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三问涵咏其韵——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13926794 上传时间:2021-11-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66.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感三问涵咏其韵——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感三问涵咏其韵——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感三问涵咏其韵——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一感三问涵咏其韵——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一感三问涵咏其韵——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感三问涵咏其韵——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感三问涵咏其韵——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感三间涌咏其韵初中古诗词敦学模式初探按: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第11期。点滴之见,经验之谈,但愿能 对读者冇些帮助。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在丁精确的记住鉴赏术 语,也不在于掌握精练的解题套路,而在于学生口己对文木的独立理解和独特感悟,所以我 们不妨从最简单的认知规律入手教学生去鉴赏古诗词。余映潮老师曾说教学设计的优美流畅 需要四个方面的背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研读教材的水平,教师的教学技艺及对语文报 刊的阅读视野。中语参还算是比较“接地气”的语文专业报刊,气走不乏经典的课例及其 分析和教学实践的总结思考,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无裨益。多读专业书报刊会使你

2、逐渐 去除“匠气”而不断思考和创新。一感三问,涵咏其韵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在古诗词鉴赏活动中,学生在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之外,还要有自 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为此,教师应把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颠倒”过来,变成以学生感 悟理解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鉴赏占典诗词,如果化繁为简,无非就是三个问 题:“写了什么”、“怎样写的”和“为什么写”。而古诗词毕竟年代久远,因而又需要学生具 有一种“吋空感”。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仿佛穿越吋空与作者对话,进而更好地领会作者 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情感。诗歌这种文学样式乂极具可读性,它需要读者在涵泳中体会作品的 韵味和美感。而诗歌鉴赏的一切目

3、的,都会化在这月思月吟的涵泳过程中。一、必须拥有“时空感”,设身处地,领会意境。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但毕竟年代久远,学生们冇着陌生感,不易理解和把 握。所以,学生必须发挥想象力,联系作者的身世和背景,把自己当作作者,设身处地、身 临其境地来理解诗词。有了这种“时空感”,学生可以消除与古人的陌生与隔阂,从而更好地 理会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内涵。如果让学生仅记下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就去理解作品,势 必是生硬和失败的。因为其间有断层,缺乏对当时情境确切可“感”的把握,而这种“感觉” 只能通过想象来达成。“吋空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丰富想象来实现的的一种心理行为,教师要做一些铺垫工 作,营造一种

4、氛围,把学生引导到特定的情境中,从而实现自己的想象。正是借助联想和想 彖,读者才仿佛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诗人所处的时代和诗人创作时的情绪。把自己想彖成 大厦将倾时的忠耿臣子,才能更好地领会过零丁洋所体现的赤诚忠心和浩然正气。联想 着李清照中年孀居、避难江南的境况,就不难理解武陵春中透露出的孤苦愁闷与凄凉了。二、问“写了什么”,明确写作对象和内容,完成初步感知。鉴赏一部诗词作品,首先要弄清楚诗词中写了什么,包括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情感 等。因为古诗词是高度浓缩的,所以它所呈现的内容乂有其特殊性,我们可以通过找寻诗词 中的意彖来明确其内容。我国的古诗词一般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所以首先我们要明确抒

5、什 么情,或者讲了什么事。如范仲淹的渔家傲上阕极写边地的荒凉,我们可以通过边声、 T嶂、长烟、落R和孤城等意象來感知出这种苍凉。又如杜甫的石壕吏,全诗主要是通过 写自己仅宿石壕村口睹官府抓壮丁,以及由老妇人的哭诉中得知的悲惨生活,来反映百姓的 悲苦和作者的同情。我们可以通过弄明白这件事来理解作者的情感。这一环节是古诗鉴赏最基础的环节,因为只有明了作品的内容,才能进一步探究作者为 什么选取这些人或事來写。作为一位诗人或词人来说,他笔下所写的都是特:定的事物,都被 “涂抹”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所以,弄清楚作者笔下所写的事和物,是准确理解作者写作 意图的前提,也是学生深入鉴赏诗歌的起点。但这一环节也

