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应对攻击的策略与教育对策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13934373 上传时间:2021-11-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8.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生应对攻击的策略与教育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小学生应对攻击的策略与教育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小学生应对攻击的策略与教育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小学生应对攻击的策略与教育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小学生应对攻击的策略与教育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小学生应对攻击的策略与教育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生应对攻击的策略与教育对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小学生应对攻击的策略与教育对策 陈道明中小学生之间的“欺侮”现象,包括殴打、辱骂、勒索钱物等校园暴力和攻击行为,一直是校园里的隐性或显性存在。但以往研究者大多关注学生的攻击行为及其矫正,对于受欺学生应对攻击的策略及身心发展所受的影响,则关注和研究较少。作为受欺学生,应对攻击的方式或策略不同,对自身性格形成、品德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因此,着重研究受欺学生应对攻击的策略及教育对策,为教师和家长科学干预中小学生的受欺困境提供一些指导性建议,是有重要意义的。一、中小学生应对攻击的策略分析研究儿童解决问题策略较有影响的是芬兰的奥斯特姆等人,他们发现儿童在解决同伴间矛盾冲突时,主要有三种策略模式:建

2、设性冲突解决、退缩和第三方干预。我国学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我国中小学生应对攻击的策略有所不同,这些应对策略对学生自身的影响也各不相同。1反击策略。人在遇到攻击时,本能的反应是予以反击以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和人身安全,采取这种策略的学生多是极富攻击性的,有过攻击和反攻击的经验,并且每一次反击成功对其攻击行为都是一次强化。因此,一些容易受到攻击的受欺者,同时可能成为极具攻击性的攻击者。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受欺负时有一部分受欺学生表现出反抗或报复等反击策略,尤其在男孩群体中表现更为突出。这些学生在遇到攻击时明显缺乏正确化解攻击的能力,表现出不顾一切的反击冲动。反击策略中还有一种叫事后报复策略,这类学生受

3、到攻击时常会默默忍受,但事后却耿耿于怀,寻机报复攻击者。他们会使用诸如寻找机会背地打击或举报对方不良行为等方式进行报复反击。采取反击策略的中小学生,在自我调节、处理人际冲突无效时,常会体验到愤怒、沮丧等痛苦感受,逐渐形成情绪不稳、冲动、易激惹、无法独立、缺乏自信、暴戾等人格特征。如果这些学生的受欺困境得不到有效干预,内心压力得不到及时缓解,他们成为攻击性群体的可能性就会加大。2退缩策略。这里有两种情形。一种是逃离攻击情景。当受欺学生自觉无力反击时,他们会采取逃离攻击情景的方式,躲避攻击以避免自身受到更大的伤害。另一种退缩策略是任人宰割。在自觉无力化解、无法逃离攻击情景而又求助无门时,一些学生会

4、采取任人宰割的方式向攻击者示弱,以求化解对方强力的攻击行为。这对摆脱当前困局有一定的作用,但对攻击者来说是一个强化。同时,对于受欺学生心理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的。久而久之,受欺学生的心理会发生扭曲,由于受到欺侮时老是退缩逃避,因此其自信心遭到严重削弱,遇事畏畏缩缩,最终可能会形成退缩性人格。3求助策略。在面临受欺危机时,求助作为一种解决困境的方式,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研究者把儿童的求助行为定义为在面对自我困境时,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的行为策略。求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向教师、家长等权威人物求助,即所谓“告状”,这在年龄较小的小学生中较为常见。很多小学低年级学生在遇到攻击或遭受欺侮时习惯于向教师

5、、家长“告状”,以“告状”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从求助者的角度来说,“求助式告状”是一种比较正确的维护自身权益不受侵犯的方式,这比反击或被动承受更有意义。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如何面对学生的求助,怎样提供支持性帮助,将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另一类求助是向自己的同伴求助。这在年龄大些的中小学生中常可见到,他们已不再把向教师、家长“告状”看作强者的表现和有效的解困方法。这种求助方式必定与一定的“小团体”相联系,当学生遇到攻击时,会向自己的同伴或“小团体”求助。这种求助又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邀请同伴和平解决,通过同伴的干预、调解,最终化解受欺困境;另一种是邀请同伴武力解决,在同伴的帮助下,

6、以牙还牙,以武力打击欺侮自己的攻击者。很明显,前一种方式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地脱离困境,并利于他们的社会化成长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同伴调解中,言语协商是最主要和最有效的一种策略。中小学生采取求助同伴、和平解决的策略,会促使矛盾双方意识到调解的优势,从而减少攻击行为造成的心理伤害。二、影响学生应对攻击策略的因素分析1、遗传因素的先天性影响。许多研究证明,在儿童反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因素约占50。所谓遗传并不是父母把打人、骂人等具体行为遗传给孩子,而是遗传给孩子神经活动的特性,如情绪容易激动、兴奋性强、反应速度快等自然特征。如果父母双方都具有很强的攻击性,那么孩子就很可能具有父母的这一特性,当遇

