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转轨时期公共服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探析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1KB
约6页
文档ID:213591751
转轨时期公共服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探析_第1页
1/6

转轨时期公共服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探析游黎萍信息在任何社会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传播工具己经可以用大 量的信息将人们湮没,因此,信息的真假成了信息处理最重要的事情由于社会专业分工的 不同和信息阻塞,信息失真和不対称现象在社会的政治、经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等领域 俯拾皆是尤其在中国社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探讨并认识在公共服务 领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丁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公开透明行政,提高公共服务效能都 具有现实意义信息不对称含义信息是人们对于知识、思想、情感、新闻、事实数据等的综合它是关于客观事物运动 状态和运动方式的反映佶息本身是可以传递、扩散、复制、共享及增值的信息的含义、 作用和意义只有通过传递才能农现出來对于不同的信息受用者來说,信息所表现的含义和 作用有对能不尽相同美国学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人运用了信息理论,经过了长期的市 场交易分析研究,提出了 “信息不对称”理论所谓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一般是指参与 帀场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他们运用信息的不対称原理,揭示了经济生活中 许多令人费解的现彖,从一个新的理论视角解释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市场失灵以及如何进行 市场调整。

其实信息不对称现彖普遍存在于H常牛活小,除了商晶买卖,还存在于医患,图 帖馆与借阅者、档案管理、金融、证券、保险、电讯等等与人们牛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中, 不谋而和的是这些领域正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公共服务, 发挥社会管理职能的领域信息不对称成因及其危害1、信息不对称成因分析(1) 中国传统的原因中国社会实际上是-•个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社会在计划经济时期,其至可以追溯到革命 战争年代,的信息流通是受到严格限制的,中国人很少有思想和言论的自由在改革开 放以前,中国人要想获得亜要信息,都是经逐级传达,内部文件要通过层层级别才能传达到 棊层战吋遗留下来的习惯已经使中国人的信息传播理念受到极大的扭曲从国家宪法角度 讲,没有公民的知情权理念,从公民个人角度讲,也没有知情权的概念2) 决策体制的限制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它与议会制同属于“选民-议会-政策”这一决策模型 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该决策模型属于典型的“隐藏行动道徳风险”模型此模型中存在 两对姿托代理关系即政治和利益集团、选民,政治家和政府员委托-代理关系中最根木 的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选民、利益集团可能完全不知道他们投票选出來的执政党、政治家 们在干什么,而政治家可能完全不知道他所委托的政府官员在干什么。

在直接民主制下,虽 然公众和政府的联系加强,信息的透明度较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二者信息处于对称状态 因为公共决策往往是宏观的,关乎全体公众利益,单个选民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时间和经 历去了解与政府提案有关的所有信息他们只能以政府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直接民主虽 然在一定程度提高了政府民主性和信息透明度,但决不能解决政府•选民Z间信息不对称状 态选民对政府政策制约和影响比较小,政府可以在白利驱使下对信息进行挑选、删改及选 择,可以利用法律和程序对一些信息进行封锁和保密,加剧了公众和决策机关的信息不对称3) 层级制原I人"I我国政府是纵向层级制和横向职能制的二维矩阵结构,在这种条块分割的组织结构下, 各个部门都按照各自的需求,标准和预算、建立了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形成一个个横向的 “信息孤岛”,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无法共享,严重影响了数据的使用效率和信息化的整体 效益通常信息为官员所垄断,越往高层越能掌握全而性信息,正如韦伯所言“只有在金字 塔顶尖的人才能掌握足够的信息作出熟悉情况的决定”由于公共管理决策过程所依据的组 织体系依一定层级制建立,在这些层级中,每个人的权利、职责不同,所了解信息有所侧亜, 决策层由于范围广,涉及层次高,从而对宏观整体的信息掌握相对充分,而对微观的、处于 实际层面的信息掌握的则比较少。

各种利益集团由于代表不同的人群,所关心的是和口己群 体利益有关的一些政策情况在公共政策体系中处于最底层的公众,往往只掌握一部分和他 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微观信息4) 信息沟通的阻滞信息沟通存在多重障碍:组织的坏境是极其复朵的,环境变化会造成沟通障碍;沟通渠 道的健全与否,要看其能否迅速而止确地传送恰当数量的信息,要不断获得反馈信息,取决 于良好的信息网络,它就像人体机制的神经系统一样信息传送常受“噪音”干扰所谓噪 音”是指与信息接收者的要求或决策活动无关的信息,它往往与信息相混杂信息失真就是 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歪曲,到达信息接收者手中的已被歪曲的信息由于组织内信息收集、 传送、接受、筛选、翻译和分析处理是由不同的方式构成的,而这些成员的认识能力,所处 的地位,价值观和偏好乂有很人的差异,因此这中间任何一个环节或个人都有可能有意无意 地导致组织对信息内容的错误认识o(5)信息成本原因最后要正确认识“信息悖论”的问题,由于获取信息所需要的资源和吋间都是十分稀缺 和宝贵的,所以不可能无止境地收集信息,信息成木是从一无所知变为无所不知的成木,极 少有交易者能负担得起这一全过程个人在获得信息之前不可能了解获取某种预期成本和收 益,所以他们不可能从尚未到手的信息中获得最大的净收益,但矛盾的是,个人在获得某种 信息是需要它的,这一逻辑是被称为“信息悖论”,实际上,人们只能获取特定的部分信息 并称保留对其它信息的无知是合乎理性的(理性的无知)。

