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总结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213830016 上传时间:2021-1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9.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总结(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一、人口的自然增长高一地理必修二学问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诞生率 |死亡率;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取决于生产力的进展水平)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 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缘由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 进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进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头的;人口增长模式诞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高 -低-高”(原始)高高极低“高 -低-高”(传统)高高较低“高 -低-高”高低高“低 -低-低”低低低其次节人口

2、的合理容量一、环境的限制1. 环境承载力:肯定时期内,在爱护相对稳固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2. 人口容量(特点:临界性,相对性,戒备线)概念在肯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影响因素资源(土地、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等)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正相关 ; 科技进展水平 正相关 地域开放程度 正相关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反相关 人口合理容量概念在有效和连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形下,一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进展战略实现

3、的措施世界:进展中国家要尽可能把人口掌握在合理规模内;建立公正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后质量的公平权益各国、各地区:敬重人地和谐进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连续进展战略;第三节人口迁移一、人口的迁移(时间长于一年;跨行政区域分界线)1.定义: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淌行为;2.国际迁移(国家国家):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淌、国际难民定居等;3.国内迁移(行政区行政区)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打算因素主要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因素(打算性) :经济进展水平差距 落后发达

4、城市化的推动、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交通运输业的进展政治因素:政策(组织性)、战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训练 影响变大 、家庭训练、宗教信仰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一、城市外形(补充)其次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1. 定义:人口达到肯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肯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2. 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沟通相对发达城市外形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影响因素平原地势,用地规整,外形集中地势限制、河流阻隔或规划掌握沿交通线分布,受地势限制或沿河分布城市举例成都、 合肥、 华盛顿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又是丘陵

5、山区) 、浦东新区兰州、洛阳、西宁、宜昌二、城市区位分析1. 区位:某一事物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2. 城市区位: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资源)3. 城镇空间分布特点:人口密集地区;沿河、湖、海地区;交通运输枢纽;历史文化胜地、闻名旅行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疆口岸;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 利用类型: 商业用地、 工业用地、 住宅用地、 政府机关用地、 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2. 常见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功外形特点区位挑选缘由能区商点状、条状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业侧、街角路口区工集聚成片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业两侧、河流

6、下游,下区风向交通便利、市场宽阔削减对城区的污染,爱护环境;交通便利,降低成本住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 宅地利用方式; 建筑质量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地势高的地环境美丽;文化氛围浓,人口素养高区 上显现高、低级住宅区的分化, 高、低级住宅区背向进展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邻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便于工人上下班;收入低,文化训练程度低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典型模式特点同心圆模式由 5 个同心圆组成扇形模式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多核心模式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显现新的核心2.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地

7、租 (地租高低打算影响: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于交通便利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付租才能由高到低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其他因素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和宗教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业区历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四、中心地理论等级划分标准及类型按人口规模划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城市服务范畴城市本身、城市邻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城市等级和服务种类、服务范畴、城市数目的关系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畴越大,城市数目越少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商业因素、行政因素、交通

8、运输因素其次、三节城市化一、城市化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标志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连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其次、三产业逐步转移动农村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难;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力城市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证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意义( P36)带来了聚落外形的变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进展的必定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 城市化的进展阶段和特点进展阶段特点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进展速度慢加速阶段城市化推动很快,市区显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急、环境

9、恶化等问题,显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显现逆城市化现象2. 逆城市化时间20 世纪 70 岁月中期开头 发生空间西欧、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缘由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萎缩,中小城镇进展快速3. 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卫星城和工业区多;市区范畴扩大,城市边缘地带进展较快;显现高水平的大多是连绵带;人居环境质量高,城市绿化率高,重视爱护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进展中国家:虚假城市化(南美)、滞后城市化(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国家特点产生差异的缘由发达起步早,目前速度

10、趋缓;城市化水平高,显现国家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化与经济进展相适应,处于后期阶段资本主义进展早,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大批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迁移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进展中国家起步晚,进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 进展与经济进展不相适应,处于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城市经济畸形进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剩余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不利影响使生物多样性削减; (工业“三废” )影响水质、水量,水循环,破坏力原有的河网系统;影响土壤质量;影响大气水热状况,产生热岛效应;2 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转变了土地利用

11、方式,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转变了居民的就业方式(第一产业其次、三产业),传统的农特社会逐步演化为现代化工业社会;乡村景观逐步为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所取代; 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经济开发和信息沟通以大幅度增强;影响转变着地方文化;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城市环境问题: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就业困难,社会不太安定措施: .建立卫星城;.爱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改善交通条件和居住条件;四、我国城市的进展趋势特点: 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气;大型中心城市加速进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建设方向:强调以人为本,注意构建和谐的人居环

12、境;掌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 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五、城市化动力机制1. 社会经济进展水平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2.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 ,城市进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亲密,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4. 城市的兴起又有第三产业的进展亲密关联;经济富强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一、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1. 农业和矿业的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亲密;2. 工业生产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很少(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大量转移到进展中国家);3. 商

13、业和服务业的区位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二、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1. 生产协作:多道工序间的联系;零部件工厂间的联系;生产链联系;2. 商贸联系:区际联系(更亲密)现代物流业(产业地域联系的重要表达);国际贸易;3. 科技与信息联系:互联网普及电子商务进展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1. 产业活动的地域分工导致某些产业的空间集聚,促使产业地域的形成;2. 原就:强调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注意克服限制性因素;要与当地的优势条件和进展潜力相适应;其次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 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

14、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联系;2.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科学技术自然条件:热量、光照、地势、土地(最基本)、水分;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劳动力、 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技术;农业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打算)、交通运输、农产品消费状况;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 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进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组合单位;2. 农业布局原就:因地制宜,扬长避短;3. 农业生产布局的进展趋势: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生产,从“小而全”到专业化,从分散到集中,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从集约型到粗放型;4. 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主要标志:各地区的商品化生产;. 混合型农业分布区域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澳大利亚西南部、东南部的墨累达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