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与再造传统——社会转型与大众报纸的城市叙事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15058029 上传时间:2021-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8.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与再造传统——社会转型与大众报纸的城市叙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与再造传统——社会转型与大众报纸的城市叙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与再造传统——社会转型与大众报纸的城市叙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与再造传统——社会转型与大众报纸的城市叙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与再造传统——社会转型与大众报纸的城市叙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与再造传统——社会转型与大众报纸的城市叙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与再造传统——社会转型与大众报纸的城市叙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与再造传统一一社会转型与大众报纸的“城市叙事”关键词:城市化公共空间城市精神传统的发明 摘要: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运动迅速开展, 在这一过程中,大众报纸作为一种主要的市民舆论媒介,实际上也 通过文字、图像和报道参与了这场“城市化运动”,不仅从多方面 建构“纸上的城市”,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城市形象”,而且报纸 媒体对于城市的报道、叙述和想象,深刻影响并建构了读者的“城 市观” O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运动在我国的持续开展,大量人口从农村 转移到城市,城市逐渐取代乡村成为社会关注中心,有学者指出 “城镇(城市)是一种崭新的社会样态。未来10年到15年,我国 将逐渐

2、进入城镇社会。” 1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宣传口号是“城 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 口号”寄予了政府、媒介和大众对于 城市中国的“美好理想”。但中国步入“城市社会”,这对于绝大 部分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呢?本文即通过解放日报、南方周 末、文汇报等媒体,探讨“城市”是如何被大众报纸叙述、 建构和想象?一、社会转型与大众报纸“城市话题”的开展“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乡村,也改变了城市面貌,因为改革 的第二步便是进行城市改革,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 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 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强调“改

3、革要从农村转到城市”,城市开始 迅速发生变化。首先,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面积都迅速扩张,高楼、街道、百货商店等新的城市景观不断涌现, 早在1985年,广州文艺上有一部作品这样描写广州城的发展,“刹那间,简易美观的钢结构商场、理发店、饮食店、家具店、建 筑材料店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2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许多城 市的区域面积都成倍增加,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苏州古城面积 只有22.63平方公里,但到了 2020年,苏州中心城区的面积估计将增加到599.2平方公里,城市扩大了好几十倍。3尤其是2000年之 后,全国都出现了狂热的“造城运动”,南方周末曾报道一个 小县城

4、的“再造新城”计划,仅用3年时间,城市面积就由“6平 方公里扩到了现在的10平方公里” o 4其次,改革开放不仅使城市和乡村产生了激烈冲突,城市内部 也产生了严重分化,在改革之前,城市实行的是“平均主义”原 则,绝大部分市民可以说均属于同一个阶层,尽管个体与个体之间 还有一些细微差别,但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之前,并没有发生严重 分化现象,他们都享受着国家所提供的各种福利待遇,关于这一点 社会学家早已指出:改革前,我国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可以说是城镇居民的福利 和保障制度。相对于厂大农村人口而言,城镇人口所享受的社会福 利和保障覆盖了人们生活的主要领域,可以说“从摇篮到坟墓”都 有充分体现。城镇居

5、民不仅吃“商品粮”,享受平价口粮和多种副 食价格补贴,还享有诸如住房、交通、就业、公费医疗、退休养老 等多种福利和保障。特别是城镇全民所有制职工,享受国家福利和 保障更多。5但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整齐划一的社会结构和分配制度被打 破,城市阶层在改革中分化和重组,居民之间有了阶层差别和利益 冲突,原先在城市社会中占有较高地位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职 工,许多人成为了 “失业者”,媒体将这些人称为“下岗工人”, 据郑杭生、李强等社会学家的统计,1995年,非公有制单位职工人 均收入为7463元,而国有企业职工只有5625元,集体企业为3931 元。1994年,城镇居民失业率为3%,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大

