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工影响天气在黄龙风景区资源保护中应用可行性探析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65.64KB
约11页
文档ID:215006994
人工影响天气在黄龙风景区资源保护中应用可行性探析_第1页
1/11

人工影响天气在黄龙风景区资源保护中应用可行性探析[摘要]人工影响天气作为重要的阶段性补充水源手段,在 保护风景区森林植被、露天钙华、生物多样性、护林防火等 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依据 和发展趋势,初步提出了发展人工影响天气的建议,使人工 影响天气更好地为保护区和风景区保护服务[关键词]景区保护;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应用;可行性黄龙风景区位于四川省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 县境内的岷山山脉南段东接平武县,南邻红扎乡、西至西 门顶山、西北与红星岩景区接壤、北靠九寨沟县黄龙旅游 区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3 24’ 04〃〜104 8’ 45〃,北纬 32 26’ 49〃〜32 54’ 17〃黄龙风景区是九寨沟环线的 核心旅游目的地之一人工影响天气作为阶段性补充水源的手段之一,在防御 和减轻气象灾害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 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大气科学整体水平已有长足进展,综 合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地理信息技术、中小尺 度气象监测网、新型的催化剂和播撒工具等促进了人工增雨 增雪技术的发展和人工增雨增雪作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为人类营造美好的生活和旅游环境,为风景区资源保护,做 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

1•景区的自然环境条件1.1地质黄龙属昆仑秦岭地层区西秦岭分区摩天岭,上古生界、 中生界及新生界第四系地层发育较全双留系、泥盆系、石 炭系、二迭系以碳酸盐沉积为主,厚度达4000米以上;三 迭系为碎屑岩沉积,其厚度达万米;第四系为冰川沉积和钙 华沉积黄龙处于扬子准地台、松潘一甘孜褶皱系与秦岭地 槽皱系二大地质构造单元结合部位,地壳变形强烈、褶皱频 繁、断层交错、断块发育摩天岭东西构造带西延部分的雪 山断裂、岷江断裂、扎网山断裂交会其间,属强烈而频繁的 地震活动区1. 2地貌黄龙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区 内地貌以中高山及峡谷地貌为主,划分为二级地貌区,地貌 形变较大岷江流域地区属“岷山邛睐山高山地貌区”,涪 江流域地区属“龙门山山地地貌区”最高峰岷山主峰雪宝 鼎海拔5588米,终年积雪最低点扇子洞海拔1700米一 般峰谷相对高差千米以上1. 3水文黄龙景区属涪江水系,牟尼沟属岷江水系涪江源于景 区雪山梁,先后纳入草弯沟、淘金沟、黄龙沟、大湾沟、张 家沟、窑沟、茨沟、镇源沟、松丫子和龙滴水等支流,于扇 子洞出境,构成完整典型的树枝状涪江源水系水系坡陡河 窄,河水主要靠大气降水沿坡面径流补给。

径流季节变化大, 年内分配不均,5月至7月为汛期,旅游区内地下水丰富的 碳酸盐喀斯特隙水,是钙华沉积的唯一物质来源1. 4气候黄龙处于中国北亚热带秦巴湿润区和青藏高原一川西 湿润界的西侧,属高原温带一亚寒带季风气候类型总的特 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无酷热的夏季,春秋相连,凉爽 宜人年平均气温为5.0C,年温差和日温差均大,日照充 足年平均降水量75&9毫米,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 70-73%o区内气候垂直分带特征明显:海拔4500米以上为 高山寒带,4000-4500米为高山亚寒带,3000-4000米为高 山温带,3000米以下为山地温带1.5生物多样性黄龙山高谷深,植被群落结构完整,生态系统稳定平衡,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生物基因高度多样性的宝库黄龙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复杂,森林覆盖率为65.8%,植被覆盖率达88. 90%o景区内共有1500余种原生植物,315种菌类,属国家一至三类保护植物的有11种,主 要珍稀濒危植物有:南方红豆杉、连香树、独叶草、星叶草、 红花绿绒蒿、延龄草、天麻区内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兽类59种(属6目 18科),鸟类155种(属12目29科),爬行类5种(属2目 3科),两栖类5种(属2目4科),鱼类2种(属2目4科)。

