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物遗产的建议书

上传人:yanfen****ozhan 文档编号:214110911 上传时间:2021-11-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护文物遗产的建议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保护文物遗产的建议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保护文物遗产的建议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保护文物遗产的建议书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保护文物遗产的建议书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保护文物遗产的建议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护文物遗产的建议书(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保护文物遗产的建议书爱护文物遗产的建议书1 爱护山西陶瓷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和加快陶瓷文化资源开发,关系到山西区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陶瓷文化遗产具有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训练)价值是群众训练和道德建设的有力支撑,能够保证文化布满生气和制造力并持续富强进展,进一步提升山西的文化软实力。 对陶瓷文化遗产爱护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效促进陶瓷考古、讨论等基础性工作的实践,提高山西陶瓷的历史地位,打破“窑系说”的藩篱,为山西陶瓷正名,填补和丰富中国陶瓷进展史。现对山西陶瓷文化遗产爱护提出几点建议。 1、做好山西陶瓷文化遗产爱护的基础性工作。结合“三普”成果,再进行重点专题调查,择要勘探与小规模试掘,重点窑

2、址报请国家,进行较大规模科学发掘。严格根据国家文化遗产爱护的有关规定,开展山西陶瓷文化遗址爱护规划编制工作,整体考虑遗址及其周边相关遗迹的爱护和展现。对保存较为完好的窑址进行原址爱护,保证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立山西陶瓷文化专题博物馆,加强展现讨论,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社会公众训练作用。建立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路线,捆绑周边旅游资源。联合外省陶瓷名窑,提高讨论爱护的进程和成效。同时,要注意陶瓷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爱护工作,可以联合知名瓷窑进行联合申报。实行行之有效的现代化科技手段,搭载现代科技的“高铁”,对宝贵、濒危且具有历史价值的陶瓷制作、生产工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

3、面的记录,并对其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2、政府和文化部门应加大对陶瓷文化遗产的爱护力度,赐予政策、经济上的有力支持,坚持政府主导、文物部门牵头、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社会参加、群策合力的原则,制定出相应的陶瓷文化遗产爱护规划,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加的文化遗产爱护机制。借鉴兄弟省份的胜利(阅历),创新爱护理念,还要吸取失败的阅历教训,前车之鉴,引以为戒,争取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爱护效果。 3、加大普及宣扬工作,提高山西陶瓷的知名度。充分借助传统平面媒介和现代网络(渠道),进行广泛宣扬,强化大众对山西陶瓷文化的印象。举办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进行陶瓷巡回展览,是扩大山西陶瓷文化遗产影响力的

4、有力(措施)。胜利的实践案例有:20_年秋,中国古陶瓷学会山西陶瓷研讨会在山西太原的胜利进行;20_年6月和11月分别在深圳和北京开幕的晋善晋美三晋窑火中国古代山西陶瓷特展巡回展览,并出版发行了配套图书。这两次活动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今后应提倡类似实践活动的更多举办。 4、瓷窑遗址是陶瓷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开展陶瓷文化讨论爱护的基础。针对山西瓷窑遗址的详细爱护措施,建议对历史上影响较大,保存状况较为完好的遗址进行科学系统发掘,包括对瓷片积累层、作坊、窑炉遗址的揭露和清理,以其完整地获得遗址的烧瓷面貌及涵盖的文化内涵。同时,对于较为偏远的瓷窑遗址,当地政府与文

5、物部门要对窑址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全面爱护,划定爱护范围,加强植树绿化,对窑址区的山体进行加固,削减自然灾难对窑址的侵害。同时,要强化窑址所在地区百姓的文物爱护意识,尽力避开生产活动对窑址的破坏,也能增加对非法盗掘分子的监督作用。同时,对文物标本的采集,要严格掌握,不得随便捡选。 爱护文物遗产的建议书2 语言、习俗、服饰等民族文化传统丢失;面临“人在艺在、人亡艺绝”危机;一些民族村寨变得不伦不类日前,贵阳市人大会调研组调查发觉,贵阳市民族文化爱护和传承工作中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贵阳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截至20_年末,全市有汉族在内的民族49个。其中,少数民族以布依、苗族为主体,人口占全

6、市总人口的16.48%。全市现有17个民族乡,309个民族聚居村,1078个少数民族自然村寨,民族分布成小聚居、大散居的特点。 贵阳市人大会调研结果显示,贵阳市民族文化爱护和传承工作虽然取得肯定成效,但仍旧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其中,民族文化爱护传承难度大,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民族文化传承人才的培育迫在眉睫,加之民族节庆活动削减,许多民族村寨渐渐失去特色。 对此,贵阳市人大会调查组建议,一方面,设立民族文化工作专项资金,用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征集和爱护。重视基层民族文化人才的培育,拟订人才培育方案,保证文化馆、艺术馆、博物馆、乡镇文化服务站有必要的特地人才,保障基层文化单位工作的正常