6、量没有 统计的隐性失业人口。6城市改革不仅使得城市涌现了大量“新富 阶层”,而且也产生了大量贫困阶层,统一的社会结构瓦解,取而 代之的是松散、分裂和冲突的社会阶层,每个阶层由于在城市中经 济、文化和社会地位的差异,他们对于日新月异的城市感受千羌万 别,有人热烈欢迎城市的巨变,因为城市的变化带来他们想要的东 西,而有人对城市的变化忧心忡忡,因为城市的变化剥夺了他们所 拥有的一切,每个社会阶层都将按照口己的经验和认识重新构造城 市图像,而在不同的视界里,城市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涵义。再次,百货商店、高楼和超级商店的大量涌现改变了人们对城 市的心理与文化感受,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为人类提供了多种生活情 境,

7、也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活感受,费瑟斯通说:“百货商场、商业 广场、有轨电车、火车、街道、林立的建筑群及所有陈列的商品, 还有那些穿梭于这些空间中的熙攘人群,都唤起了人们如今半数已 被遗忘的梦想。”随着快速“城市化”,不仅北京、上海,偏远 的乡村也在迅速改变,南方周末曾描述了一个国家级贫苦县在 2005年到2009年之间的迅速城市化,以及变化对青少年产生的巨 大冲击:这里的路名越来越气派,洋都大道、滨河路,操场大小的 绿化地就敢称广场。快餐店占据众多临街铺位,为拔快了的生活节 奏提供注脚。少年们精心整理出千篇一律的发型,在街上昂首阔步 追赶潮流。8迅速发展的城市化也给报纸、杂志和图书的发展提供了物质

8、基 础,以报纸为例,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城市发展,为了 适应市民的阅读需求,都市类的晚报、晨报、日报和周报如雨后春 笋,到90年代末期,每个城市都用有一张,其至多张城市报纸,扬子晩报、北京晚报、南方周末成为其中最著名的几 份报纸。不少报纸发行量迅速增长,例如1993年创刊的淮海晚 报创刊时是4开4版,发行量是1万份,但到2010年,已经是 32版,发行量达到了 5万份,广告收入也从20万元,增加到3000 万元。9扬子晚报、南方周末和新京报等报纸的年发 行量更是动辄达百万份。这些报纸除在总体上是以报道各种各样的 城市新闻为主,很多报纸还专门开辟了 “城市” 一栏,讨论日益受 到关注的

9、“城市话题”,以下所例举的是我国部分城市报纸的“栏 目”:这些栏目基本是登载关于“城市”的新闻、图片,描绘城市的 日常生活和社会变迁,展现城市的建筑、风景、人物和文化,记载 各种各样的新闻事件、讨论各种各样的“城市话题” o不少报纸直 接开设了 “城市专栏”,当然,为了吸引读者,不少报纸经常刊登 一些稀奇古怪和耸人听闻的“城市故事”,这些故事让读者对于现 实城市产生了一种不信任感受,因为在这些耸人听闻的故事中,“城市”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它是犯罪分子的温床,但更多 的都市报纸关注的是城市日常生活和公共空间,例如江苏淮的一份 地方报纸淮海晚报(1993年创刊)就特别强调自己的“市民身 份”:

10、报纸定位逐步明晰,市民报、生活报特色逐步彰显;新闻稿件 组织调度有力,版面可读性、服务性明显提高,报纸版式大气而不 失清新、视觉效果良好,成了淮安市民心中一个不可替代的阅读品 牌,已成为深受市民喜爱并获社会公认的一份城市主流报纸。10工作、菜价、天气、就业、失业、医疗、住房、教育、城市卫 生、公共文明等市民关心的话题成为城市报纸最关注的内容,而通 过对城市日常生活和公共空间的关注,都市报纸在建构城市公共空 间,塑造现代城市形象、培养现代市民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二、媒介舆论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都市报纸不仅为市民提供消遣娱乐的新闻,而且还通过文字、 图片和新闻有意识地建构城市“公共性”,培养市民的公

11、共意识。 赞美现代文明的城市行为,批判不合理的城市现象成为许多都市晚 报的重要主题,乱扔垃圾、上车不排队等现象被媒体指责、批判, 相反,遵守交通、卫生等公共秩序的行为受到表扬。许多报纸还主 动设置一些议题来培养市民的文明意识,例如北京晨报的一则 新闻图片展现大雪天中一位女子下车推面包车,在图片下面,记者 加了这样注解:“一辆面包车在原地打滑,女乘客下车帮助司机推 车。同心协力,这个词代表了北京人应对大雪的共同态度。”11虽 然从照片里根本无法确定推车的女子是否为“女乘客”,但媒体却 将其行为看做是一种市民均应具备的公共道徳,个人行为与城市公 共性就这样经过媒介舆论有机组合在一起,为其他市民行为

