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学习重点.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215080413 上传时间:2021-11-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学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社会心理学学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社会心理学学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社会心理学学习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社会心理学学习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学习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学习重点.(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讲 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的对象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档案法 档案法是根据一定目的,收集大量现存资料,通过分析,找出社会心理现象的规律的方法。优点:不引人注目、非觉察的、非反应性的,排除了特殊反应。缺点:不易得到档案,也易受档案编著者等因素的限制,量大、耗时,有赖于分析者的抽样方法及概括与分析能力,不能排除社会现象的多因性,不够准确客观。2.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个别谈话、座谈、问卷等形式,了解个人各种情况的方

2、法。优点:能获得第一手生动的材料,手续简练,可在不同时间对同质被试重复使用, 可获得数据与某些假设的验证。缺点:必须有被调查者的配合,被试必须有自我意识、口头或(和)书面表达能力,在必须选择典型代表做被试时,往往会受条件限制。3.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动态现象进行长时间的深入细致的现场观察了解的方法。优点:了解有深度、细腻,能及时发现变化,外显行为的观察,能避免被试不善表达而造成的误差,长时间生活在被试中,能克服被试人为的紧张情绪,能直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缺点:要等待现象自发出现,不能主动引起,花费时间精力,不易全面把握各种因素。4.现场实验法现场实验法是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实

3、验研究。优点:所要考查的现象不用期待,缩短研究周期,环境真实,被试不易觉察,心理、行为自然,因果关系清晰明了。缺点:选题与设计难度大,若时间长,则易受无关变量影响自变量有时不能引起反应,受外部条件的限制。5.模拟实验法和标准实验室实验法模拟实验法是仿照社会情况,设立类似环境,考察被试在其中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并研究其规律性的方法。 标准实验室实验是在实验室环境中对一种社会心理或社会行为进行分解的更有控制的研究。优点:把复杂的环境移植到实验场所,研究便利,实验可以重复,可控制环境,操纵自变量,可重复实验,检验假设成为可能。缺点:人为环境中,会影响实验的真实性,分离变量,所得结果不一定能在社会现

4、实中推论。五、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刺激反应理论 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认为一种刺激引起的某种反应受到强化时,就建立一个联结。复杂行为就是一系列简单行为的联合。1.模仿理论(N.Miller & T.Dollard) 人类特别是儿童的社会行为,不论是遵守纪律还是遵守社会准则的行为,都是模仿习得的,而模仿本身就是学习来的。 2.社会学习论(A.Bandura & R.Walters) 人的一切社会行为包括社会定向、言行一致、抗拒诱惑等都是在观察学习中得到的。观察学习中包含模仿。3.社会交换论(G.Homans) 从经济学的概念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到持续的理论。人的行为类似于

5、物质的交换,人的行为带给对方的好处,使对方产生互惠行为,或产生相互的好处,使得社会发展。 (二)角色理论(G.Mead & C.Cooley)角色理论是按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身份去解释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是带有社会学性质的独特理论。角色理论中的相关概念角色期望:周围人依据某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对其社会行为产生的要求和期望。镜象自我:从他人的表情和态度中看到的自我。角色获得:能够按照社会期望形成自我并在这个框架中行动。角色间冲突:个体不同角色之间互不相容时产生的冲突。角色内冲突:同一种角色内由于不同的角色期望而产生的冲突。(三)认知理论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孤立的反应,也不是

6、反射弧的机械组合,它是通过心理活动的整合决定行为的。1.认知失调说 (L.Festinger)人的行为总是基于一定的认知和信息,当脑中同时出现两种相反认知和信息时就会发生不愉快,就会激发人去解除这种不协调。2.归因理论(F.Heider)人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而且人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都要找原因,不是把原因归于自己的本性,就是把原困归于环境,或二者兼有。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即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或推论的过程。 归因理论家发现,当一种行为有希望获得成绩时,往往归因于自己,否则归于环境,而旁观者正好相反。内 因:人格、品质、

7、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个人所具备的因素。外 因:周围环境、他人、规则、奖惩、工作的特殊性与难度、运气等。 稳定性:原因是不是行动者比较持久的特征。3.内隐人格理论(G.Kelley & L.Cronback)每个人都认为他人所具有的一些性格特点、品质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如具备一种品质或行为表现,就可以了解其它的行为品质或表现。第二讲 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述1.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自己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2.社会化的主体 社会中未成年的个体,严格地说,是未完成社会化的个体。3

8、.社会化的执行者 与社会化有关的人们。4.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经验、规范及由此产生的与之相符的各种心理状态。5.社会化的结果 教化个人,使之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成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有一定个性的社会有效成员。6、社会化的基本特性 社会强制性 个体能动性 终身持续性二、社会化的途径1、社会教化及其共同内容 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 (1)教授基本的生活技能 (2)教导行为规范 (3)培养社会角色 (4)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2、家庭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 家庭主要是通过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式把社会的规范和准则等转交给儿童,使之逐渐社会化。父母对人、对已、对物的态度,往往就是儿童的行为准

