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好为《梁父吟》”探析诸葛亮“好为《梁父吟》”探析[摘耍]本文试从《梁父吟》产生背景,解读诸葛亮“好为《梁 父吟》"的内心世界和复杂心绪[关键词]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梁父吟;思乡之曲;明志之吟; 郁闷之歌南阳市卧龙岗武侯祠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十年 躬耕的地方,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和草庐对策就发生在这里《梁 父吟》是诸葛亮躬耕南阳时经常吟唱的曲调据《三国志?蜀志?诸葛 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如今卧龙岗草庐后面 假山上有一奇石上面刻有“抱膝石”三字,传说此石便是诸葛亮躬耕 之余时常抱膝盖长吟的地方在卧龙岗的碑廊里也镶嵌有一块清代卧 龙岗全图石刻,碑上也刻有《梁父吟》全文可见“这显然不是一般 隐士咏吟消遣之举,而是寓意诸葛情操、志向、抱负何和才华的重要 史料是诸葛亮情与志的集中体现,从中可以诸葛亮躬耕南阳时蕴 情蓄志的内心世界一、《梁父吟》是诸葛亮倍感孤独的思乡情结梁父即梁甫,“泰山下小山名”,坐落在山东新泰,地处徂探山 之东南,距新泰市区约30公里据史载:上古至秦汉时期历代帝王 君主封泰山必禅梁父,有“地神”之称,因此梁父山在华夏古代文明 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史记》曰“封泰山禅梁父者有七十二家”, 始皇帝、汉武帝、光武帝封泰山时,又“降禅梁父”;孔子登梁父作 《邱陵歌》喻推行仁道的艰难;东汉张衡以“梁父艰”喻仕途险恶; 北齐梁父县令在山上督造摩崖石刻……可见此山在历史上相当出名《梁父吟》作为汉代乐府曲调名称,远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是 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间曲调,也是流传于山东一带的民谣余冠英 先生认为《梁父吟》“是齐地土风”,“世俗相信泰山梁甫是人死后 魂魄所归处表明《梁父吟》是流行齐地为死者归葬安魂吟唱的歌, 曲调悲凉而伤感,在诸葛亮之前就已经产生,最初的歌词大约与慰藉 死者的魂灵有关据《三国志》本传载:亮“父?,字君贡,汉末为 太III郡丞按泰山郡,东汉时辖十二县,郡治奉高,故城即泰安市 区东五十里故县村梁父山即在泰山郡境内,诸葛亮自出生到十三岁 随叔父诸葛玄南迁前,其间一直生活在山东他在家乡期间,曾耳濡 《梁父吟》这种流行土风,因此童年的诸葛亮了解并喜欢上这首歌谣, 并在“躬耕于南阳”吋填词常吟,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晋人孔衍所著《琴操》云:“曾了耕泰山之下,天雨雪冻,旬H 不得归,思其父母,作梁山歌唐代李勉《琴说》上也有“《梁父 吟》,曾子撰”的记载。
东汉音乐家蔡邕《琴颂》中有“《梁父》悲 吟,周公《越裳》”之句,《越裳》是指西周周公所作的琴曲《越裳 操》,可知其曲调是极为悲凉凄苦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按 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 清代张潮也认为“武侯之好为《梁父吟》,为思琅哪故乡,如庄舄之 越吟耳!”少年诸葛亮父母双亡,亲眼冃睹汉室衰微的动荡社会,军 阀混战的黑暗,加Z独居异乡躬耕南阳,心中倍感孤独和凄凉,所谓 “伤苦知音稀慷慨有余哀”,故借高吟故乡熟悉悲歌《梁父吟》,来 表达自己浓浓的思乡思亲心绪二、《梁父吟》是诸葛亮心有抱负的明志Z吟最早记载诸葛亮《梁父吟》内容的历史文献,是唐代欧阳询所撰 的《艺文类聚》,其书卷十九载:“《蜀志》诸葛亮《梁父吟》曰: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 田疆古冶了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其后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李? 等撰《太平御览》、乐史《太平寰宇记》、姚宽《西溪丛语》以及元代 郝经《续后汉书》、《文选补遗》等皆载此辞今天存世的这首署名诸葛亮的《梁父吟》,是诸葛亮合着古葬歌 哀婉曲调创作,故依其乐府旧体,仍称《梁父吟》,内容记述春秋时 代齐国宰相晏婴以权谋帮助齐景公铲除功高震主三大功臣勇士的故 事,发生在鲁昭公访问齐国、齐景公设宴款待之吋,据史书记载“公 孙接、田开疆、古治子事景公,以勇力博虎闻。
