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确保小组讨论更有效(精编版)

上传人:说**** 文档编号:215223141 上传时间:2021-11-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步”确保小组讨论更有效(精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五步”确保小组讨论更有效(精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五步”确保小组讨论更有效(精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步”确保小组讨论更有效(精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步”确保小组讨论更有效(精编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步”确保小组讨论更有效新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作为合作性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出现“面面相觑,哑口无言”或是“各自为战,信口开河”的现象。“小组讨论”开始,几名同学却不知从何说起,由谁先说,于是你推我让,或是心不在焉,词不达意,有的甚至一言不发,结果白白浪费时间,针对小组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如何使小组讨论更有效,我认为: 一、“独立思考”是有效讨论的基础在平时教学中,你会发现小学生即使思维敏捷,也不可能快速地整理出思路,马上与同学交流。可见,我们教师呈现学习卡后

2、,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没有思考,哪有见解来讨论?何谈思想的碰撞?更况且,这种即时交流,往往只是几个思维比较敏捷的学生肤浅地说上几句,大多数同学则是思维还未及启动,自然地充当起了听众、附和者的角色。因而,我以为, 在小组讨论的同时,不能忘了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独立思考是小组讨论的基础,待学生在静思中理清了思路,组织了语言, 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讨论,这样才能形成符合实际的有效的合作学习,才能促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得到提升。但课堂时间有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情5来确定是否需要学习前置(课前自学)。二、“精心策划”的问题是有效讨论的前提讨论并不是为讨论而讨论

3、,而是为强调某个问题、澄清某种 模糊、解决某些难点而合作,讨论的内容要难易适度,如果所布 置的问题太难,学生不知如何下手,不但耽误时间,而且会适得 其反,让学生对讨论失去兴趣;讨论交流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有一定的思维含量。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吃,千万不要过于简单。否则,在没有讨论价值的情况下,讨论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一句话: 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问题的设定一般要具备三个特点: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能够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2. 问题设计应该考虑学生原有知识背景和经验。3. 问题应该是学生理解不一致又有争辩必要。如我在执教一节体积单位的换算的课时

4、,先让学生 自主学习完成1. 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有哪些?2 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后,让学生利用学具在组内合作探究:探究相邻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探究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关系动手操作:棱长为1 分米的正方体盒子中, 可以放多少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想一想: 1 立方分米 =( )立方厘米1升 = ()毫升2. 探究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关系体积为 1 立方米的正方体,它的棱长为( )米 ; 也可以看成是棱长为 ( )分米的正方体, 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所以 1 立方米 = ( )立方分米3. 小结: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5、这些问题是学生学习“体积单位的换算”关键环节,经过设计,把问题安排在学生独立完成课本“认一认”后,学生已经对“ 体积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的合作,这为学生合作探究作好了铺垫,学生讨论有了基础。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三、发言次序是有效讨论的根本根据讨论内容的难易程度分配给不同等次的学生。难度大的题目分给一号组长。简单明了的问题分配给六号。让不同等次的学生通过努力都学有收获,发言机会均等。同时要给六号学生提出更明确的要求:小组讨论、交流时必须发言。六号学生发言的先后由具体情况而定。简单题目可以先让六号回答。难度大的题目先让六号听他组员发言,而后复述问题的答案。这样每

6、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学习当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四、 控制时间是有效讨论的关键小组内的六位成员都应该意识到不管自己的观点多么重要,都必须控制发言时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每人在发言时都遵守时间规定, 就很少会出现少数人控制讨论或相互争抢的现象。在限定的时间内能否充分地表达自己 的见解 , 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思维发展的重要体现。这是教学的难点,在小组讨论中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讨 论时间的控制上, 一方面要预先设计好讨论的时间, 同时也要根据课堂讨论的实际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五、教师的“引导、参与”是有效讨论的保障在讨论过程中,教

7、师与学生之间要从原有的“权威一服从” 关系逐渐变成了“引导一参与”的关系。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不能忽视自己的引导作用,抛出问题后, 任由学生争论不休。学生或抓住细枝末节,东拉西扯;或高谈阔论,不辨本质;或就事论事,流于浮表, 致使讨论肤浅, 不能取得应有的实效。其实, 小组讨论整个过程和实效性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学生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方面的原因,小组讨论有时往往热闹外显而实质缺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其引导作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不能等待、观望,而是要深入到小组当中,和学生处于平等关系,或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供小组内磋商、协调、参考,或了解讨论的进程,及时为学

8、生提供最新的思维素材和深化题旨的信息,帮助学生挖掘讨论的深度。我在执教体积与容积一节时,设计过这样一个小组讨论环节,经过前面学生自主探究完成课本上两个实例后,让学生分 组讨论“容积与体积的区别”“冰箱的体积和它的容积一样吗? 有什么区别?”同学们各抒己见,组内讨论极为活跃。接着,我 抛出下一个问题:我知道物体的体积是从哪里测量?物体的容积是从哪里测量?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同一物体的 ()比()大。引导学生探讨本节课的重点:我能够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学生讨论过程中我深入小组,和他们一起尝试用操作来比较。这两个问题,由表及里,具有序列性和梯度性,促使学生研讨问题的关键,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可见小组讨论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创造学习情境,架设学习桥梁,而且要巧妙引导,及时调控,层层剥笋,使讨论逐渐深入。总之,在小组讨论中,独立思考是基础, “精心策划”是前提,发言次序是根本,控制时间是关键,有效引导是保障。教师要把这五步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促使小组讨论更合理更科学,使小组讨论更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