9、则。父母态度最理想的亲子关系,是父母既不特别娇惯孩子,也不过于严厉,既不随心所欲支配孩子,也不完全听凭孩子的支配。西蒙兹比较了被父母喜欢和不被父母喜欢的孩子,结果发现,前者大都表现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理想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后者则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冷淡,有反社会倾向。西蒙兹还比较了被父母支配的孩子和支配父母的孩子,结果发现,前者比较顺从被动,缺乏自信心;后者则是反抗的、独立的,具有攻击性。戈登(1981)认为,父母态度与儿童的控制点密切相关,娇宠儿童常具有外控特征;内控倾向的儿童,其父母更为和蔼、有教养,允许孩子的独立性,更为民主和讲道理。外控者认为,自己行为结果由外部力量控

10、制,这种人缺乏自信心。内控者有强烈的自我信念,相信自己的力量,认为活动的结果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研究表明,内控者比外控者学习更好。赖德克的研究表明:a.专制家庭和民主家庭:前者的儿童爱吵架,缺乏合作精神,没有人缘,不会体谅人,情绪不稳定,放肆,没有上进心,对奖罚漠不关心。后者的儿童有人缘,体谅人,天真活泼,情绪稳定,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有上进心,不爱吵架。b.自由度:自由度小的家庭,儿童缺乏上进心,畏缩,人缘不好。C.惩罚严厉程度:严厉的家庭,儿童缺乏上进心,对别人意见麻木不仁,不会体谅别人,优柔寡断。d.父母与孩子亲密程度:行为无显著差异。e.父母对孩子教育各自分担的责任:无显著差异。f.兄弟姐

11、妹间亲密程度:其间很少嫉妒和吵架的孩子更安静,少竞争心,合作,不撒野,老实,听父母的话,情绪稳定,不调皮捣蛋。3、教师的作用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体现者。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ROSEHTHAL,R&TACOBSON,L,1968)以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为对象,随机抽取20%的儿童告诉各任课教师说,通过智力测验发现,这些儿童具有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学年末测试,发现其智商明显提高。这一现象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布洛菲和古德(BROPHY,J,E & GOOD,S;1974)对此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

12、认为,对每个学生的成绩,教师分别抱有不同的期望。基于期望,教师以不同的方法和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则以不同的方法对教师做出回应。同时,学生表现出补充或加强教师对自己期望的行为。其结果就使学生的成绩沿着教师的期望而改变。4、同辈集体的影响作用 儿童的学校生活,是在同龄群体中进行的,群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群体风气、纪律、要求使儿童意识到自身在群体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群体的舆论和评价,诱发儿童的自我意识并明确其在群体中的角色和地位。5、社会文化及传媒的影响a、“超女”李宇春浮躁、急功近利。b、“读书无用”丁俊晖另辟蹊径。c、“哈佛女孩”刘奕婷以偏概全。d、“王菲生女”“王小丫结婚”无所事事

13、。e、“张钰揭黑”自我暴炒。三、个体内化社会教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体必须接受社会影响,并把外部现实或客观现实转化为内部现实或主观现实。这个过程称为个体内化。 1、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又称模仿学习。儿童从别的儿童和成人的行为中观察到这些模式。并根据他人的行为结果进行模仿和反模仿,以此产生模仿效应和反模仿效应。2.认知加工 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加工,把现实世界内化的过程,并从中建立自身的认知体系。3.角色扮演: 扮演真实角色;扮演假想的角色;暂充当某一角色。4、主观认同: 它是个体主观上把自己属于某一个体或群体,并在行为模式上向其看齐的过程。5、 自我奖赏:

14、自我奖赏是指当个体在某项活动中达到自定的标准而给自己以报酬。四、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一)、认知学派的研究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Kohlberg. l;1958)通过儿童对一系列两难问题的判断,将道德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世俗水平(410岁)只着眼于行为具体结果,并关心自身的利害。A)惩罚和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 怕受惩罚,认为能避免惩罚的行为就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事都是坏的。B)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判断行为是非首先看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有时也包括他人的需要。但这种关系常被看作是交换关系,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好的,否则是不好的,也叫朴素的利己主义阶段。2、世

15、俗的水平(1013岁)满足社会希望,较全面地关心别人的需要。A)人际协调的道德定向阶段 认为一个人行为正确与否在于其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到赞扬。B)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认为社会秩序依赖于“尽本份”和尊重已建立的权威。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完成自己的义务,就要遵守不变的法则和尊重权威,并要别人也遵守。3、后世俗水平(13岁以后)原则的道德水平。依据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判断是非。A)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认为法律或习俗的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也是可以改变的。他们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与幸福,也不用单一规则衡量行为。B)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时不仅考虑到适合法律的道德原则,同时考虑到抽象的、超越法律的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及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道德准则。这些原则包括对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二)新精神分析学派1、弗洛伊德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