7、到受欺情景时,他就会选择反击而不是让步、求助或采取其他策略。而如果父母性格软弱,攻击性不强,则孩子采取攻击或反击的可能性就不大。可见,遗传虽然仅仅是应对攻击策略的可能性条件,但作用不可小视。2、家长和教师教养、教育模式的直接影响。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反对攻击行为与家庭、学校的教养、教育模式有关。“绝对权威”型的家长和教师,过于控制学生的自主性,易于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对抗的要求。“过度宠爱”型或“放纵”型的家长和教师,则完全放弃对学生的限制,使学生利己排他的不良意识和行为滋长,一旦学生的某种需要受到限制或遇到别人的竞争和攻击时,就会采取反击的策略,来实现自我、维护自我。而在“民主”型的家庭、

8、班集体中,家长和教师通常采取民主的教养、教育方式,在处世方法上常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这就使学生在遇到他人的行为或语言攻击时,能够采用民主的方式而非暴力的方式应对,倾向于选择求助策略即通过第三方的干预调解来化解自己受欺侮的困境。3、同龄群体和现代传媒的示范作用。社会学习理论家班杜拉的实验表明:儿童攻击行为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观察他人或榜样的行为及后果而习得的:相应的,儿童应对攻击的策略也可通过接受示范而习得。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同龄群体和现代传媒是他们模仿、学习的示范资源。在当代青少年同龄群体中,打架斗殴、勒索钱物、欺侮师生及恃勇逞强等校园暴力行为时常发生,因此青少年学生既目睹了攻击行为,又耳闻了

9、受攻击者的各种反应及后果,便自然“习得”了或反击、或退缩、或求助等不同应对策略。现代传媒如个别报刊、电视节目及电脑网站中充斥和渲染的暴力场景,无疑为当代青少年学生提供了攻击“榜样”和受攻击后果的影响,使其既模仿了攻击行为或反对攻击行为,也习得了应对受欺情景的反应策略。三、中小学生应对攻击的教育对策1确认学生是否受到欺侮。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情况下遭同学打骂勒索的受欺学生,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其实并不愿意把受欺状况告诉给成年人,结果是学生受了欺侮,而教师和家长并不知道。一项调查表明,超过50的受欺学生不会向成年人特别是教师“告状”。研究发现,受欺学生不愿告知成年人,是因为他们大多有过对教

10、师和家长诉说后反遭猜疑、责备和轻鄙的经历。面对学生的诉说,教师和家长常会责问:“你是否招惹别人了?”“你竟然如此软弱无能”这让受欺学生感到更加自卑无助,为维护自尊,他们宁肯选择独自忍受身心伤害,而不是告知成人。所以,教师和家长了解情况、确认学生是否受到攻击或欺负就显得十分重要。2、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告知受欺真情。让学生消除戒备心理,在教师和家长面前放心地倾诉自己的遭遇,一方面能帮助学生释放心里的委屈和压力,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可以知道学生受到攻击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可见,当学生诉说受欺经历和心灵受到的伤害时,教师和家长要保持冷静,不急于表态,让学生感到放心安全,这

11、才是良好的倾听姿态。3、成年人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生活中,许多家长当得知自己的孩子受到欺侮时,常会对孩子说“谁欺负你,你就打谁”,鼓励孩子好斗,甚或兴师问罪,领孩子一起“讨伐”攻击者。有的教师面对学生间的攻击或打架行为时,常会表现出不耐烦、无所谓的态度。这就鼓励和纵容了学生蛮横反击或主动攻击的行为,不利于帮助他们有效化解人际冲突,反而会加剧矛盾。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切实负起教育责任。4、帮助学生提高求助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和家长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和能力特点,因势利导,增强他们向教师、家长和同伴求助的意识,并加以实际训练,提高其选择求助对象、掌握求助技巧、应对攻击行为的能力。5、教育和引导学生选择同伴调解的方式,和平解决冲突。广大中小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与活动辅导课程,以受欺学生描述的真实细节为基本材料,设置课程活动内容,采取角色扮演法,实行角色互换,进行模拟的心理活动演练,让矛盾双方分别体会自己攻击与被攻击的心理体验,制造移情效应,进而从根本上消除攻击行为。通过对不同类型案例的模拟再现和道德分析,相信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责任编辑邓蕙)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