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与优化环境的博弈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14859234 上传时间:2021-11-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5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与优化环境的博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发展经济与优化环境的博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发展经济与优化环境的博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发展经济与优化环境的博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发展经济与优化环境的博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与优化环境的博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与优化环境的博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经济与优化环境的博弈摘要 随着超细颗粒物PM2. 5数据纳入我国城市环境监测的指标范畴,使我们的FI光又 一次聚焦在了城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一论题上。在面对经济高速发展与环境状况不断恶 化的现实问题时,我们必须要认清现状,加快优化步伐,不能只看重经济增长量,更不能一 味等靠发达国家先进环境改善技术的帮助。我们只有最大限度的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更积极 高效的发展低碳经济,才能摆脱目前高经济增长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依赖性,使城 市经济步入高速良性发展的循环中。关键字环境问题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低碳经济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所谓 环境

2、问题,指的是由于人类不当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而产生的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 退化等诸多方面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由于工业生产、交 通运输和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坏境污染,这类污染通过大气和江河由城镇的局部 扩散到广阔的自然界,对人体健康和农、林、牧、渔业造成很大损害;另一类是由于对自然 资源不适当的开发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这类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植被破坏、水土流 失、土壤退化、沙漠化、气候变异等方而,造成生物生产量的急剧下降。第三类是由于战争 和武装冲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多的是 生态破坏问题,也就是说,是由于

3、经济不发达、科技落后,而过度依赖自然资源所造成。二、我国现时环境状况的分析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并且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随着经济增长、社会转型的加 速进行,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我国是全球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的面 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 / 3,受Z影响的人口达4亿,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约165亿元到 250亿元。我国水土流失的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因道路建设、开发区建设、城市建设、 自然灾害、矿产资源开发以及其他各种非农利用等因素,造成每年耕地损失近30万公顷。另外,据世界银行推算,我国目前每年因大气和水污染、尤其是细微大气颗粒物対人体健康 的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竞达到5

4、40亿美元,几乎是我国国内总产值的8%。同时,随着居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染在环境问题中的分量也在不断加重。我国坏境质量的下降与工业化的进程是相关的。长期以來,我国走的是一条以大量消耗 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工业化道路,形成了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产111、低效益的 发展路子。如80年代,我国亿元国民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系数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和 发达国家的5-6倍。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为经济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基本上处于 资本原始积累的粗放发展阶段,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分析国家环保局发布的环境年报, 从总体看,我国环境污染在20世纪70年代呈点状分布,污染是局部的,影响范围

5、有限。80 年代我国环境污染集中在城市,当时一些城市河流以及大气污染严重。从90年代开始到现 在,环境污染呈区域扩大的态势,并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这说明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虽然 我国环境质量在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在恶化。由于我国的经济总暈仍将扩大,经济增长需 要资源、原材料和能源的投入,在技术水平、资源的利用效率等方面没有发生质的飞跃的前 提下,我国的环境质量有可能继续恶化。从1896年提出全球变暖的假设到现在,气候变化 已完成了从“科学问题”到“政治问题”,再到“经济问题”的转变,并迅速上升到囊括一 切的“发展问题”的战略高度。现在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 以及与温室气

6、体排放脱钩,实现对口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高效配置和利用,改变高度依赖化 石燃料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但是发展低碳经济受到不同国家地理、能源结构和环境资源 的影响。一直以来就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高碳”国家,2008年煤炭消费1413.3 (百 万吨油当量),占全球的42. 78%左右,2008年石油消费375.7(百万吨油当量),占全球的 9. 934%左右。国内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煤炭占70%,电力部门90%的燃料是煤炭。高碳化的 能源结构使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己占全球的18%,受到世界的关注。2008年中国煤炭产量达 27. 16亿吨,中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

7、发生根 本性改变。三、发展低碳经济亟待清除的障碍我国现今在开展低碳经济时还存在着许多的障碍,这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的解决。1. 能源技术依然落后,能源效率明显偏低。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 2倍左右,比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分别高2. 4倍、4.6倍、8倍和0.3倍。水泥综合 能耗高出国际先进水平23. 6%,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15.1%,火电供电煤耗高 20. 5%,机动车百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比美国高10%。能量生产转换过程效率低,迫切需要提高能塑转换设备的效率。以发电锅炉、工业窑炉、 各种电动机等为代表的通用能源转换设备年消耗能源占全国总能耗的

8、50%以上。能源转换领 域的节能减排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总体节能减排目标能否实现。通过技术创新,开发现役机 组整体节能降耗改造关键技术,提高能源转化过程的效率,提高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和环境友 好性,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要需求。2. 能源结构尚不合理,环境承载压力较大。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结构难以改 变。在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 6%,这种“富煤贫油 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环境容量饱和。3. 中国碳交易:面临“内忧外患”。2008年11月举行的中国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 研讨会,发布了中国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报告,报告首次提出以“碳”这一可定量

9、分析 要素作为硬性指标,对经济活动加以监测、识别和调控,建议在中国以省级为单位推行“碳 源一碳汇”交易制度。虽然政府层面在积极推动“碳排放交易”,但说起碳排放这个和“节能”紧密相关的话 题,大多数企业仍然觉得陌生或者遥远。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汇交易于 2008、2012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汇交易市场容量为1500亿 美元。但按现行规定,发展家不能直接将配额出售到西方市场,这些企业卖出的减排额 主要由一些国际碳基金和公司,或通过世界银行等中间机构参与后才能进入国际市场。由此 衍生出许多国内外咨询、中介公司,大多冲着碳汇交易市场的“蛋糕”而来。中国对于碳交

10、 易这一新生事物,如何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已成为有关主管部门的当务Z急。四、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倾向性投入及前景发展低碳经济的本质在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建立制度框架,实现政策创新,形成明 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行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使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转向高 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我国如何选择 发展模式将深刻地影响世界。中国已基本建立起以能源法(修订川)、节约能源法、 可再生能源法、环境法、循环经济法为统领,以管理办法和标准体系为支撑的,应对气 候变化的能源政策法规体系。同时,中央政府一直保有应对气候变化、调整

11、能源结构和产业 结构的决心。在国家出台的各种规划、计划中,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新能源汽车等均为 加强的内容。中科院发布的2009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 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九三学社在期间提交的关 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中提出,尽快组织战略研究,统筹考虑我国的发展阶段和现实能源 结构,把握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明确战略定位,选择适合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这 些动向都在表明,中国决策层不仅已经认识到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将 是大势所趙,而且正在为实现国家的战略调整做出努力。我们现在正处在经济转型期,要以低碳经济作

12、为新的发展模式,不仅能保证经济持续健 康的增长,也能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经济转型和气候变化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难 得的契机,我国必须抓住机遇,在发展和环境优化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但是,要搞好低碳 经济,就意味着产业集群发展,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公众也要现有的一些消费模 式和生活方式。虽然我国的低碳经济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一定可以走出 一条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之路。参考文献1 Energy Academy and Centre for Economic Reform andTransformation, Hetiot-Watt University. BP年世界能源统

13、计2009J.北京索玛峪图文设计有限公司,2010.2 吴昌华.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多赢方案J低碳经济领袖,2009, 1:12.3 黄海.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导向及启示J.环境经济,2009,11 (27): 1922.4 曹光辉,汪锋,张宗益,邹畅.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 源与环境,2006, 16(1):2529.5 曲格平.我们需要一场变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6 王涛中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 小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4):124126.7 关庄一郎著,董徳明译.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J.国外农业环境保护.1991,4:23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