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国统万城,张振宇,.,简介,古城名是十六国时夏国的都城始建于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是中国北方最早、最著名的都城故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城址东北有淖泥河,向东南注入无定河历史,西汉奢延故城 :水经注记载,统万城是在西汉奢延城基础上或其近旁建造起来的可由城内出土的两方汉印驸马都尉和西部尉印得到证明奢延城的规模布局现已无从考据十六国时期大夏国都 :十六国中叶,匈奴族铁弗部的赫连勃勃与后秦反目,于东晋义熙三年(公元407年)称大单于,大夏天王,年号龙升,国号大夏不久南下攻取秦属岭北诸城,西吞南凉,成为十六国之一夏凤翔元年(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勃勃改姓赫连,命叱干阿利调秦岭以北10万人筑都城并豪言:“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统万城名由此而来大夏国灭亡北宋时期的统万城 :北魏灭夏后置夏州,以统万城为夏州治所 -隋时统万城属朔方郡管辖,为朔方郡治所大业十三年(公元671年)朔方郡将梁师都反叛,据统万城称帝,国号梁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军平定梁师都,以其地复为夏州,统万城为夏州治所 -五代时期,夏州为党项族李氏割据-北宋初年,统万城为西夏人所据,割夏州,其后,宋与西夏互为攻占。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宋军攻占夏州,太宗下令迁民毁城统万城头道城(即外廓城)城垣,即毁圮于此时史料寻貌,史料记载,统万城城垣有东西南北四门,东门名招魏,西门名服凉,南门名朝宋,北门名平朔城墙高10仞,基厚20步,上宽10步,东西长倍于南北,周长约18里城内复有皇城,内营造有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晋书载统万城铭:“崇台霄峙,秀阙云亭,千榭连隅,万阁接屏高隅隐曰,崇墉际云,石郭天池,周绵千里华林灵沼,重台秘室,通房连阁,驰道苑园温室嵯峨,层城参差,楹凋雕兽,节镂龙螭莹以宝璞,饰以珍奇”,北史也有记载:“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城五仞,其坚可以砺刀斧台榭高大,飞阁相连,皆雕镂图画,被以绮绣,饰以丹青,穷极文采现状,统万城遗址全部为夯土建筑遗存,位于无定河台地之上城市的基本格局仍旧保留,由外廓城和东西二内城构成多重的城堡工事部分城垣、城门、马面及角楼遗存清晰可辨,城内主要建筑、道路均已无存,仅遗留下高大的夯土台基根据航空影像分析,仍可看出城西北角的护城河及城内开渠引水的痕迹价值,历史:中国北方最早、最著名的都城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十六国时期的文化以及当地的生态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民族: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设的最完整、最雄伟、最坚固的都城,也是匈奴民族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城墙轮廓、众多建筑保存完好的都城 建筑:统万城依地势而筑,西北高东南低,既防冬天的寒风,又顺势利用城北的河水为市内用水和城外护城河供水,构思十分精巧;它的城墙是用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熟石灰掺和在一起夯筑而成,西城墙厚达16至30米虽为土城,但具有石头一样坚硬的质地和抗毁力有的城墙之中还设有储存粮秣、武器等库房,城墙四隅的角楼皆高于城垣,西南隅角楼高达31.62米,这在中外筑城史上非常罕见 文化和生态:统万城遗址对研究夏和西夏人的文化以及生态环境变迁,都是重要的实物资料尸与骨堆积的城市-反思,据史料记载,统万城建设历时六年,采用“蒸土筑城”法,即把白石灰、白粘土以糯米汁搅拌,蒸熟进行注灌,类似于今天的浇注法,城墙坚固可抵刀斧传说叱干阿利监工残酷,命人以铁锥检验,凡锥入一寸者,便立刻将工匠杀死,填尸于墙内公元425年,赫连勃勃死公元427年,北魏军攻破统万城太武帝生活也十分清俭,讨厌奢华在进入统万城之后,拓跋焘见夏国皇宫富丽堂皇,大发雷霆:“竖子之国,竟敢如此滥用民力!怎能不灭亡!”有不少大臣向拓跋焘提出,加固京城的城防,并且加强城建。
拓跋焘不以为然,说:“古人说得好:在德不在险赫连勃勃造了那么坚固无比的统万城,最后不还是被朕攻灭,国破家亡如今天下还平没定,朕更需要人力上战场去打仗,而不是发动老百姓去建造房屋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