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对称理论架构创新探究内容摘要:针对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和会计学者关于信息不对称的研究,以及少数学者关于信息对称的浅层次研究,笔者采用比较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和实验验证法,从信息不对称研究的文献回顾、信息不对称密码 破解、信息对称可行方案和重要意义四个方面,对信息对称 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关键词:信息不对称 信息对称 对称方案 对称意义2012年10月1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 会宣布,因在“稳定配置和市场设计实践理论”研究方面的 杰出贡献,将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罗斯和 沙普利两位大师的共同研究方向在于资源分配以及通过合 理的市场机制设计实现资源的分配效果,这一理论在全世界 被广泛应用研究发现,两位大师对市场资源配置研究都建 立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之上文献述评可知,自1969年开始 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有71名经济学家获得此奖,其 中11名都以信息不对称为研究基点,没有一人研究信息对 称这样就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在委托代理之间能实 现信息对称吗?如何实现信息对称?笔者对此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通过理论研究、方案拟 定和实验验证,研究这一 200年来国内外未曾解决的重大课 题,实现委托人亟待破解的信息对称。
文献回顾(一) 西方关于信息不对称的研究文献1•经济学大师的信息不对称研究18世纪中期,市场已 处于信息不对称之中,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776)把 价格机制推崇备至,只强调市场自由调节,反对政府干预市 场斯密的全部理论都建立在信息对称假定之上,影响经济 理论200余年2.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信息不对称研究1950-1951 年,纳什在两篇论文中首创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研究,创立了 纳什均衡;1965年泽尔腾把纳什均衡引入动态分析,创立了 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1967年海萨尼把纳什均衡引入不完全 信息博弈,创立了贝叶斯纳什均衡,三位均于1994年获诺 贝尔经济学奖1975年泽尔腾又把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引入 动态分析,创立了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至此,经济学家完 成了从博弈论到信息经济学的转化与此同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维克里(Vickrey, 1961) 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第一个设计了最优拍卖机制,即"第二 价格拍卖法";莫里斯(Mirrlees, 1971)最早运用信息不 对称研究中的分布函数参数构建政府所得税课税模型;巴罗 (Barro, 1974)率先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了政府对企业行为的规则。
更值得关注的是阿克尔洛夫(Akerlof , 1970)通过对旧车市场柠檬现象的独特分析,拉开了用信息 不对称理论和模型研究市场失灵的序幕;斯宾赛(Spence, 1973)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提出“信号传递模型”,建立了 分析劳动力市场的最优化模型;而斯蒂格利茨(Stiglitz, 1976)将信息不对称理论应用于保险市场,提出了针对投保 人逆向选择和欺诈行为的保险模型3•管理学家的信息不对称研究管理学家研究企业管理 都受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影响,一般是将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和 方法运用于公司治理1934年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尔利斯首先提出“委托 代理理论”,倡导两权分离,自此委托代理成为现代企管研 究的重要理论基础翻开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史,从梅奥的人际关系学派、巴纳德的社会协作学派、马斯洛的行为科学学派、德鲁克的经 验主义学派到西蒙的决策理论学派、列维特的营销管理学派、孔茨的管理过程学派、伯法的管理科学学派、卡斯特的 系统管理学派、安索夫的战略管理学派、劳伦斯的权变理论 学派、托夫勒的未来学派、明茨伯格的经理决策学派、邓宁的跨国公司管理学派、戴明和朱兰的质量管理学派、艾迪斯的生命周期学派、圣吉的学习型组织学派、哈默和钱皮的流 程再造学派、野中郁次郎的知识管理学派、特里克的公司治 理学派、卡普兰的组织绩效管理学派、金伟灿的蓝海战略管 理学派等,除少数几家属纯技术、纯方法研究外,大都围绕 委托代理,研究信息不对称前提下如何通过激励和约束,在 委托代理间达成均衡。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的决策理 论学派,西蒙的主要贡献在于,决策的核心在“选择”、选 择的标准是“令人满意”和决策的科学程序三点贡献中有 两点都是以信息不对称为理论基础二)我国关于信息不对称的研究文献在我国,对经济信息的研究起步较晚,不管经济学家、 管理学家还是会计学家可以说基本上都没有超越西方关于 信息不对称的研究水平和范围1. 经济学家关于信息不对称的研究笔者认为,我国经 济学大师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研究和推崇信息不 对称理论比如高鸿业在《西方经济学》一书中专门论述信 息不对称理论张维迎(1996)在我国首开《博弈论与信息 经济学》课程,并出版专著林毅夫(1997)提出两权分离 后存在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和责任不对等三大问题,并 提出把企业实际利润率与行业平均利润率相比较,实际‘利 润率本身就变成了反映企业经营能力和经营行为的充分信 息”2. 管理学家关于信息不对称的研究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使我国管理学家在国际上真正有影响力的成果尚不 多见,原创性理论少之又少据笔者分析,我国管理学家自 改革开放后开始与西方管理理念接轨,并取得很大进展他 们的研究成果往往能够影响我国企业的发展变化,为西方管 理学家所侧目。
