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小蜂科种实害虫研究进展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14295625 上传时间:2021-11-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尾小蜂科种实害虫研究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长尾小蜂科种实害虫研究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长尾小蜂科种实害虫研究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长尾小蜂科种实害虫研究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长尾小蜂科种实害虫研究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尾小蜂科种实害虫研究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尾小蜂科种实害虫研究进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尾小蜂科种实害虫研究进展长尾小蜂科Torym idae昆虫中有许多的植食性种类就在林木种 子内取食危害.由于大痣小蜂属Megast igmusD a Iman昆虫对种实进 行危害而造成种子质量和产量下降的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对 人痣小蜂属种实害虫的研究也陆续开展起来.人痣小蜂属种实害虫 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即种了园发展初期.当时多数研究只局 限于虫种的分类和虫害所造成种子产量的损失.随着对大痣小蜂属 种实害虫研究的广泛开展,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及其综合治理措施均 有了较大程度的拓展和更新有关长尾小蜂科种实害虫研究的文献已 有多篇,但尚没有公开发表的综述性文章1 长尾小蜂科是中等

2、 大小的科,约含1 700种,分隶2个亚科:大痣小蜂亚科Megast igm inae和长尾小蜂亚科Totrym i nae,在我国均有发现.原有其余亚科, 如螳小蜂亚科Podagr i on i nae单齿小蜂亚科Mo modontomer i nae和 畸长尾小蜂亚科Thaumatorym i nae等现均已降为长尾小蜂亚科的族. 长尾小蜂亚科现包括7个族.我国仅对大痣小蜂属有些研究.大痣小 蜂亚科少数为食虫性,单个外寄生于植物致虫瘻.多数为植食性, 常危害蔷薇科Rosaceae、松科P ina ceae柏科Cupressaceae及杉 科Taxod iaceae等植物的种子.种子被害后,

3、胚乳被吃光,不能发 芽2 该科是一个比较原始的类群,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长尾 小蜂科与林业生产关系密切,因此对该类群的某些种类进行系统的 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在林业生产实践上也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1对长尾小蜂科昆虫的研究概况目前,长尾小蜂科昆虫在全世界有约1 700种2,全世界已报道大 痣小蜂属共126种,其中59种取食植物种子(食植群)3,其中我 国仅报道8属30多种.对该类群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初.我国对林业 调查规划该类群的研究开展相对较晩,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 内专家对该类群的研究才逐渐开展起来1833年,w alker建立长尾小 蜂科时,包括以下几个属:大痣小蜂

4、属M egast igmus Da Iman,长尾 小蜂属TorymusWa I ker,还包括一些现在被归属于腹刻小蜂科Ormyr i dae 和巨胸小蜂科P r i I amp i dae 的属4, 31 .Wa I ker建立的长尾小蜂科现在已发生变化:人痣小蜂属MegastigmusDaIman升级为大痣小蜂亚科M e gastigminae,Pr i omerusWa I ker被拆分为螳小蜂属P o dagr i on和单齿小蜂亚科 Momodontomer inae; Torymus和Cal I imom e 2 个属合并为长尾小蜂亚 科Torym i nae.但是w a I k

5、er在提出长尾小蜂科时,并没有详描述 长尾小蜂科的科级特点,科的初步含义仅包括一些翅脉特征的讨论, 当时所描绘的翅脉特征,现在的广肩小蜂科Eurytom idae褶翅小蜂 科Leucospidae和小蜂科Cha Icididae111都具有5, 31 .国内何俊 华、徐志宏对大痣小蜂属种实害虫有专门的研究6 . 1993年以来, 潘涌智等开始对云南省大痣小蜂种实害的种类进行调查研究,如今 已经发现3个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东北林业人学和西南林学院昆虫 标木室).冃前中国大痣小蜂食植群主要种类名录如下:蔷薇大痣小 蜂Megast i gmus acu I eatus 7、柳杉大痣小蜂M cryp