12、提供了“样板” O而针对城市中出现的一些公共问题,不少报纸还开设了专门的 “批评栏目”,呼吁建构符合现代城市文明的“公共空间”,苏 州日报有一个栏目“新苏时评”就连篇累牍地开展对城市文明问 题的讨论,2008年12月9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拓展苏州城市公共 生活空间认为苏州城市化的发展,已经让市民进入了 “公共生活 领域”,所以市民要转化“私德理念”,增强“公共良知”和“参 与意识”:改革开放以来,苏州抓住机遇,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获得大 发展中,拓展了城市公共生活空间,已经为市民打开了前所未有的 广阔视野。社会发展拓展了市民的生存环境,市民由此进入公共生 活领域,这使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关注公共道

13、徳准则,转化私徳 理念出发的理解为参与公共服务,为城市的有序和个体的健康成长 发展作贡献。从一定意义上唤起了公共良知和参与意识,培植了关 心公共命运和公共道徳关怀的社会群体,有利于和谐城市的发展。 12报纸报道了各种各样维护城市公共性的“美德”,还通过市民 的亲身说法,告诉读者帮助别人、维护公共空间不仅符合所有市民 利益,同时也会让“自身愉悦”,例如苏州H报的一则新闻, 在报道了一群志愿者带领40多名老人参观阳澄湖重元寺时,就通过 一位志愿者的口,突出了 “帮助别人自己也是快乐的” 13主题。 通过大众媒介,维护城市公共文明与市民的自我认同有了内在联 系。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解放口

14、报等大众媒介也不 失时机地向公众灌输文明理念,倡导公民尊重公共道德规范,解 放日报上的一篇文明要从小事做起通过对照,一方面称赞伴 随着中国发展,上海的公共文明大有进步,另一方面,却也通过的 旅日经历,指出上海城市公共文明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14有些报纸还通过发起“公共讨论”,让公众直接参与到城市形 象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中,例如苏州日报开辟的“新闻沙 龙”栏目就发表了色彩渲染魅力苏州,针对苏州市的城市色彩 规划,邀请专家、学者和市民,组成了 “沙龙”,从不同角度讨论 城市色彩定位,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性转型中就曾经指 出,各种各样的文化沙龙在建构公共领域中的重要性,通过“沙 龙”,媒介、专

15、家和市民都参与到了城市的建构中,市民的城市公 共意识得到了大大增强,譬如苏州日报的这次“沙龙”使得许 多市民意识到城市色彩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有些市民还将城市 色彩与城市个性联系在一起:我的一位同学生活在南京,偶尔来苏州出差,经过齐门路、养 育巷这样传统风貌的街区时总会说:“这才是苏州啊”。如果抹去 任何可识别的文字符号,把你置身在当今中国不同城市的钢筋混凝 土森林之中,你能识别你身在哪个城市吗?所以,我固守我的观 点:苏州的主色调也是一种文化遗产,应该予以继承,如果改变, 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城市的个性。15文汇报的“上海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展”,通过图 文展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上海的“城

16、市巨变”,还特別记录了市民 的“参观感受”,“公共取水井旁洗衣、老虎灶、泡热水、90 年代街头流行的化学烫发展览中一幅幅老照片,勾起了许 多参观者当年那段难忘的回忆16通过新闻报道和开展公共讨 论,报纸不断加强市民对现代城市的认同感,唤醒市民参与城市公 共空间的建构中,共同建构符合现代文明的“城市形象” o有些报 纸还直接把政府的公共文明测评结果公布在媒体上,例如上海市为 迎接“世博会”,特展开了 “迎世博600天行动”,从环境、秩序 和服务等三方面内容,对城市的文明进行测评,结果被公布在报纸 媒体上,以唤起市民对公共文明的关注。苏州日报也将苏州的 公共文明“测评指数”公布在了报纸上,譬如2010年5月份的行业 测评指数如下:17公共文明测评结果在报纸上被公布,意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