7、运转。并且制定相应的措施,激活民族文化项目的良性传承,调动人才的乐观性和主动性,不断壮大民族文化传承人队伍,确保少数民族文化爱护传承工作的正常开展。 另一方面,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精品,做好民族文化创新突破。特殊注意民族文化创新,尤其是注意应用文字、舞蹈、戏剧、影视、举办传统节庆活动深化民族地区调查讨论,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展现贵阳市民族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 爱护文物遗产的建议书3 文化遗产是人类绚烂文明、辉煌历史和非凡制造力的集中体现与才智结晶,是历史进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记忆,是后人传承历史、继住开来的文化渊源,是全人类共同的珍贵财宝。爱护文化遗产是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将来进展亲密相连、功

8、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内江是川中南闻名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积淀厚重,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素有“文化之乡”、“书画之乡”美誉。20_多年来,勤劳才智的内江人民制造了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精神财宝。全市现有馆藏文物3800件、地面文物2265处、历史文化名城(镇)4处,非遗项目名录123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0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市文广新局深化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爱护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全面推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一大批文化遗产得到了科学有效的爱护。 然而,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在大规模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下

9、,文化遗产爱护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一些承载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不断遭到损毁,一些饱含民族思想结晶的艺术品种、传统工艺正在悄无声息地消逝。能不能将祖先留下的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宝完好保存并传予后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爱护好人类宝贵文化遗产,是全市文化工责无旁贷的责任,更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义务。 每年六月的其次个星期六是国务院确定的“中国文化遗产日”。值此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我们呼吁,全社会都乐观行动起来,以仆人翁的态度重视文化遗产,关注文化遗产,走近文化遗产,参加文化遗产,喜爱文化遗产,爱护文化遗产, 留住文化之根,守住民族之魂,为建设幸福漂亮内江添砖加瓦,贡献力气!传承爱护,任

10、重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汉安故地、大千故里内江文化遗产散发出历久弥香的无穷魅力。 爱护文物遗产的建议书4 长城是我国列入世界遗产的景物之一,它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才智换来的。它是我们中国的象征,也是我们中国的傲慢。 在以前,长城非常漂亮,也非常壮丽。瞧:一个个垛子,一个个射口,布置得是那么精细;外面的景色也非常好,一棵棵苍天大树,一片片碧绿的草坪,连成一片绿色的海洋;一座座城台也非常壮美,假如你站在城台向远处远眺的话,你就会看到壮美的景色,你还会感觉到自己非常清爽明目!可是,到了现在,长城原有的面貌,已经面目全非,不管在城墙上、垛子上、城台上,凡是游人能伸手能及之处,每块青砖上都被刻上

11、了各种各样、许很多多的文字,有人名、地名“到此一游”,有中文、日文、朝鲜文,刻得密密麻麻,刻了字还不说,游人还在路上吃东西,把纸张、果皮、矿泉水瓶、塑料袋等扔在长城上,垃圾随处可见,而且文物爱护法都没有明确规定要对扔垃圾的、刻字的进行罚款。可见中国人对爱护文物的意识是这么差。 我们应当竭尽全力爱护长城,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文明的游客。 二、我们可以让媒体曝光,让那些刻字者、乱扔垃圾者无地自容。 三、我们可以对刻字者和扔垃圾者进行罚款。 现在,让我们一起携手爱护长城吧! 爱护文物遗产的建议书5 大家好,欢迎业到秦兵马俑。秦兵马俑是在西安临潼县出土的。

12、一天,一些西杨村的村民在打井,人们没把水打出来,却发觉了一些破裂的古代青铜兵器,具有爱护国家文物意识的公社干部马上向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报告)了状况。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一号坑,出土的兵俑有204个,这是的前锋,每个士兵都手持着兵器,有戈、矛、箭、戟等。这个坑中大多是步卒,还有战车(比如,安车和高车)。 现在我们来到二号坑,这个坑大多是跪射俑和立射俑,还有战车共计64乘。大家认真看,最右边的那匹马,它是一匹右骖马,表示这是一匹皇家马。 现在,我来介绍各种兵俑,这个武士俑,他们有许多兵器,这个是跪射俑,还有一个是立射俑,立射俑射完箭后劲马上跪下来,上好箭再射。这是文官俑,是为将军出谋划策的。这是将军俑,他手握宝剑,指挥怎样才能战胜敌人。 每个一兵马俑,你站在他的身边似乎可以听到他们诉说当年的事情。 现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了,但是有几点提示,请不要乱扔垃圾,不要用石头砸兵马俑,祝您旅游开心。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