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格写作技术在交响音乐中应用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15222311 上传时间:2021-1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赋格写作技术在交响音乐中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赋格写作技术在交响音乐中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赋格写作技术在交响音乐中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赋格写作技术在交响音乐中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赋格写作技术在交响音乐中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赋格写作技术在交响音乐中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赋格写作技术在交响音乐中应用(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赋格写作技术在交响音乐中应用摘要长期以来,古今中外的音乐家都热衷于对钢琴赋格曲的 两部经典作品集,即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和肖斯塔科维 奇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的研究,经常都可以看到专业 的论著出版和相关的论文发表,但是,很少有人专注研究交 响音乐中赋格写作技术的应用。该论文则立足于交响音乐中 赋格写作技术的专题研究,希望对专业和业余作曲者、音乐 学教师和学生有一些启迪。关键词赋格写作技术交响音乐赋格是一种结构严谨、具有较强逻辑性的复调音乐形 式,因此在音乐作品中常常被看作是智慧、科学和文明的象 征。赋格曲在音乐创作中既可作为独立曲式应用,也可作为 套曲中的一个乐章,既可以用于器乐独奏、重奏,也可用

2、于 交响音乐创作,无论是巴洛克时代、还是古典音乐时代,或II者是浪漫主义时代乃至近现代的许多作曲家都喜爱把赋格 技术用于交响乐的创作,因此,赋格写作技术成为专业作 家必须掌握的手段。早在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们就开始在乐队作品中使用赋格写作技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不得不提到巴赫。他的 作品包罗万象,涉及到了除歌剧以外的所有体裁,特别是他 对复调音乐的贡献人人皆知。他创作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被称为“新约全书”,成为人们竞相学习的典范。巴赫的作 品浩如烟海,六首布兰登堡协奏曲是巴洛克时期的伟大 杰作,也是巴赫最优秀的乐队作品,其中的第二、四、五、 六首的中间或终曲都使用了赋格写作手法。巴赫第四布兰登堡

3、协奏曲(G大调BWV1049)由三个 乐章组成,末乐章是一首五声部的赋格曲,这是由中提琴演 奏的赋格主题:巴赫第六布兰登堡协奏曲(bB大调BWV1051),也是 用赋格来表达的,主题也是首先在中提琴声部奏出:十八世纪下半叶,音乐发展到了一个重要阶段,即古典 主义时期,赋格写作技术在交响音乐创作中的应用日益普 遍,以海顿和贝多芬为代表的大批作曲家,将音乐推向了一 个崭新的时期,他们追求理性,追求严谨。莫扎特也是古典 时期杰出的代表,他的音乐风格优美、秀丽,他创作的作品 体裁十分广泛,包括交响乐、协奏曲、歌剧、众多的钢琴和 其它形式的音乐作品,使用赋格写作技术写作的交响音乐作 品有很多,如第四十一

4、交响曲朱庇特交响曲(C大调, K. v. 551)第四乐章实现了奏鸣曲与二重赋格的完美结合。贝多芬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中无时不 闪现出他那巨人般的性格。他创作的9部交响曲是作曲家人 格魅力和完美精神的集中体现,在第一、第三、第五、第七、 第九交响乐中都大量地使用了复调音乐写作技法,赋格段时 而出现在呈示部,时而出现在展开部,用完整的赋格曲作为 一个交响乐的乐章都随处可见,这些娴熟和精致的设计,令 人惊叹不已。贝多芬在第一交响乐(C大调,作品第21号)第二 乐章采用了传统的奏鸣曲式写作手法,其中的第一主题是用 赋格段来陈述的,赋格段的插入可以起到突出主题乐意、在 织体写作上与主调音

5、乐体形成对比的作用,也常常用来作为 推向高潮的重要手段。赋格的主题由第二小提琴奏出,然后 由大提琴声部作答。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bE大调,作品55号)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的再现段中也使用了赋格段。该曲 的第四乐章为变奏曲,在主题经过四次变奏之后,接入了一 个赋格段。贝多芬第五(英雄)交响曲(bE大调,作品67号) 第三乐章首尾两个部分采用主调创作手法写成,中间部分则 是赋格段。赋格主题在各个弦乐器声部分别奏出,多次使用 紧接手法。紧接”又叫“密接和应”,是作曲家们在赋格 曲写作中惯用的手法,是运用横向与纵横向对位技术,将模 仿结构进入的时间加以变化,或将进入时间与纵向声部关系 同时变

