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

上传人:华美****资源 文档编号:214110196 上传时间:2021-11-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目标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1.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2. 通过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体会文言和现代汉语的不同。3. 体会论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自主学习1.补充知识卡片。1. 文学常识填空。孔子(公元前 551-公元前 479),名 ,字 ,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 、 ,是 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14 年。 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 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现在通行的论语20 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2. 先扫码听读,标出朗读停顿,再自己朗读。(1) 子曰:“三人行,必有

2、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4)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3. 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 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1) 子曰:“ ,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2) 子在川上曰:“ ,不舍昼夜。”(3) 子曰:“ ,匹夫不可夺志也。”(4) 子夏曰:“ , ,仁在其中矣。”合作探究一、翻译语句,体会文言文的特点(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4、其不善者而改之。”(6)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7)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8)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二、依据字形,推断词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 省字探源造字本义:“目”在“性”(心)下为“省”,表示观照本心。静心冥想内视,观照自我本性,戒除非分之想。说文解字:省,视也。本章中有“ ”“ ”的意思。(2) 忠字探源造字本义:内心公正,不偏私情。 说 文 解 字 : 忠 , 敬 也 。文 中 的 意 思为: 。(3) 信字探源造字本义:许诺,发誓。说文解字:信,诚也。会意古人云

5、:言己所思为“ ”;践己所诺为“ ”。(4) 习字探源造字本义:幼鸟在鸟巢上振动翅膀演练飞行。说文解字:习(習),数飞也。文中是 的意思三、治学求实,论语中的为学之道1. 从下面这一则论语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我们从这一则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 解读以下论语二则的内容。(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 以下这一则论语阐述了要以学习为快乐,兴趣对于学习很重要。这一则运用了什么修辞?分为几层?有

6、什么好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主学习答案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2)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4)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三:虚指,泛指多个。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善者:优点,长处。从:学习。川:河。 逝:流逝。斯:这。 舍:舍弃。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普通人,男子汉。博:广泛。笃:忠实,坚守。切:恳切。仁:仁德。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

7、事情。惑:迷惑,疑惑。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故:形容词,这里用作名词,旧的知识,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这里用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为:动词,做。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合作探究答案好:喜欢,爱好。乐:以为乐趣一、翻译语句,体会文言文的特点(1) 我十五岁就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有些事情不能被人力所支配,六十岁能听得进各种意见,到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2) 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3)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迷惑不解。(4) 对于学

8、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5)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6)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7)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8)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二、依据字形,推断词义(1) 自我检查反省(2) 尽心竭力,应为本意的引申(3) 诚信(4) 复习三、治学求实,论语中的为学之道1.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在对人生有了丰富认识的基础上,顺应自然;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2.(1)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2)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不可偏废其一。3.顶真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