6、tomer i ae &9、欧洲落叶松大痣小蜂M p ictus 10 、圆柏大痣小蜂Msabinae 11,中华大痣小蜂M sinensis 12、云杉大痣小蜂 M ezomatsuanus 13、冷杉大痣小蜂M Lars iocarpae14、黄杉大痣小蜂M pseuc I otsugaph i I us 15, 16 、拟海 棠人痣小蜂M pseuclomal i 开室大痣小蜂M ce I I us横脊大痣小 蜂M car i nus 17、滇柏大痣小蜂M due I oux i anae 18 、垂 枝香柏大痣小蜂M p ingi iR oques et Sun十香柏大痣小蜂Mdue

7、I oux i anae Roques etP an 丽江云杉大痣小蜂MI i ki angens i s Roqueset Sun 19、杜松大痣小蜂M r igidae 20、 台桧大痣小蜂M sp 、小果垂枝柏大痣小蜂M sp 2长尾小蜂科昆虫的形态特征体形一般较长,不包括产卵管长为1 r 7 5mm,连产卵管可达16 0 mm,个别长30mm.体多为蓝色、绿色、金黄色或紫色,具有强 烈的金属光泽,通常体上仅有很弱的网状刻纹或很光滑.触角13节, 多数环状节1节,极少数2或3节.前胸背板小,背面观看不到.中胸 三角片前端一般不超过翅基连线盾纵沟完整,深而明显前翅缘脉 较长,痣脉和后缘较短

8、,痣脉上的爪形突几乎接触到前缘.腹部相 对较小,呈卵圆形,略侧扁.附节5节,后足腿节有时膨大且腹缘具 齿.第二背板常长,产卵管显著外露2, 21.该科大痣小蜂属显著 特征为前翅翅痣头状膨人,腹部侧扁.头部正面观宽过于长,复眼 椭圆形,额稍突出,额顶宽阔触角着生于颜面中部,远离复眼下缘连线,丝状; 环状节短;索节7节;棒节3节,微毛区伸达第2节基部.胸部较长, 背方隆起;前胸背板几乎与中胸盾片等长;中胸盾片具细横脊,有 时后部具短纵脊;三角片较大;小盾片近末端具横沟;并胸腹节长 且倾斜.腹部不长过胸部,侧扁,第1节背板后缘中部具缺刻;产卵 管鞘长,上弯曲,螯针上的齿小.前翅缘脉与后缘脉等长或较短

9、.3长尾小蜂科昆虫的生物学特性越冬和发生代数长尾小蜂科昆虫的越冬和发生代数因种类不同而异.有些种类1年仅 发生1代,如柳杉大痣小蜂在浙江省1年发生1 2 ;Momodontomerus aereus 1 年发生1代22;中华长尾小蜂T orymus s i nens i sK am i jo 每年发生1代.有些种类每年发生的代数很不整齐,如黄杉大痣小蜂 在安徽省徽州地区多数1年1代或2年1代,少数多年IMomodontomerus d ent Ip es 1年发生2代,在同一寄主上羽化也不整齐23生活史及习性长尾小蜂科不同种类的生活史和习性不尽相同,这里主要介绍一卞 植食性类群的生活史及习性其

10、越冬代数和发生代数因种类不同而昆 但某些种类的习性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大痣小蜂属植食性类群 中的柳杉大痣小蜂、丽江云杉大痣小蜂、垂枝香柏大痣小蜂等均1年 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种子内越冬.柳杉大痣小蜂在浙江1年1 代,以老熟幼虫在树上残留的种子或落地及贮存的种子内越冬.翌 年3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蛹期,化蛹盛期在4月下旬,蛹的历期约为1 个月.成虫的出现因分布地区而异,一般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初.雌虫将卵直接产于当年生幼嫩柳杉球果种子内.8月下旬幼虫已食尽胚乳,蛀空 种子,末龄幼虫即在种子内越冬成虫大多在白天羽化,交配.幼虫 在种子内生活,一生仅食1粒种子,无转移危害习性.被害种子外表 无

11、明显痕迹,呈饱满状但无光泽,略软,其中充满虫粪 24, 25.长 尾小蜂属成虫羽化、交尾和寿命与种类的不同变化很大,如中华长尾 小蜂成虫羽化后需要在瘻内停留旷4 d后才性成熟,第二天后就可以 交尾,持续1 m in左右,交尾时间多在下午12 16时成虫平均寿命 较短,约4 7 d,个别最长达8d.在取食蜜水和新鲜带露栗芽的情 况下,成虫寿命明显延长.竹瘻长尾小蜂D iomorus a ioIomorph i 羽化时在竹瘻上咬一圆孔,在气温适宜时爬出,昼夜均羽化,白天羽化较多,H羽化高峰在上午8时和下午1时,羽化当天便可以交尾,雌蜂可交 配1次,雄蜂可交配多次.成虫活泼,飞行速度较快,且有向堆积

