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备考专题复习运动学问题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213920443 上传时间:2021-1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8.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物理备考专题复习运动学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物理备考专题复习运动学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物理备考专题复习运动学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物理备考专题复习运动学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物理备考专题复习运动学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物理备考专题复习运动学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物理备考专题复习运动学问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0XX 届高三物理专题复习: 运动学问题一、直线运动1、直线运动的条件: F 合=0 或 F 合 0 且 F 合与 v 共线, a 与 v 共线;(回忆曲线运动的条件)2、基本概念位移( 1)路程( 2)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平均速度( 3)速度加速度增加的速度( 4)平均速度大小路程平均速率时间位移大小时间3、分类匀速直线运动: F合0,a0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 F合0且为恒力, a恒定(F合0)变加速直线运动( F合0但为変力,a变化)4、匀变速直线运动( 1)深刻懂得:加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加速度是矢量,不变是轨迹为直线,无论单向指大小方向都不变运动仍是来回运

2、动,只要是直线均可;( 2)公式(会“串”起来)vt基本公式v0at1消去t得v 2v 222vv2asv0tsv0 tat 22sv0tt01 at 221s 2v0v0 22at v0vt2依据平均速度定义V =ttv0at21v0atvt22 Vt/ 2=V = V0Vt= s222t2依据基本公式得s =aTSN 3 一 SN=3 aTSm一 Sn= m-naT推导:第一个 T 内sv0T1 aT 22其次个 T 内sv1T1 aT 22又 v1v0aTs =S -S =aT2以上公式或推论,适用于一切匀变速直线运动,记住肯定要规定正方向!选定参照物!同学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要求必需会推导

3、,只有亲自推导过,印象才会深刻!(3)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在 1T 末 、2T 末、 3T 末ns 末的速度比为1: 2: 3n;2222在 1T 、2T、 3TnT 内的位移之比为1 : 2 : 3n ;在第 1T 内、第 2T 内、第 3T 内第nT 内的位移之比为1: 3: 52n-1; 各个相同时间间隔均为T从静止开头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 21 :32 nn1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末速度比为1:2 :3n(4) 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由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得到的启示 ; 先考虑减速至停的时间.( 5) 竖直上抛运动: 速度和时间

4、的对称分过程:上升过程匀减速直线运动, 下落过程初速为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全过程:是初速度为V0 加速度为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适用全过程S = Vo t22Vo g t ;Vt Vo =2gS S 、Vt 的正、负号的懂得1 g t 22; Vt =2Vo上升最大高度:H =Vo上升的时间 :t=2 gg对称性: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位移的时间相等t 上t下v0;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g=2 Vog( 6)图像问题识图方法 : 一轴物理量、二单位、三物理意义(斜率、面积、截距、交点等)图像法是物理学争论常用的数学方法;用它可直观表达物

5、理规律,可帮忙人们发觉物理规律;借用此法仍能帮忙人们解决许很多多物理问题;对于诸多运动学、动力学问题特殊是用物理 分析法(公式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能恰当地运用运动图像处理,就经常可使运动过程、状态更加清楚、求解过程大为简化;请表达以下图象的意义 .、位移时间图象(s-t图像):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静止的 s-t图像在一条与横轴平行或重合的直线上;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在一条倾斜直线上,所在直线的斜率表示运动速度的大小及符号;、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横轴表示时,纵轴表示速度;请表达以下图象的意义.静止的 v-t图像在一条与横轴重合的直线上;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

6、像在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上;匀变速直线运的v-t图像在一条倾斜直线上,所在直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大小及符号;当直线斜率 (加速度) 与运动速度同号时,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直线余率 (加速度) 与运动速度异号时, 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的v-t图像在一条倾斜直线上, 面积表示位移( 7)追及和相遇或防止碰撞的问题的求解方法:关键:在于把握两个物体的位置坐标及相对速度的特殊关系;基本思路:分别对两个物体争论,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列出方程,找出时间、速度、位移的关系;解出结果,必要时进行争论;追及条件:追者和被追者v 相等是能否追上、两者间的距离有极值、能否防止碰撞的临界条件;争论:

7、1. 匀减速运动物体追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两者 v 相等时, S 追S 被追 永久追不上,但此时两者的距离有最小值如 S 追 V 被追就仍有一次被追上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两者距离有一个极大值2. 初速为零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追同向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两者速度相等时有最大的间距位移相等时即被追上二、思维方法篇1平均速度的求解及其方法应用一sVV 用定义式:直线运动v普遍适用于各种运动;v =t0t只适用于加速度恒定的匀变速2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巧选参考系求解运动学问题3利用运动的对称性解题4逆向思维法解题5应用运动学图象解题6用比例法解题7巧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解题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这段时间中时

8、刻的即时速度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为一个恒量位移 =平均速度时间三、【实例解析】1. ( 2007 高考全国理综)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觉: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 9 m s 的速度跑完全程; 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013.5m 处作了标记,并以9 m s 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L20m ;求:【解析】该题

9、实质上是追及、相遇问题,其物理情形同学们比较熟识,对参与过接力赛的同学来说,大多都能正确画出如下过程示意图;乙L依据甲、乙两运动员的运动过程所作速度图像如下列图;由于追上时甲乙甲,由图知S0S2S1相遇点三角形 A 的“面积”即为甲“发口令”时二者间距s0t乙甲( s0s1s2 ),三角形B 的“面积”为甲、乙A相遇时乙的位移且2s2s01t , t ,2aBOtt所以 a;2s0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LLs02013.56.5 m ;【答案】22s0; 6.5m ;2. 一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依次通过A、B、C 三点, AB=BC;物体在 AB段加速度为a1,在 BC段加速度为a

10、2,且物体在B 点的速度为BAC ,就2Aa1 a 2B a1= a 2C a1 a 2D不能确定CabcBA0Ot02tt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解析】依题意作出物体的速度图像如下列图;图线下方所围成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位移,由几何学问知:图线b、 c 不满意 AB=BC,图线 a 可满意之;又斜率表示加速度,所以a1a2;3. 汽车由甲地从静止动身沿平直大路驶向乙地停下;在这段时间内,汽车可做匀速运动,也可做加速度为a 匀变速运动;已知甲、乙两地相距S, 那么要使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所用时间最短,汽车应如何运动?最短时间为多少?【解析】该题属于运动学极值问题,可用公式法建立方程,然后利用二次函数

11、求极值;下面用速度图像求解:依据汽车运动特点 匀加速、匀速、匀减速)可作如下速度图像;因位移S恒定且等于梯形的“面积”,要使时间最短,汽车应无匀速运动过程,即汽车先做匀加速运动再做匀减速运动;设最短时间为tm ,最大速度为m ,就据m1Smtm ,m2t mSa,得 tm22aOt1t2t四、 20XX年部分高考题1、( 09 年全国卷) 15.两物体甲和乙在同始终线上运动,它们在 0 0.4s时间内的v-t 图象如下列图;如仅在两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就物体甲与乙的质量之比和图中时间t 1 分别为A 1 和 0.30sB 3 和 0.30s31C和 0.28sD 3 和 0.28s32、(

12、09 年江苏物理) 7如下列图,以8m/s 匀速行驶的汽车即将通过路口,绿灯仍有2 s 将熄灭,此时汽车距离停车线18m;该车加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2 m/s2 ,减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5m/s2 ;此路段答应行驶的最大速度为12.5m/s,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A 假如立刻做匀加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可能通过停车线B 假如立刻做匀加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通过停车线汽车肯定超速 C 假如立刻做匀减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肯定不能通过停车线 D 假如距停车线 5m 处减速,汽车能停在停车线处学习必备欢迎下载3、( 09 年江苏物理) 9. 如下列图,两质量相等的物块A、B 通过一轻质弹簧连接,B 足够长、放置在水平面上,全部接触面均光滑;弹簧开头时处于原长,运动过程中始终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