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基础第六讲

TH****3P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20MB
约53页
文档ID:214384659
中医基础第六讲_第1页
1/53

第四章 气、血、津液,关键性问题 气血津液的概念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脏腑之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 与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有关的脏腑功能 气与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第一节 气,概念 指人体内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生成来源于先天 父母之精气 肾 水谷之精气 脾胃来源天后天 自然界之清气 肺,气的分类,气分类的依据:生成来源、分布部位、功能特点,一身之气,生成来源,分布部位,先天之精化生元气(肾中):先天之气,水谷之气化生(脾胃):谷气,自然之清气(肺),后天之气,谷气与清气,聚于胸中宗气,分布于脏腑脏腑之气,分布于经络经络之气,谷气行于脉中为营气,行于脉外为卫气,(一)元气(真气) 概念:又称原气人体最重要、最基本的气 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生成 根源于肾中精气 先天之精气 依赖后天的充养 后天之精气 原气 分布 全身 1.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 功能 2.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 官的生理功能通过三焦,(二)宗气含义 又名大气,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 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生成 结合于胸中,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分布 聚于胸中,注于心肺,功能,走息道,司呼吸:与呼吸、语言、声音有关,贯心脉,行气血:心搏、血行、肢体运动有关,(三)营气是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又称“荣气”。

生成-脾胃水谷精微所化生分布-行于脉中 功能-营养周身,化生血液,(四)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又称“卫阳”生成-脾胃水谷精微所化生分布-行于脉外功能-保卫体表,抗御外邪温煦脏腑,润泽皮毛调节腠理的开合,控制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二、气的运动形式,气的运动-“气机”基本运动形式:升、降、出、入气的运动正常-气机调畅气机运动失常-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三、气的功能,(一)推动作用 推动、激发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推动血的生成、运行、津液的输布(二)温煦作用 维持人体正常的阳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三)防御作用护卫肌表,抗御邪气防御正常-邪气不易侵入,或侵入也不易发病,或即使发病易于治愈防御减弱-抗邪能力下降,易感疾病,且病后难愈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四)固摄作用对血液、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异常流失 固摄血液-脾不统血导致出血 固摄汗液-自汗 固摄精液- 遗精、滑精固摄作用与推动作用相反相成,是维持正常血液循行和水液代谢的重要环节五)气化作用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变化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是生命活动的本质所在,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第二节 血,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一、血的生成1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2与营气有关3与肾精有关:精与血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灵枢 “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源源而来,而实生于脾” 景岳全书,二、血的运行1、心主血脉: 心是动力,脉是通道2、肺朝百脉: 肺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调节气机,助心行血3、脾主统血:脾气健旺,气血旺盛,则气之固摄使血不溢于脉外4、肝主藏血: 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主疏泄,气行而血行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行于脉,三、血的功能1. 滋养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血主濡之” -难经 病理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体麻木、运动不灵活 2. 血能养神: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病理惊悸、失眠、多梦,烦躁、昏迷等,第三节 津 液,概念: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清稀,流动性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起滋润作用 液稠厚,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源于饮食水谷,(一)津液的生成,脾胃运化,小肠主液,大肠主津,(二)津液的输布,1、脾气散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为胃行其津液”2、肺主行水: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 3、肾主津液:是津液代谢的主宰和原动力4、肝主疏泄:条畅气机5、三焦决渎:是津液体内流注布散的通道。

三)津液的排泄肺气宣发肃降-汗、呼气-尿液肾蒸腾气化-促进其它脏腑的功能活动 -控制尿液排泄 膀胱-贮尿、排尿,二、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 生化血液调节阴阳平衡排泄代谢产物运载全身之气,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 “血不独生,赖气以生也 2、气能行血:“血随气行”、“气行则血行” 3、气能摄血:“血无气领,血不归经” 脾不统血-肌衄-出血,(二)血为气之母1、血能载气- “血能载气以行也气脱则血脱”2、血能生气-血盛则气旺、血衰则气少 “气赖血补”、“气非血不和 血脱危候-大剂独参汤-补气摄血-气充血止,二、气与津液的关系(一)气对津液1、气能生津:-“气旺生津”、“气为水母”2、气能行津:-“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滞”3、气能摄津:-固摄控制津液的排泄(二)津液对气1、津能化气:-水谷精微在原阳之气的蒸腾下,化而为气2、津能载气:-“气随液脱”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三、血与津液的关系(一)血对津液的关系 “夺血者无汗” “亡血家,不可发汗 (二)津液对血的关系“津血同源”同源于水谷精微“汗血同源”汗出耗津,津耗血少“夺汗者无血”,病案讨论,马某某,男,48岁。

反复面部及双下肢浮肿5年余,无肾脏疾患今因出差劳累,双下肢浮肿,按之凹陷面色晦暗,口淡乏味,形体消瘦,腰酸体倦,怯寒肢冷,性欲减退,舌质淡胖,脉沉细诊断:水肿(脾肾阳虚)治疗:温肾健脾、淡渗利水方药:附子 白术 茯苓 泽泻 杜仲 黄芪 山药 车前子 仙灵脾 继服金匮肾气丸,第五章 经 络,一 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经”- 路径、途径之意,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 联络、网络之意,是经脉的分支经脉和络脉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人体的经络系统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 手三阳经 经脉 足三阳经 足三阴经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阳跷,阴阳维 十五别络络脉 浮络 孙络,经络系统,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第二节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循行,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组成,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相为表里的经脉在四肢部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有头面部相接,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四、 表里相合 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关系,即“表里相合”阴经(里)(属脏络腑)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阳经(表) (属腑络脏)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注各经,最后传至足厥阴肝经,复再回到手太阴肺经,从而完成一个循环。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六、分布规律,四肢部,头面部的分布: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手足六阳经均达于头面部,故有“头为诸阳之会”的称谓其中阳明经主要行于面部、额部;少阳经主要行于侧头面;太阳经主要行于面颊、头顶和头后头面部,躯干的分布:手三阴经均从腋下出于体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躯干部,二、经络的作用,小结,1.中医学的气分为哪几类?有何功能?2.血的生成与哪些脏腑有关?3.何谓津液?津液的输布主要是哪些脏腑的协调作用? 4.请简述气和血的相互关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