12、物 钻藏的习性.雌成蜂寿命平均为9 d左右,而雄蜂平均寿命比雌蜂多 0 5 d.长尾小蜂属的雌雄性比则普遍较低,如中华长尾小蜂的雌 雄性比为1 0 9,竹瘻长尾小蜂的雌雄性比为1 11.4大痣小蜂属种实害虫与球果发育间的关系及防治4 1大痣小蜂属种实害虫与球果发育间的关系通过对滇柏等针叶树球果生命表的研究发现,大痣小蜂属种实害虫对 寄主的危害贯穿球果发育的始终18.种子形成期是大痣小蜂属害 虫危害的起始期.大痣小蜂雌虫通过长产卵器刺穿柔软的果皮和 种皮,将卵产入种子内,为后代的发育提供物质保障.随着球果的 生长发育,进入种子成熟期,球果纤维增多,含糖率及含水率降低. 此时球果达到木质化期,昆虫

13、取食接近尾声,以老熟幼虫或蛹进入 越冬状态.大痣小蜂属种实害虫和球果间的协同进化关系是在长期 的自然进化中形成的,但二者间发育的同步机制冃前还处于探索阶 段.潘涌智通过滇柏不同发育阶段球果的挥发性物质的差异来探寻 滇柏大痣小蜂危害的同步机制,说明了一些问题.球果不同的发育 阶段,球果外形表征和牛化物质及其含量的不同引起对种实害虫感 觉器官刺激作用的变化可能是种实害虫的危害与球果发育同步的主 要原因26 些非生物因素也会对大痣小蜂属种实害虫的危害期 和危害程度造成影响.气温、降水等自然因素是影响种实害虫求偶、 产卵及其它行为的重要因素时非生物因素会推迟或提前害虫的危害 期.如圆柏种子大痣小蜂Me

14、gast igmus sabinae X u etH e羽化数量与温度成 正相关27, 28 4 2对大痣小蜂属种实害虫的防治国内对大痣小蜂属植食群的研究多集中在分类、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 性方面,防治方面所做的工作较少,而忖应用的防治方法也比较传 统,诸如化学防治、检疫防治、生物防治和营林技术措施等.对于害 虫大面积发生的林区,采取的主要手段还是化学防治,大面积喷洒 化学农药或施用粘稠的毒药.这些方法对昆虫及环境都有不利的影 响,会重污染水体、土壤和生态系统,害虫抗药性也越趋严重.由于 大痣小蜂属种实害虫个体较小,生活环境隐蔽,大部分时间以幼虫 生活在寄主植物的种子内,有潜在传文献资料十分有限

15、,不能够满 足林业生产实践的需要.潘涌智等对滇柏大痣小蜂等种类的防治做 过研究18,并和法国专家合作,对一些种类也做过挥发性物质和 性信息素方面的防治试验,但尚未发表相关文章.吴洪源等对圆柏 种子大痣小蜂做过防治试验,并发表了相关文章 27, 28.国外对 该类群的研究则多集中在种群的发生规律和引诱防治方面,对该类 种实害虫的防治已经有了新突破,采用性诱捕、视觉诱捕和嗅觉诱捕 相结合的方法对害虫进行诱杀防治法国对该类害虫的防治技术比 较先进,从树木组织(树十、树枝、球果)和害虫本身入手,提取有用的化学物质,利用 气相色谱分光光度仪对有用的生理活性物质进行测定,对于没有挥 发性的树脂酸和苯酚磺酸加以分离.然后把分离出來的不同有用化 合物采用触角电位仪对害虫进行嗅觉刺激实验,筛选出对害虫引诱效 果最好的化合物,并将其应用于害虫的防治试验.此外还用相似的 方法从害虫体内提取性信息素,对其进行诱杀防治.该防治技术效 果显著,而且对环境无污染,也可避免引进天敌可能会带来的生物入侵 等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