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共有大熊猫、金丝猴、牛羚、豹等9 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共61种2. 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依据和发展概况人工影响天气是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在适宜的地理 环境和大气环境中通过人工催化、扰动等技术手段,对局部 大气中适当的云体部位施加影响,使其发生某种变化,实现 增雨、增雪、防雹、防霜、消雾、灭火等作用,从而达到减 轻或避免森林火灾灾害和阶段性补充水源为目的的一种科 学措施根据对黄龙风景区多年的水文监测,涵养风景区的 地下水和地表水,在逐年减少,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气候变化日益明显,极端天气现象明显增多,水资源短缺日 趋严重,水涵养量减少已成为制约风景区资源保护的重要因 素科学的人工影响天气是在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朗格 缪尔指导下,于20世纪40年代末在实验室的试验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1946年美国的谢弗用干冰对层积云进行催化试 验,发现云中过冷却水滴很快转化为成群的冰晶,不断增大 并从云底下落,在云中留下一个明显的空洞接着,谢弗和 万涅古特发现了可使过冷云中产生冰胚的催化剂一碘化银 至今,与某些化学物质复合产生的碘化银仍然是普遍使用的 播云催化剂我国很多地区利用飞机、高炮、火箭等运载工 具向云中播撒碘化银、干冰等催化剂进行人工增雨、防雹作 业,在农田进行人工防霜,以及在机场进行人工消雾等。

现 代人工增雨活动始于1946年,60多年来一直受到各国政府 和公众的重视,其科学理论已被大量的室内实验、数值实验 研究和外场试验所证实目前,全世界有20多个国家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的自 然工作,美国、俄罗斯、以色列、乌克兰等国家的一些地区 通过长期深入的科学实验研究,掌握了当地云雨特点和相应 的人工增雨技术,实现了人工增雨的效果,一些国家已将其 作为业务长期开展其中,以色列于20世纪60-70年代在 其北部先后开展了 2期飞机人工增雨计划,分别得到了相对 增雨15%和13%的效果,又于1975年开始了以增加水资源 为目的的业务性人工增雨作业计划,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 益,投入产出比在1: 10以上此外,美国、俄罗斯和以色 列等国还向叙利亚、摩洛哥、泰国等发展中国家输出相关成 套技术 1958年,我国吉林等省为缓解旱情进行了飞机人工增雨试验,从而揭开了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的序幕目 前我国的人工增雨、防雹作业规模已居世界前列,并成为各 级政府气象防灾减灾的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手段20世纪 70-80年代,我国在福建古田水库开展了为期12年的高炮人 工增雨随机试验,相对增雨24%0我国政府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十分重视,2002年3月 13日国务院第348号令颁发了《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 其中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管理、经费投入、作业资质、 空域申请、作业安全、设备设施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2005年 4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5) 22号)发出了《关 于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通知》,对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 作在抗灾救灾、缓解水资源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 用给予了肯定,明确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思路,要求各 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重要性,为人工影响 天气工作的发展提供支持3. 水一一在黄龙风景区自然景观特征中的重要性黄龙风景区以五彩斑澜的钙华池、光芒万丈的雪山、十 步九曲的高山峡谷、神祕幽静的大森林四绝称著于世,集雄、 险、峻、野于一体为特色,享有“世界奇观”、“人间瑶池” 的美誉区内的配套旅游资源数量众多,但以水体景观为主要景 观,按照旅游资源本身的属性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 资源两类,进而以资源的组合要素将自然资源细分为水体景 观、生物景观以及气象气候景观三个基本类型,将人文资源 细分为古迹与建筑景观和社会风情景观两个基本类型,再根 据各景观的特征划分种类,园区的景观共划分了 18个种(见 表)可见水在风景区所占据的地位以及在开发中起到的作 用程度黄龙钙华景观,和其它任何事物一样,都有其形成、发 展和衰亡的过程,只是不同事物演化过程的时间长短不一而 已。