6、往往是学生容易13囹吞枣的环节, 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把“读懂”诗歌的功夫打扎实。三、问“怎样写的”,体味写作手法与技巧,品析诗歌语言。在明确了作品的内容Z后,我们应把重点放在作者是“怎样写的”这个问题上。这一环 节是最具文学性的环节,也是最需要功力的环节。因为诗具冇跳跃性和高度的浓缩性,所以 学生在初步感知时,可以反复揣摩诗句。我们可以先用准确的语言把浓缩的诗句翻译成白话 文,然后再琢磨细节之处。如鉴赏岑参的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学生在明确作 者写景写事后,可以通过诗歌的前八句来分析写景。作者用“忽然宛如一夜Z间春风春来, 千树万树梨花盛开”,来表达白己早晨起来看到奇丽雪景时的惊喜,且比

7、喻Z奇绝让我耳目一 新。然后描写塞外雪后的严寒:雪花散入珠帘打湿帷幕,狐裘穿不暖丝绸被子也显得薄。将 军的角弓冻得不能拉开,铁甲冰冷让人难以穿着。选取的戍边将士的典型生活场景来写,真 实可感。乂如壬湾的次北固山下,学生可从颔联看岀春初作者停泊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景色: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开阔。顺风行船,风帆垂直悬挂。景色清丽平静,正如王 夫Z所言“以小景传大景Z神”。而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11年”更是脍炙人口,既描写 景色,也蕴含理趣。而尾联看到人雁北归自然也引起了作者的飘泊羁旅之思。另外,同样的 事情和情感,要思考这位诗人是如何写的,如何抒发的,再与其他诗人比较,看有何不同之 处

8、。老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真实的语言来评论作品,哪怕是对一个字、一个词语、一句话的看法,不苛求是真知灼见,但求冇自己的理解,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因为,对于初中 生来说,占典诗词的鉴赏技巧还不是很成熟,而生硬地讲一些诗歌鉴赏术语和理论,效杲又 不佳。所以,鼓励、引导学生用自己朴实的语言把真实的想法表述出來,只冇通过他们自己 思考真实获得的东西,才能真正提高鉴赏能力。四、问“为什么写”,领会写作意图与创作情感,探究作品底蕴。这个问题也可以放在欣赏作品的开始来思考,这也是知人论世的思路,因为诗人生活在 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他的思维观念、情感乃至价值观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而他们的作品不 可能不留下时代的

9、印痕。所以,我们必须把作者放在他所处的吋代去考虑,不可单纯用现代 的眼光的审视其作品。如鉴赏行路难(其一)时,我们了解到作者才高志大的李白,在京 城氏安生活两年后受到权臣的排挤而被“赐金放还”,求仕无望,就不难理解诗中所流露岀来 的仕路艰难之慨。如了解了辛弃疾的身世,知道他一生不曾泯灭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心愿, 却终究是壮志未酬、英雄迟暮,我们就不难理解破阵了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Z所表露 出来的愤懑、无奈等复杂情感。在这个问题上要切忌两种倾向:一是“固定化”鉴赏。虽然了解作者生平和吋代背景很 重要,但不可简单机械地“贴标签”,而是应该以具体的文本为依据,来具体分析。二是所谓 的“个性化”解读。文

10、本的相对独立性为文本个性化阅读捉供了前捉和可能性,但这种个性 化解读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因为占诗词不同于其他的文学作品,有其特定的创作模式和文 化积淀因索。五、反复诵读,加强涵咏,在韵律美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如果学生死记硕背,是不能感受到古典诗歌的韵味和美感的,对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也只能是于“衷”无动。其实,在理解中背诵,在背诵中理解,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诵读只 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涵咏诗歌。涵咏,其实是一个积淀的过程,而理解感悟也属于这个 积淀的过程。学生通过反复吟咏,來细细体味诗词的意境,从而参透作品,涵咏的过程是审 美享受获得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在理解、感焙作品的前提下,设身处地得感受到作者当时的 情思,才能更好的吟咏出诗词的韵味来。所以,教师要加强涵咏习惯的引导和培养。可以运用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去模仿、学习 涵咏的要领;也可以由老师范读,来带动学生的诵读热情。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门己來逐 步感受到涵咏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形成涵咏的良好习惯很重要。总之,“一感三问”这种返璞归真的鉴赏方法,不仅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很得古 诗鉴赏的要津,再加上涵泳,便可更深刻地体会古诗词的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