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国 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并明确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 备”随后,我国又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利用两种资源一国内资源和国外 资源;要打开两个市场一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要学会两套本领一组织国内建设 的本领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本领,这是我国经济战略思想的重大转变对外开 放基本国策的提出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进入了迅猛发展的历史新阶段1) 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我国对外开放是从沿海开始,逐步向内地推进的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 政策和优惠措施1980年5月,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 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决定 分两步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和辽东半岛、胶东半 岛1988年,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1990年,决定开发和开放上海 的浦东1991年,开放满洲里、丹东、绥芬河、环春四个北部口岸1992年8 月,决定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5个沿江城市, 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石家庄4个边境、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及太 原、合肥、南昌、郑州、长沙、成都、贵阳、西安、兰州、西宁、银川等11个 内陆省会城市在随后的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至此, 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开始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种 对外经济交往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新格局发展,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对外贸易 总额迅速增加,市场不断扩大,经营方式日趋灵活多样;利用外资、对外承包工 程与劳务合作、对外多边经济合作、对外投资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 1987年,党中央又提出并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要求沿海地区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竞争,扩大产品出口,大力发展“三资企业”, 并加强沿海和内地的横向经济联系,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同时,对外经济 贸易体制改革也逐步走向深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进入了欣欣向荣的大发展时 期。
2) 我国对外贸易的改革与发展第一,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原有的以国家统一经营、统负盈亏为 主要特征的对外贸易体制,是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在特定历史时期, 这一体制对我国经济建设和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国内和 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四大提 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原有外贸体制的垄断经营、大锅饭、财政补 贴的弊端日益显现,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障碍从1978至今,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979年至1987年的探 索阶段,1988年至1990年的整体推进阶段,1991年至1993年的攻坚阶段,1994 年至现在的继续深化阶段在探索阶段,外贸体制改革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改革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 包括增设对外贸易口岸,下放外贸经营权;二是改革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 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三是完善外贸管理,重新实行 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建立外贸经营权审批制度;四是探索促进工贸(技贸、农贸) 结合的途径;五是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实行外贸减亏增盈分成制度和地区差别 的收汇分成制度,对出口商品实行退税等,并在外贸管理上,实行中央统一领导、 统一政策、统一规划,中央和省两级管理。
这一阶段的改革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外贸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 由于外贸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与整个国民经济体制的改革有 着密切的联系,外贸体制中的统负盈亏、政企不分等主要问题仍未解决,改革只 能是阶段性的进展在整体推进阶段,外贸体制改革主要是在全行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其内容是: 核定各地方和有关外贸总公司出口外汇、上缴外汇和经济效益指标,3年不变; 完成承包指标内的外汇按留成比例分成;超亏自负,减亏增盈留成同时,在全 国建立若干外汇调剂市场,企业自有外汇可随时进入市场,自由调剂;各专业外 贸进出口总公司与大部分省市外贸专业分公司脱钩,地方的分公司下放到地方管 理;外贸的宏观调控体系开始形成,国家逐步运用价格、汇率、利率、退税、出 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在轻工、工艺、服装行业进行自负盈亏的改革 试点实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了地方、部门和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对于改 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的发展,起 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受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阶段性的制约,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只能是一种过渡和探索的形式在攻坚阶段,外贸体制改革主要是取消对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从建立自负盈亏 机制入手,使外贸逐步走上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 合、推行代理制的轨道。