部分景观在退化,而钙华以630. 31m3 / a的速度在堆积, 从地质历史上看,黄龙景观总体处于演化过程中的相对稳定 阶段黄龙沟景区的成长与退化同时存在,明显分为成长区、 平衡区和衰退区,三大区域大致沿水流方向依次分布,景观 的观赏性也依次降低目前已经出现钙华溶蚀、边石坝垮塌、 钙华变黑与沙粒化、钙华池淤塞等衰退现象,与周围的景观 不协调3.1自然景观特征彰显水是黄龙风景区生命之源黄龙年平均降水量758.9毫米,夏多冬少,5〜9月降水 量占了全年的70-73%o黄龙本部河水主要靠大气降水沿坡 面径流补给径流季节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5月至7月 为汛期区内地下水发育,丰富的碳酸盐喀斯特隙水,是钙 华沉积的唯一物质来源黄龙自然条件,决定了黄龙沟主景区春涸、秋盈,景观 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差异黄龙沟钙华景观的季节性导致了旅 游淡旺季分明:黄龙沟景区4-11月为旅游接待期,12-3月 为休山保育期黄龙景区内的冰川遗迹、岩层结构、碳酸盐地层、岩溶 水等地质条件,加上高寒、日照等气候因素,在千万年的地 质演化中,才形成举世惊艳的钙华景观和岩溶地貌这些钙 华景观脆弱易损,任何不当的开发都会极易造成资源破坏和 生态系统的退化,甚至造成无法恢复的生态灾难。

黄龙旅游区是以钙华景观形态为主体的地质体,钙华的 形成是岩溶地下水作用的结果,水是钙华的生命之源水的 变化直接影响着钙华的兴衰,直接影响着黄龙的兴衰本地 区处于地质衰退阶段,地质环境十分脆弱钙华景观脆弱的 地质环境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叠加作用下,对“人间瑶池” 构成威胁保护好黄龙钙华景观这个世界自然瑰宝任重道 远3. 2人工降雨降雪在景区保护中的重要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异常天气现象明显增加, 冬季少雨雪,森林防火任务严峻,景区水量保育条件明显下 降因此,冬季在区内进行人工降雨降雪,显得尤为重要3. 3人工降雨降雪在实际中的可操作性实践证明,人工增雨与其他开源方式比较是一项投资 少、见效快、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特别是山区迎风坡地形 云的催化作业已得到世界各国人工增雨试验的证实和认可 近几年来,松潘县气象部门的人工增雨工作得到了极大的发 展与提高,建立健全了空域申报机制,购置了火箭、高炮增 雨增雪设备,完善了火箭、高炮二者并举的人工增雨增雪模 式,并且增雨增雪效果也愈加显著为全地区的工农业生产 和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开发空中水资源、改善 生态环境和服务三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益。

黄龙风景区 每年的11月20日至次年的3月20日,为封闭保育期期 间不对游人开放,由于游客大幅度减少,空域中飞机飞行的 航次也很少,空域申请时间、时限宽松4.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景区应用的管理4.1要牢固树立“景区保护以保护水资源为主”的思 想,增强科学增雨增雪意识4.2人工影响天气是景区保护、护林防火的重要手段之 一,但是,该领域现在仍然处于边应用、边试验、边研究、 边发展的阶段因此,在生产性作业的同时,积极加强与地 方气象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合作,必须加强科学研究,特别是 设计周密的试验研究计划,避免作业的盲目性,以提高作业 效果4.3充分挖掘潜力,提高作业能力充分利用风景区已 建气象自动监测站和松潘县气象局设备和设施的潜力,发挥 高射炮、火箭发射装置等地面作业设备的能力,提高人工增 雨、增雪等方面的作业能力进一步提高新一代天气雷达对 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预警,使之用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服 务体系中4.4突出工作重点,加强人工增雨增雪将缓解水资源 短缺尤其是冬季干旱季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作为今后人工 影响天气工作的重点,积极开展资源性人工增雨增雪作业, 加大作业力度,增加降雨量和景区水的涵养量。

4.5积极配合当地气象部门的科研和科普工作,完善技 术支撑体系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理论和应。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