比如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教研室 出版《现代企业管理十八法》,苏东水(1986)率先探索企 管回归东方,创立了东方管理学派管理学者周三多、杨文 士、刘冀生、周健临、芮明杰、吴建安、高程德、李维安、 徐胜毕、席酉民等人的研究成果都对我国管理学家的发展和 提升产生一定影响纵观我国管理理论,其研究重点以信息不对称为基点,探索以何种监督激励模式调动代理人的积极性而东方管理 学派中的精华一一“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则是 以信息对称为研究假定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和实务工作者提 出了实现信息对称的简单观点,开出实现对称或减少不对称 的药方是加强公司治理、建立和优化信息系统、实现公司内外沟通等(叶建亮,2002;梅君,2004;戴中亮,2004;安增军,2007;贺晓晶,2011)o3.会计学者关于信息不对称的研究学者阎达五认为,企业的经济信息75%以上是由会计提供的因此要研究信息不对称就不能不听听会计学界的发声笔者粗查了 1996年以来刊登在《会计研究》、《财会月刊》、《财会通讯》、《财会研究》等期刊上120多篇 有关会计信息不对称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学者的主要观点 为:承认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强调不对称的危害;分析 不对称的成因;探索治理不对称的对策,仍是监督、激励以 及完善市场机制,与一般管理学者相比,只是突出了健全会 计法规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杜兴强,2004;时现等,2011; 李海英,2011;吴希慧,2013)。
如果说新意的话,张文贤 等(2000)提出的“社会对账”应有特点可见在信息不对 称研究上,会计学者也没有提出什么实质性的创新性理论三)文献评价综上文献研究可厘出以下五点:1. 信息经济学世人刮目信息经济学已当之无愧地成为 现代主流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公司治理提供了坚实的 理论基础2•服务产业成果斐然其中有11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 奖,解释了大量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说不清的问题3. 面对企业没有进展不少经济学家试图进入公司治 理,但都没有超出信息不对称这一禁区4. 管理学家没有突破不管东方还是西方管理学家,都 是研究通过何种博弈模型引导代理人融入委托人的治理理 念其研究成果要么以信息对称为研究假定,要么以信息不 对称为研究基点,似乎无人能跳出百多年来这一固定模式的 思维定式5. 实务工作者没有发现管理实务工作者包括经理人和 会计人,尽管有人提出实现信息对称,但其对策、措施泛泛 而论,缺乏深思熟虑,未提出对称方案四)研究创新一百多年来,信息不对称一直困惑着中外学者和实务工 作者,并给市场经济、公司治理带来不少伤害如果说过去 之所以未能实现信息对称,在于理论认识和信息技术,那么 在人类能遨游太空、能登上外星、能深海下潜等“无所不 能”的今天,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全面引入ERP系统), 借助笔者开发的“九一十五”方案,很有可能实现公司委托 代理之间的信息对称。
信息对称方案创新笔者关于信息对称方案的设想包括信息技术、对称方案 和方案实验三部分一)信息技术若要在公司实现信息对称,需要全面引入先进的信息技 术是ERP系统1.ERP的优势ERP系统即企业综合资源计划,其主要 优势是运算性能好、集成程度高、内存功能大、传递速度快、 保密程度强,代表着当今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的最高水平 据笔者观察,其主要优势是实现了物(物料)流、务(管理 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四流合一"2. ERP的硬伤一是兼容性不够高,适应性不够强;二 是模拟手工核算的设计思路引入ERP系统后,信息之所以 仍不能对称,甚至是财务造假更方便、更难查出,其密码恰 恰在此因此当手工核算不能提供对称信息时,模拟手工核 算的ERP也不能自动实现信息对称;三是一些开发商为迎合 用户的不良需求,在开发之初已预留几套可供选择的弹性空 间3. 对ERP的控制面对先进的ERP系统,关键在于发挥 其技术优势,制衡其设计缺陷,使之只能生成委托人认可的 对称信息这套制衡机制就是“九一十五”信息对称方案二)对称方案笔者开发的‘九一•■五"方案,即实现信息对称的九大 机制、一组数据库、十种技术和五项操作1.九大机制。
在此的机制是指对信息生成过程进行制 动、制衡和制约,即严格控制的思路或理念主要包括对成 本费用控制的四制、对收入控制的三制和对货币资金控制的 两制第一,对成本费用控制的四制:实(际)额(定额)对 应制一一即成本类账户既记发生数又记定额数以便核对;实 (际)预(预算)对应制一一即费用类账户既记发生数又记 预算数以便核对;钱物对应制一一即成本类账户上的资金与 生产经营中的物料笔笔核对;钱务对应制一一即费用类账户 上的资金与经营管理中的业务笔笔核对第二,对收入控制的三制:双重核对制一一即将营销收 入中商品的数量、单价与预算中的数量、单价笔笔核对;双 价对应制一一对关联方交易,既记成交价又记市场价或行业 平均成本;双重核签制——即例外收支由总裁和财务总监双 重签字方准记录第三,对货币资金控制的两制:双重披露制一一即货币 资金对外披露不变,对内按授权逐笔披露;现金频道制一一 即对经理层的“三公”消费专设现金频道披露,实行阳光财 务2•—组数据库实现信息对称的要害在于适时的钱物核 对、钱务核对,而数据库则是适时核对的载体笔者设计的 数据库包括:钱物核对数据库一般样本;成本核对数据库; 收入类核对数据库;利润核对数据库;钱务核对数据库(现 金频道)等。
3. 十种技术在实体公司中,供产销是业务主流在 “产”的两头,供和销都是物随钱走,在核对中应是以资金 核对物料,通过社会核对或社会对账验证物流的真实性在 “产”的过程中原本是钱随物走,即先有物料再有资金流 但物料因质地不同而不可加总,使信息加工的最终产品全部 是资金信息这就决定了在钱物、钱务核对中,内审可以直 接实现钱物核对,用物流验证资金流;而外审往往先接触会 计报表的资金信息,首先把资金信息返还为物流信息,再用 物流验证资金流因此内外审计的钱物核对所运用的具体技 术就包括内审的六种技术和外审的四种技术第一,内审的六种技术:指令接收技术一一内审人员通 过ERP系统接收监事会、内审委员会的内审指令,当然也包 括按岗位职责所应开展的常规内审;信息提取技术一一内审 人员面对海量的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