这次改革的特点是:取消出口补贴,按照国际通行作法 由外贸企业自负盈亏;实行以大类商品区分的全国统一的外汇留成比例办法,为 企业平等竞争创造条件;外贸体制改革与调整汇率和关税配套进行,外贸的宏观 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重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行政管理部门不得用行政手段 干预外汇资金的横向流通;增加企业支配使用的外汇,为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 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出口的政策和外贸管理措施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 性这次改革使对外贸易体制开始适应国际贸易规范,有利于广泛地参与国际经济合 作和交流但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适应国际贸易规范的要求, 我国外贸体制依然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方面在继续深化阶段,外贸体制改革按照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 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方向继续深化:建立与完善外贸宏 观调控体系,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强化外贸企业自负盈亏机制, 取消各类外汇留成,同时实行银行结售汇制进一步调整与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和 有利出口发展的信贷政策,建立进出口银行,设立出口商品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 取消国有外贸企业普遍实行的承包制,代之以赋税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国 有外贸企业,积极推行股份制试点,推动企业开展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走实业 化、集团化、国际化、多元化的路子。
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同时取消部分进口 商品的减免税加快赋予有条件的生产企业、商业物资企业、科研院所和私营企 业等外贸经营权,加快了外贸自营权由审批制向登记备案制过渡的步伐充实与 强化进出口商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职能,健全与完善外贸协调服务体系实行 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在金融和商业零售、外贸等服务性行业扩大 了利用外资试点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外贸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是行政性直接干预大大 弱化,外贸宏观管理逐步走上以经济、法律手段调控为主的轨道二是外贸经营 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国有外贸 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 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者三是外贸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 度进一步增强,涉外法规日益健全四是外贸中介服务体系开始形成五是外贸 经营的领域和渠道进一步拓宽,总体效益和竞争能力大大提高第二,大经贸格局初步形成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是:进出 口贸易由少数几家国家级的国有专业外贸公司垄断经营,生产企业不能直接面向 国际市场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了由各级各类专业 外贸企业,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商业物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等共 同经营,国有、私营、中外合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内部职工持股等多种所 有制形式相互竞争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经营体制。
除32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从 成立之日起就享有自营进出口权外,截止1999年6月,全国有外经贸经营权的 企业共有2. 5万多家,其中流通型公司9000多家,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1. 2万 多家,主营对外承包劳务的公司900多家,边贸公司3200多家,私营生产企业 142家,中外合资外贸公司5家内容单一、渠道狭窄的传统外经贸格局被超越, 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对外援助等各项外 经贸业务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初步形成了外经贸、生产、科研、金融、税务等 部门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大经贸”格局政府行政性直接管理职能大大弱化, 运用经济、法律等间接调控手段的力度大大增强,外经贸宏观管理正在向适应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符合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方向转变第三,贸易方式和出口商品展销方式不断发展1978年以前,我国的贸易方式 比较简单,同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缺乏现汇支付能力的发展中国 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曾主要采取政府间签订协定、进行记帐结算的易货贸易方 式,同西方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现汇贸 易方式从70年代起,我国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易货贸易大部分改为现汇贸易。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贸易方式不断增多除原有的贸易方式外,我国采用了来 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和进料加工等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寄 售、代销、包销、独家代理、租赁、拍卖、招标、投标以及期货贸易等多种贸易 方式在具体业务也有所采用,在技术进出口中还采取了提供技术许可、顾问咨询、 技术服务、合作生产等多种方式1979年以来,我国又同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展 了对销贸易80年代后,边境贸易也得到广泛开展90年代,随着我国企业的 发展壮大,一些企业开始运用其成熟技术、设备和原材料到发展中国家开展境外 加工贸易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采用国际互联网开展进出口贸易即电子商 务方式日益兴起从1996年开始,我国开始建设运营自己的电子商务,组建了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在网上开辟了 “中国商品交易市场”、“中国技术商品交易市场”等,正在逐步推广电子商务这一新的贸易方式在各种新型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的发展最为突出1998年,加工贸易出口占 当年全国出口总额的56.9%目前,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 超过了一般贸易的发展规模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出口商品展销方式日趋多样以中国出口商品交 易会(广交会)为龙头,各地“小交会”和赴国外参展为辅助的多层次出口商品展 销,在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出口商品 交易会开始于1957年,现己举办了 85届40多年来,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客 商云集,参展和成交的规模不断扩大,洽谈业务范围日趋广泛,知名度不断提高, 已成为我国以洽谈出口业务为主的多功能、综合性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重要场 合,被誉为“国际贸易的盛会、友好合作的纽带”除广交会外,一些省区市也 定期举办各具特色的专业性出口商品交易会和地区性出口商品交易会同时,我 国还组织国内企业到国外参加国际性商品展览会、展销会和博览会,扩大我国企 业和产品的影响,创造贸易机会从1999年起,还将在深圳每年举办一届中国 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推动我国高新技术成果向出口商品转化,优化出口 商品结构3) 我国利用外资迅速发展从197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0年批准第一批3 家外商投资企业以来,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经过1979年至1986年的起步阶 段、1987年至1991年的持续发展阶段和1992年以来的高速发展阶段,逐渐成 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起步阶段,我国先后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吸收外资, 举办“三资企业”实行一些特殊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