6、化,由于变化的基本特性是将时间距离靠近,所以称 为紧接模仿,在赋格中称为紧接段。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d小调,作品第125 号)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构思精巧,结构严密。大家熟知的 欢乐颂主题使用赋格段来陈述,具有深刻的表现力。主 题出现的顺序依次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音乐发展到了浪漫主义时 期,作曲家们的音乐创作对于古典主义来说有所发展,他们 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音乐更加奔放,形式更加自由, 在复调音乐创作方面也有所突破。在推动音乐进行,特别是 在乐思需要大肆发展、情绪需要推向高潮的时候,较多地使 用了赋格手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奥地利作曲家马勒 的g小

7、调第二交响曲复活是一幅大型的宗教音画,作者 通过交响音乐诠释了 “生”与死”哲理。该曲的第二乐章 是死者对过去欢乐的回顾,在两支舞曲之后,作者巧妙地使 用了一个赋格段,将音乐推向了髙潮。德国作曲家舒曼虽然不是复调音乐大师,但是在他的作品中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赋格写作技术的广泛使用,他创作 的第四交响曲(d小调,作品第120号)的终曲采用奏鸣 式写成,展开部便是一个严谨的赋格段,第一主题成为赋格 的主题,各声部在依次陈述后进入主调写作手法。由舒曼创 作,大家熟知的&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第54号)的终 曲与第四交响曲的手法同出一辙,也是采用奏鸣曲式写成, 展开段也是从精致的赋格段开始,依然是第一主题

8、作为赋格 的主题。有些作曲家甚至把一个乐章的一大部分或全部内容都 用赋格的形式来表达,如赫尔斯特创作的赋格协奏曲、赋 格序曲,美国作曲家舒曼创作的第三交响乐第一部分, “帕萨卡利亚与赋格”,巴托克于创作的弦乐、打击乐 与钢片琴音乐第一乐章都是一部结构严密的赋格曲。英国 作曲家布里顿也是一位伟大的实践者,他创作的青年管弦 乐队指南(作品第34号),第二部分是一部绚丽多彩的赋 格曲,将在第一部分中介绍过的乐器依次出现,用赋格的形 式将这些乐器组织在一起。依然是布里顿创作,人们不太熟 悉的弗兰克布里奇变奏曲由一次主题和十个变奏组成, 其中,第十变奏为“赋格与终曲”,将抒情而柔和的主题变 奏为活泼而跳

9、跃的形象,用赋格的陈述方式,依次在弦乐器 组中的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上奏出。 俄罗斯作曲家作为浪漫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在音乐发展历史 上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他们的创作风格新颖、大胆,力求突 破和创新。他们将复调音乐写作技术广泛地使用在交响音乐 创作之中,作曲家们大显身手,一些具有深刻影响的作品不 断出现。柴可夫斯基是一位多产的俄罗斯作曲家,被称为旋律大 师,他的作品能够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类的思想和 情感的变化,时而阴沉、时而忧郁、时而热情、时而激昂, 很多作品都习惯采用主调与复调手法交替陈述。他的第 三交响曲末乐章、第四交响乐曲末乐章以及第六交 响曲第一乐章的展开部都使用

10、赋格段的写作手法。他在交 响组曲中也忘不了用赋格手法来表达音乐情感,他创作的第一组曲(d小调,作品第43号)由六个段落组成,其 中的第一首标题为“序曲与赋格”,他创作的第三组曲(G大调,作品第55号)由“悲歌”、“忧郁圆舞曲”、“谐虐曲”和“主题与变奏”四个部分组成,与第一组曲不 同,柴可夫斯基在第四部分“主题与变奏”中的变奏部分使 用复调手法,主题与变奏是最后一部分,包括了一次主题陈 述和十二次变奏,其中的第五次变奏采用严格的赋格段写 成,与其它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俄罗斯杰出作曲家的另一个代表是格拉祖诺夫,他的 第七交响曲(F大调,作品第77号)创作于二十世纪初, 是作曲家写作技术的巅峰之

11、作,在和声和配器方面在传统的 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复调技法的运用,令人惊叹,第 二乐章的开始,沿用了老一辈作曲家惯用的手法一一用赋格 段来陈述。四度上行后做半音进行的主题显得忧郁而悲伤, 这个主题在不同的乐器上依次陈述,增加了痛苦的情绪。二十世纪以后,音乐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崭新的时期,人 类文明的进步对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种音 乐流派大量产生,音乐创作出现了五彩缤纷,绚丽夺目的局 面。赋格这种古老的艺术仍然为新时期作曲家们所使用,大 批作曲家专注于复调音乐的研究,实现了复调音乐的复兴。俄罗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是推动复调音乐复兴的杰 出代表,他是一位音乐巨匠,更是一位复调大师,他

