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唐东《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上传人:c**** 文档编号:214465459 上传时间:2021-11-2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8.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唐东《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年唐东《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年唐东《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年唐东《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年唐东《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唐东《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唐东《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吟诵诗句,借助注释读懂诗句。2、体会送别诗饱含的惜别之情,感受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特点。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吟诵诗句,读懂诗句,体会诗情。教学时数: 1 课时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回顾以前学过的古诗。课前谈话:同学们好,瞧,一声问候,我们之间就有了初识的情谊,其实我对你们是有了解的,我说三句话,如果我说得对,请给我掌声。第一句 , 你们是四年级()班的学生。第二句 , 你们班有()个可爱的孩子。第三句 , 四年级()班是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班级。一段话,使我们的情谊又进了一步。我看见同学们的眼里充满了

2、对老师的好奇,你了解我吗?我姓什么?今天来干嘛?那我们共同学习什么内容?是的,学古诗。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从小是吟着唐诗长大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评:庐山瀑布就在眼前!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评:好一处秋日山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小结:一句诗就是一幅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评:思乡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评:感恩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小结:一句诗就是一段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评:一个“送”字带出了一段送别情。古时候没有电话,没有QQ,一别,三年五载,甚至是永别。于是,人们在离别时会写下诗篇,送给朋友,这就是送别诗。

3、(板书:送别诗)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1 页,共 6 页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一、释诗题。1、齐读诗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师课前板书,生齐读)2、理解诗题。王维送谁?(如果说得不正确) 把书翻到书 101 页, 看看注释,这个“使”是什么意思?( “使”字老师加上着重符号)(如果说得正确)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1 页,注释告诉我们,“使”就是出使的意思。 出使在古代是皇帝派遣官员到某个地方任职,元二出使哪里?安西。安西在新疆边境。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

4、二,元二是王维对老朋友亲切的称呼。二、读诗句。1、自由读诗句。把书拿起来,自己试着去读读这首送别诗。开始。(如果齐读:停,对不起同学们,打断一下,自己读自己的,小声一点,多读几遍。)2、反馈初读的情况。谁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读正确流利了。 (指名 4 个学生分别读。) 评:字音读准了,他读流利了,有吟诵的味道。这几个同学都读得不错,他们留意了诗中的多音字。我们来看看这个字怎么读?3、随机正音,学习多音字。(课件分别出示三个多音字: 朝雨客舍 更尽)这是什么时候的雨? (早上的雨) ,所以称为“朝雨”。 (生齐读词语。) “更尽”这个词呢?借助注释说说它的意思?(再饮完) “客舍 ” 看看

5、这个大屏幕,(课件出示: 舍 sh 放在一边。舍 sh居住的房子。)借助字典,想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旅客居住的房子。如果回答:客人居住的房子,师:这里的客人指的是旅客,旅客居住的房子就称为:客舍。大家跟着老师写这个词。写“客舍” 。边写边讲解:上面一个人字头,一撇一捺要舒展。请同学们拿出题单,写好这个词。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2 页,共 6 页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4、齐读全诗。写完词语,回到诗中,听我读。师范读。 (深情一些,音量小点)来,一起读。三、赏诗画。1、齐读第一句。同学们,元二要出

6、使的安西在三千里之外,王维专程赶到渭城来送别自己的朋友,送别之情就从这里开始。读(出示第一句,齐读)2、欣赏四处景。读着读着,我们仿佛和王维一起在送别元二。眼前出现了哪些景物?静下心来默读,圈出你看到的景物。(生汇报)来,你看到了哪些景物?没圈完的同学自己订正。老师板书(板书:朝雨、轻尘、客舍、柳色) 。自己读读这几个词。小结:一个词就是一处景。读(齐读第一句)3、想象一幅画。诗句里有一个字用得特别的传神, “浥”是什么意思?这个湿润让我们看到了一场怎样的雨?(蒙蒙的细雨。 )为什么呢?如果学生回答大雨,引导:会是哗啦啦的冲洗吗?是呀, 这场小雨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谁来读一读?评:

7、真是一场蒙蒙的细雨呀!好一幅清新的画。我们像他一样,一起走进这场蒙蒙的细雨,一起读。我们一起来想象被朝雨湿润的画面。 送别的路口车来人往, 本该是尘土飞扬,可是,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想象一下,此时的尘土是什么样的?一个轻字写出了它不再飞扬的样子。那被细雨湿润后的客舍、 柳树又有怎样的变化呢?读: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师:客舍青青柳色新,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客舍?小时候我们读过青青的瓦,这青青的瓦被雨一湿,变得更青、干净 是的,读柳树变得更绿,还可以说更亮,更美,更有生命力。好一幅明朗的画面!读这样的早晨,让我们的声音也清新明朗起来。一起读。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8、f - - - - - - - - - - - - - - 第 3 页,共 6 页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小结:一个“浥”字带出了一幅画。这正是诗中有画。(副板书:诗中有画)四、悟诗情。1、感悟柳中情。同学们,王维把柳写进了送别诗里,那这些诗人呢?(出示PPT)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堤上柳)还有什么发现?多请一个孩子回答。古人在写送别诗时, 为什么会写柳呢?有没有同学知道?(先让学生试着解答。再出示 PPT:柳,音同“留”。 古人送别,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小结:是的,有点这个意思。原来古人送别,有折柳相送的习俗。这柳饱

9、含离别之情。这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副板书:画中有情)带着这份情,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2、感悟酒中情。同学们,在这样一幅画中,朋友又是怎样告别呢?(出示第二句,齐读。)喝了多少酒,你从哪个词知道的?(更尽)是的,在这长长的一夜里,两个朋友也许是聊一段往事,干一杯。也许是唱一首歌,生:干一杯。 (师动作提示琴棋书画,吟诗作对)也许是下一盘棋,干一杯;也许是弹一首曲子,干一杯;也许是画一幅画,干一杯。对呀,就这样一杯又一杯,一杯再一杯,这就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看,西出阳关之外是什么呀?(千里戈壁,万里黄沙,没有朋友相伴),读所以:这一杯又一杯的酒里饱含着多少深

10、情呀。 (板书:更尽一杯酒)3、说话悟情。(师播放音乐阳关三叠 )同学们,这饮酒话别整整一夜, 有美好回忆,有真挚的祝福。 如果你是王维,我是元二,此时,端起酒杯,你想对我说些什么呢?师:王兄,多谢你赶来为我送行。师:这是一杯叮嘱的酒,理当饮尽。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4 页,共 6 页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师:王兄,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与你相见。生 2:元二,记住多给我写信呀!祝你圆满完成皇帝交给你的任务。师:王兄,我忘不了你呀。这是一杯祝福的酒,理当饮尽。 (情深意长)与君离别意,都化作了杯中的

11、酒,读:这正是画中有情呀。来一起读:4、配乐齐读。同学们,据史料记载,元二离开几年后,王维就去世了,这次送别竟成了永别。人们将这首诗谱曲传唱,这正是萦绕在我们耳畔的阳关三叠。 (师领读,)借助板书,背诵这首送别诗,谁能背诵?能背诵的一起来背诵。5、积累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诗成为送别之千古绝唱。当战士们远赴边关, 我们总会豪迈地吟上一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当亲人远走他乡, 我们也会深情地吟上一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当同窗好友分别之际, 我们还是会微笑着吟上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让我们把这个名句积累下来。看屏幕: 1、想

12、着诗意,正确抄写。2、每个字大小、高矮一致,写整齐。展评:评两个学生,建议留出天地山水。他不仅写得大小、高矮一致,“君”字,这一长横两边出了头,有了云横千里的味道,颇有点书法的韵味。五、结语。读着这首送别诗, 我们看到了两位朋友在清新明朗的早晨告别,在一杯又一杯的酒中告别,不舍,深情、难忘。这样的经典,值得我们珍藏。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5 页,共 6 页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六、板书设计: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诗中有画朝雨轻尘客舍柳色画中有情更尽一杯酒客舍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6 页,共 6 页 - - - - -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