特点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纯粹面授与纯粹在线教学的简单机械结合。可见在此阶段同时存在线下和线上两种各自独立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此阶段只是一种过渡性的教学模式。(2)技术整合阶段(2007-2013),此阶段从物理维度来看,更加清晰地

5、界定了在线教学与面授教学的比例,把混合式教学模式与纯粹面授教学和在线教学进行了分离,使其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教学模式。从教學特性来看,此阶段更多地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角度界定了混合式教学模式。(3)“互联网+”阶段(2013-至今),从技术特性来看,此阶段的混合式教学已经正式纳入了移动终端。教学模式也由原来的“在线教学与面授教学的混合”正式转变为“依托移动通信设备、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教学特性维度来看,此时研究者们已深刻认识到:混合式教学是为学生创造的一种具有完全参与性和提升个性化发挥的学习体验,而不是纯粹简单的互联网技术的混合。总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面授教学与在线教学的

6、混合,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教学与教师辅导方式的混合。纵观以上三个阶段会发现,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物理特性也就是技术应用方面不断弱化,而在教学特性-师生角色转化与教学方法和策略方面逐渐强化。2、混合式教学目的由面授课堂的部分替代或是在线教学的帮助,转变为促进,提升改进课堂教学,提升改善学习效果;发挥在线教学与面授教学的优势,规避两者的劣势;以此来推动教学模式变革,在学习活动和课程中,将信息技术互联网移动终端技术整合利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内容的目标要求,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符合其自身特点的个性化学习体验。3、混合式教学的准备INACOL 2

7、014年提出混合式教学教师能力框架:(1)教学理念方面:教师应对教学与学生学习具有开阔的视野,有预见性,对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趋向应明确领悟;(2)教师素质方面:要具有透明、公开、协作的能力与勇气;(3)适应能力方面: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还要不断反思,持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4)技术能力方面:教师要具备运用数据分析教学与学习效果的能力,有较强的实践性能力,灵运活用教学策略的能力,还要有对学生的混合式学习管理的能力以及应用互联网教学工具的能力。King等人构建了混合式教学的教师能力框架,提出了课程前的准备,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设计,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讨论,学生的学习动

8、机激发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混合式教学中学生的准备:大多数研究表明,学生对混合式教学以及教学环境都持认可和积极的态度。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积极态度、认可度和接受度,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结果的满意度。学生的能力准备包括: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实践管理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或讨论交流中体现的成熟度与责任感,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能力等。4、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混合式教学的核心是“再设计”。即通过对课程的再设计,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协作学习体验,帮助他们通过主动的、交互协作的学习方式,达到对教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从物理维度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分为线下面授、线上学习、线上和线下完全融合三类,其中完全融合型是

9、将线下面授与网络在线教学以及移动终端的学习完全融合,无缝对接。从教学特性方面来看,采用的教学法分为三类:“讲授式;自主式;交互/协作式”。依据两维度分类混合式教学,可以很好理解:翻转课堂,应当是线下主导型,交互协作混合式教学;当下流行的MOOC 是线上主导型,讲授式的模式。5、混合式教学的理论框架2001年Garrison,Anderson和Archer提出“Community of Inquiry”(即:探究社区模型),此理论以建构主义为基础,提出了混合式教学的四个关键要素:一是社会临场感;二是教学临场感;三是认知临场感;四是情感临场感。对此四种临场感,只有相互融合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时,学生才

10、会发生有效的学习。此理论为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持。6、混合式教学策略由Garrison提出的探究社区理论(COL)发展出的混合式教学策略,关键在于:“有意识整合实时学时和非实时的学习”。在学习中创造有意义的活动,并将这些活动串联起来。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有:(1)在学习前,要设计出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作为主题触发事件;(2)在学习中,要仔细聆听学生对主题的表达,并与之进行平等对话交流,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重点、难点问题的解答和辅导;(3)学习后以项目活动为中心设计学生的课后作业。此外,还有一些策略可供教师使用:匿名方式在线讨论和协作减少学生压力

11、恐惧感,提升参与度;协作问题解决有效完成学习活动和意义建构;同伴互评策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7、混合式教学评价框架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理论指导与理论支持是:探究社区理论;此理论也可以作为教学效果评价和课程体系评价的理论基础。只有基于评价数据,才能实现混合式教学和课程的不断改进。此理论中的认知临场感的构建划分为:触发,探究,整合,问题解决和内容分析框架。混合式教学评价的方法:问卷法和内容分析法。评价工具:基于Col理论的混合式教學评价工具学生问卷。混合式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聚焦三个方面:(1)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学生所达到的认知水平;(2)学生在学习交流中的交互协作和学生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对社会

12、知识的建构;(3)情感态度。混合式教学可以提高考试通过率,学生学习成绩,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学习效果的满意度。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够获得较高水平的认知度,较理想的学习效果。影响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教学指导,教学活动,面授支持和协作能力。混合式教学的成功最重要取决于两个维度: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指导和学习者的自主性与自律性。教学指导方面包括教师的素质,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教师给予学生的学习指导与支持。学习者的方面强调:学生在合作或讨论交流中体现出的学习交流讨论,交互协作中体现出的成熟度,自主学习与认知的能力与自我管理情绪与时间的能力,对学习结果的期望和需求。混合式教学

13、环境下学习分析与应用:学习分析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在线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因为在线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时间和学习成绩的记录,是可以获得的。未来混合式教学与学习分析的结合必然是线下面授与学生线上学习所产生的学习结果性数据的结合。混合式教学与学习分析的结合,必将为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带来突破性的发现与发展。【参考文献】1 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 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18.3.3 刘丽敏.基于SPOC的高校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8.【作者简介】樊宁瑜(1977)女,陕西延安人,硕士,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及英语翻译研究.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