12、创作的 24首前奏曲与赋格(作品第87号)是继巴赫平均律钢 琴曲集后人类音乐史上的又一部复调音乐巨著,是人们学 习复调音乐技术的范例。肖斯塔科维奇的复调技术才能还表 现在交响曲的创作上,无论是对民族音乐的探索,还是对波 澜壮阔的战争场面的描绘都闪现着他的复调音乐精神和智 慧。他创作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构思精致的作品, 在这部作品里,融入了作曲家对人类生活描绘,表达了作曲 家对人类命运的思考,第二乐章是快板,具有谐虐曲的特征, 为了达到紧张和尖锐的效果,在展开部中使用赋格段来表 达。美国作曲家艾夫斯创作的第四交响曲完成于1916 年,是一部探索哲学思想的作品,第三乐章的开始就用一首 赞美诗做

13、主题开始了赋格的陈述,随后弦乐和铜管乐器依次 加入,并采用紧接手法,将音乐发展到了高点。美国作曲家哈里斯共创作了十一部交响曲,其中以第 三交响曲最为著名,这首完成于1938年的作品在结构上 与传统交响乐不同,不是四个乐章,改为一个乐章一气呵成, 在完成对田园音乐段落的表达以后,采用赋格段写作手法, 主题在铜管乐和打击乐各声部依次出现,逐渐积蓄力量,将 音乐推向了 一个新的高点。复调音乐写作技术传入中国有近百年时间,特别是50 年代前苏联对中国高等音乐教育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一 批学子留苏学习,或进入中央音乐学院苏联专家班培训,复 调音乐成为了音乐院校作曲专业必学的理论课程。一批作 曲家纷纷将

14、复调音乐写作技术运用于民族音乐创作实践之 中,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丁善于 德的成长交响乐和朱践耳创作的第一交响曲都是赋 格写作技术用于交响音乐的成功例子。我的老师,著名作曲家李忠勇教授在他的交响乐中也使 用了赋格写作方法。李忠勇教授2003年参观了光雾山森林 公园后,被这里迷人的风景和历史传说所感动,当即决定要 写一部交响音画来表现内心的感受,回家后奋笔疾书,在短 短的25天时间里完成了这部交响作品一一光雾山音画, 由“晨光晓雾”、“燕仙共舞”、“牟阳怀古”、“月潭飞 花”、“红叶节庆”五个乐章组成,第五乐章红叶节庆” 旋律热烈欢快,这一段是对节日盛况场面的描写,在展开部

15、 以后,从245小节起进入赋格段,主题在中提琴和大提琴上 陈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主题,共8小节。纵观不同时期的交响音乐作品,作曲家们总是喜欢将交 响音乐的一个乐章用赋格的形式来表达,或将乐章中的一部 分用赋格段的形式来推动。由于赋格曲最重要的特点是将主 题在不同的声部依次呈现,无疑强调了主题,加强了音乐内 部的联系。同时,赋格写作中常常采用紧接手法,这对以积 蓄力量、推动音乐发展、形成音乐高潮有着重要的作用。赋 格主题也具有情趣的多样性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可以表现咏 唱、庄严、史诗、歌唱性、赞美诗等内容,也可表现具有舞 蹈性、活泼、诙谐的情趣,还可以表现对自然景色的感受、 表现愉快的心情

16、。具有矛盾冲突、动力性、活泼欢快的主题 也常用在赋格段中。这种做法,从巴洛克时期开始,一直沿袭到近现代的作曲家,无论是国外的经典名著还是国内的交 响音乐精品,都无一例外地继承了这种传统的做法。凯鲁比 尼曾说过,“一切写得美好的作品,即使它没有赋格曲的特 征和形式,但至少具有赋格的精神”,我想,这就是赋格艺 术的魅力所在。参考文献:1. 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彭志敏著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2. 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钱仁平著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3. 和声复调论文集杨通八、张韵璇著上海音乐出版社4. 新编世界名曲欣赏杨民望著上海音乐出版社5. 二个基本数据一张设计图式赋格写作研究李忠勇著音乐探索2007年第1期责任编辑:杨建(“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