2、危害性的表现(1) 信息的不对称可能造成社会秩序不安定在现代社会,公共信息与每一个公民的利益直接相关,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公共信息还 有极强的吋间性,如SARS危机和东南亚海啸等突发性事件的公共信息,稍事耽搁都会对社 会和人类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食品卫生安全信息、灾害性天气信息、地震 预报信息和重大流行疾病信息等都与民众的生命休戚相关,因此,必须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让全社会及时了解公共信息包括公共信息在内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是面对全社会的,应 当向全社会公开2) 信息不对称可能引致社会诚信缺失根据“经济人”假设理论,人人包括政府均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倾向有的商家为了获 得最大利润,有意在销售商品时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恶意欺骗消费者;作为小介组织的广 告公司,夸大产品功能,混淆视听,误导消费者行为,由此扰乱市场交易秩序由于体制和 不良行政传统原因,有的地方政府,可能对上瞒报和虚报社会牛产和经济建设统计数据,对 社会谎报虚假公共信息,报喜不报忧的现象比比皆是,虚假信息引致补会各方相互猜忌、置 疑的不良风气,造成了社会普遍的信任危机现代社会的信息之争很人程度上是一种获得相 对信息优势的竞争。

假设有些政府官员以控制信息等实物资源进行寻租的话,将会影响政府 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rh此产牛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3) 信息不对称造成信息资源浪费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为能源、材料资源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 资源信息资源广泛存在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和部门是各种事物形态、内在规律和其它 事物联系等各种条件、关系的反映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很明显区别于物质牛产,因为它是 一种智力劳动信息资源的显著特点是其边际效益递增也就是说,在实践中用的人越多, 信息资源发挥的价值就越人如果出于部门私利而将信息据为己有,阻隔信息的传递,使其 无法实现共享性,那么其边际效应无从发挥,更遑论信息的增值政府是当前国民经济信息 化的上导者,是信息资源的重要占有者政府服务社会、管理社会的职能使其掌握着大量信 息这些信息是政府决策的棊础,但只在政府手中,其发挥的效益是很有限的由此造成了 信息资源的巨人浪费4)信息不对称引致社会信息不公20年询发表的《梅兰特报告》让壯人认识到:如杲只有少数人从1CT中获益而绝大多 数人却仍然生活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中,是不公平的报告指出在“拥有”信息和“缺少”信 息的人们之间存在着一条数字鸿沟。

这条鸿沟不仅存在于国与国之间,也体现在各国国内, 在获取和使川通信技术方面,城乡之问、贫富之间、受过教育的人和文盲之间以及男女之间, 也有着显著差异造成社会不公的成因是复杂的:资源分布不均、地理环境差异、人口素质 低下、教冇缺失、管理体制落后等等,都会带来社会中贫困人口的生产和收入的不均但是 其中不容忽视的因素是,一部分人口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方而的困难缩小经济上的不公 必须以缩小信息享有上的不公平为条件,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极为不均衡的经济二元化 国家,解决信息获取上的差距问题成为解决收入差距鸿沟的先决条件和重要途径作为一个 社会来讲,应该注重把信息服务提供给所有公民,特别是贫困和农村地区和弱势群体信息化时代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公共服务领域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归根究底在丁•社会深层次才盾的集中反映随看信息 网络技术的口益完善成熟,社会人众的信息来源渠道拓宽,而且对各种信息需求也口益增多, 并且表现出对当今社会生活令了更多关注这也是促使政府政务公开,增加公权利运作透明 度,提高办事效率,广泛接受社会监督的改革动因Z-党的十六大提出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就 是要求政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转变职能,实现政府由“管理主导型”向“服 务主导型”转变。

当前很多地方政府围绕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的政府,采取了一些积极举措如:改进 行政审批方式,提高机关服务效率推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的审批方式,实现 资源统一配置,信息共享,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推进政务公开,实行透明行政不少单位 将宜接关系人民群众民主权利及切身利益的事项,政府职能范围内应向社会公开的爭项,人 民群众普遍关系的热点难点问题,尤其是人、财、物的管理事项列入政务公开的内容,杜绝 了暗箱操作,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公开渠道不断拓展,除了设置政务公开栏、群众意见箱、 电脑触摸屏、大型电子屏幕、“冋咅壁”等形式外,逐步推行网上公开,一些单位还建立了 政情通报制度和听政制度等,拓宽了群众了解政务信息的渠道政务公开,公权力运做相对透明无疑将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和补会风气的根木性好 转但在决策过程中,各级政府是否充分发挥决策信息系统的作用,是否积极完善重大事项 的议事规则和程序,建立社群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 制度和社会听政制度,进行专家咨询,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恐 怕实际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矫治信息不对称理论在相当意义上解释了市场失灵的症结所在,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 义的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时势要求政府转变职能,有所作为。

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言:“不管 怎么说,政府在改进信息不足方面的作用还是超过了单个消费者各自保护措施所起的作川 在很多方面,信息是一种产品”针对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在具体层面上可以从以下环节 着手1、 转变观念,树立正确信息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大力提尙科学、民主、法制梢神、摒弃一切不适应时代要求和市 场经济发展的旧观念,树立现代的信息观念要求政府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赋予民众了解 对社会爭务和与自身利益有关信息的知情权和管理社会事务的参与权要求打破政府对新闻 的控制和垄断,实现新闻报道多元化和社会化,让民众及时了解政府行为和纠止治理偏差, 确实行使人民対政府的监督权C2、 以法律手段治理信息问题要加快立法步伐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监管经济和中介经济,要建立相关的法律规定, 依法治维护币场经济正常运行秩序我国的帀场交易通常处于游戏在先,后出规则的超 常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立法滞后的弊病由于缺乏法律规范,行为人无法判定口己行为的 性质,有时行为已逾矩,还依然认定自C是在法律范围内行事,因此,加大对经济生活调研,。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