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课件(208张PPT)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213909989 上传时间:2021-11-22 格式:PPTX 页数:208 大小:513.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课件(208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8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课件(208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8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课件(208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8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课件(208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8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课件(208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课件(208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课件(208张PPT)(2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复习之课内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词语类词语类型举举例通假字不亦说乎(同“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古今异义义吾日三省吾身(古:泛指多次。今:数词,三)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可以用来。今:能够)词语类词语类型举举例词类词类 活用学而时习之(名词用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名词用作状语,每天)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一词词多义义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得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词语类词语类 型举举例其他重点实词实词人不

2、知而不愠(生气,恼怒)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学而不思则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人不堪其忧(能忍受)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词语类词语类 型举举例其他重点实词实词不舍昼夜(舍弃)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 博学而笃志(坚定)切问而近思(恳切) 仁在其中矣(仁德)二、内容理解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文章言简意深,富有哲理。【第一章】(1)内容: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这一章内容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2)思想理念:告诉我们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

3、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学习后要时常复习。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生气。【第二章】(1)内容:讲“反省内求”的方法,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2)思想理念:从曾子的“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第三章】(1)内容:是孔子自述七十岁的人生经历中知识、修养、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知天命”是指对社会、道德、人生等有了一定的体察和认识,能够自然地与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了。(2)思想理念:“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指主观意识和社会规则达到了高度统一,不管怎么做都能与社会要求相契合了。【第四章】(1)内容:讲学习方法,强调独

4、立思考的必要性。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2)思想理念:“温故”和“知新”要相结合,但关键在于要“知新”。【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第六章】讲孔子对颜回的品德修养赞赏有加。反复赞叹“贤哉,回也”,形成回环曲折、一唱三叹的效果,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知”“好”“乐”的具体内容是泛指一切学问、技艺等。【第八章】讲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思想,与第六章对颜回的赞美一致。 【第九章】讲求知态度,提倡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缺

5、点。【第十章】讲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劝人珍惜时光。【第十一章】讲人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矢志不渝。【第十二章】从学习方法上讲“仁”。“博学而笃志”指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坚定的志向;“切问而近思”指既要恳切地发问求教,又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三、写作特色1形式丰富。论语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各章的形式也不尽相同,主要有语录体、对话体和叙事体。2言简意赅、含蓄隽永。所记述的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或富于变化,娓娓动人。3论语善于通过神情语态描写,展示人物形象。七年级下册陋室铭词语类词语类型举举例

6、词类活用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苔痕上阶绿(名词用作动词,长上)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词语类词语类型举举例其他重点实词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德行美好)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可以调素琴(调弄)无丝竹之乱耳(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案牍:指官府文书。形:形体、躯体)二、内容理解1文章中心:本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文章通过描写与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开头用山水做类比和比喻引出陋室。以

7、“山”“水”类比陋室,以“仙”“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表明陋室有“名”和“灵”的性质,暗示陋室不陋。3统领全文的主旨句:惟吾德馨。4作者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个方面来写陋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从中可得知室主人必是高雅之士。“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这两句中,前一句是正面描写(实写),后一句是反面描写(虚写)。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作者从以上三个方面写陋室的作用: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5写“诸葛庐”“子云亭”的作用

8、:运用类比,意在引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6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作用: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这样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引人深思。三、写作特色1巧妙运用比兴、类比、衬托等手法。2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绘与赞美,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3语言优美、音韵铿锵、句式整齐、骈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乐美。爱莲说词语类型举例词类活用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蔓:横生藤蔓。枝:旁生枝茎)香远

9、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远传)一词多义 远:香远益清(远播,远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远地)3爱莲说词语类型举例其他重点实词可爱者甚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只)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 濯清涟而不妖(濯:洗。妖:艳丽)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予谓菊(认为) 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宜:应当。众:多)二、内容理解1文章中心: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格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2文章脉络:文章一开始运用对比,表明作者独爱莲花,与众不同;接着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三个方面描写和赞美莲的美好品质;篇末

10、,作者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人在混浊或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染”,指由于私欲膨胀,沾染社会不良习气,堕落腐败,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不染”,就是不沾染恶习、不贪不占,清正廉洁。三、写作特色1托物言志。以莲的形象来表明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2衬托的写法。本文以菊是隐逸者(消极避世)来正衬莲是君子(出淤泥而不染),以牡丹是富贵者(追名逐利)来反衬莲的不慕荣利,

11、层层深入地写来,文虽短而意蕴无穷。河中石兽词语类型举例古今异义阅十余岁(古:经过,经历。今:阅读)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一种学科)其他重点实词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临:靠近,面对。河干:河岸;干,岸)山门圮于河(倒塌)求二石兽于水中(寻找)词语类型举例其他重点实词竟不可得(终了,最后)棹数小舟划(船) 曳铁钯(拖)尔辈不能究物理(研究、探求)是非木杮(这) 湮于沙上(埋没) 不亦颠乎(颠倒,错乱)众服为确论(服:信服。确论:正确的言论)词语类型举例其他重点实词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侵蚀、冲刷)转转不已(停止)遂反溯流逆上矣(遂:于是。溯流:逆流) 可据理臆断欤(根据某个道理

12、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二、内容理解1文章中心: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笔记小说。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这类学者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2全文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寺僧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而讲学家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讲学家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

13、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最终大家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3文章寓理于事,给了人们非常深刻的启示。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像寺僧和讲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人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三、写作特色1文章短小,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准确,极具说服力。2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

14、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八年级上册三峡词语类型举例通假字略无阙处(同“缺”,空隙、缺口)词类活用虽乘奔御风(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一词多义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绝:沿溯阻绝(隔断)绝巘多生怪柏(极) 哀转久绝(停止,消失)词语类型举例其他重点实词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至于夏水襄陵(升到高处)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或王命急宣(或:有时。宣:传达,宣布)虽乘奔御风(虽:即使。奔:飞奔的马) 词语类型举例其他重点实词不以疾也(快)素湍绿潭(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 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山峰) 飞漱其间(冲荡

15、)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良多趣味(甚,很)词语类型举例其他重点实词晴初霜旦(晴初:天刚放晴。霜旦:下霜的早晨)属引凄异(属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凄异:凄惨悲凉)空谷传响(回声) 哀转久绝(声音悲凉婉转)二、内容理解1文章中心:本文选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2文章脉络:文章先写山,后写水。第段写山,第段分别写夏水的“奔放美”、春冬之水的“清幽美”和秋水的“凄婉美”。第段:总写山的特点。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正面写山,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6、”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说明三峡江面狭窄,峭壁对峙。这一段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第段:写三峡夏季江水湍急、凶险的特点。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运用对比的手法,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的原因:夏水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第段:写春冬时三峡的景色。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写出春冬江水之平静与清澈。“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极为精练,八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第段:写三峡秋天的景象。 写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萧瑟的气氛。引用渔歌既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凄凉的气氛,又写出了三峡山高峡长的特点。三、写作特色1大笔点染,抓住特点。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2布局自然,思路清晰。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3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写景时流露出作者对三峡四季的不同感受,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答谢中书书词语类型举例重点实词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四时俱备(四季)晓雾将歇(消散)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竞相)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