晏子进而趋,三子者 不起晏了入见公曰: 此(指三士)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公曰:三子者,搏Z恐不得,剌Z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 攻?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用使人少馈之二桃:三子 何不詈功而食桃”于是三士皆论功争桃,“最后皆反(返)其桃, 挈领而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炎平教授认为:“(诸葛亮) 叹惋“三士”,言外寓含士人如何立身处世之思考严谴“晏了”, 言外寓含为相者如何用人及治国Z思考,有大抱负及大智慧者,读史 观世,才能如此思考问题《锻书?尧典》曰:“诗言志,歌咏言诸葛亮躬耕南阳,读 书交友、静观天下Z变,经过十年的艰苦磨砺,诸葛亮已经成为一名 志向远大、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的青年才俊陈寿《三国志?诸葛亮 传》曾记载:“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 时人界焉裴松之引《魏略》曾云: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 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 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 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另据《三国志?蜀志?诸葛 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 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宜与亮友善,谓 为信然可见其志向高远,非常人可与Z比拟管仲和乐毅都是诸 葛亮家乡山东历史上的名人,两位都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后遇明主 垂青,成就自己管仲佐主称霸,一匡天下,乐毅大破齐师,以弱胜 强,而素有贤相美誉z称的晏子却杀害杲己这种行径,难免为诸 葛亮这样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所不齿诸葛亮好为《梁父吟》不仅哀悼 被害的壮士,而是用政治家的眼光,去讽刺晏了残害异己玩弄阴谋的 行为,同时流露了自己的远大胸襟三、《梁父吟》是诸葛亮徘徊彷徨的郁闷之歌在汉魏时期,《梁甫吟》成为文人常常吟唱的乐府I口题他们 总想结合自己的牛活遭际和痛苦经历,抒发内心的郁闷而感于哀 乐,缘事而发的乐府,就成为当时文人宣泄自身无限感慨和排遣个 人情感最喜爱的文学形式 《梁父吟》讲述的内容是一个历史悲剧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两汉已在南阳广为流传,南阳汉画像 石中就刻有“二桃杀三士”的画面历史上臣了因功高震主而被杀的 事例不胜枚举,而诸葛亮Z所以特别选定二桃杀三士Z事进行歌咏, 是因此事极具戏剧性,简宜是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剧和闹剧,更让 人感到震惊!也更能引起自己更多的警觉和深思在这首《梁父吟》 中诸葛亮先用极度伤感和怀念、甚至有些忿忿不平的语气对三位豪杰 坚守气节而遇难的遭遇感到同情,对他们的丰功伟绩给予充分肯定, 寄托了对三位勇士的哀思Z情,最后用极度嘲讽晏子的语气说道“谁 能为此谋,国相齐晏了这里面既有对三位勇士的惋惜赞叹,也有 对一代名相晏了因“进而趋”吋不起,即被冠以“无长幼之礼”莫须 有罪名,玩弄阴谋予以杀害的行径,感到极大的愤慨和不满。
由此可 见,诸葛亮“好为《梁父吟》”抒发了自己既想施展抱负,乂对政治 斗争感到莫大恐惧的复杂心情正因诸葛亮心有理想才会时常想象仕途宦海的深不可测,试想一 个凡夫俗了只求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无论官场如何深不可测凶险极 恶,这与他何干?所以说这一点与诸葛亮的志向并不矛盾,说明他内 心已经趋于成熟稳健,已经清醒地认识并领悟到政治斗争的残酷借 此揣摩诸葛亮当年躬耕南阳时心迹,应该是虽有志向但犹豫不决举棋 不定、或者不愿卷入深不可测凶险极恶的政治舞台,这与诸葛亮后來 在回忆自己过去经历说法一致,正如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表露当 吋心迹那样:“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至于诸葛亮后 來为何心甘情愿出山辅佐刘备,我想应该是i介布衣受具有皇权血统 身份刘皇叔三顾Z恩,人心都是肉长的,何况处于家庭变故沦为布衣 躬耕生活的青年诸葛亮?受人尊重和抬爱那是何等的荣耀,所以诸葛 亮一生为蜀国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由此可见,诸葛亮“好为《梁父吟》,是思乡Z曲,明志Z吟, 郁闷之歌,深深流露出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时极其复杂挣扎的 内心轨迹著名文化学者易中天先生曾如此评价《梁父吟九“在我 觉得在诸葛亮的啸和他的歌里面,体现了他博大的对人牛:、对社会的 悲悯情怀,慷慨悲凉,它体现了诸葛亮对世事人牛的深度关切。
著 名古代史学者王炎平先生也曾说过:“《梁父吟》一诗,寄托了诸葛 亮作为士的立身Z道,以及他后來作为相的治世及待士Z道自比管 乐并提出《草庐对》,见其不凡之才略;好为《梁父吟》,见其高出一世Z志节与器识参考文献:[1] 谭继和《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考析》,《巴蜀文化辩思集》, 2004年四川人民出版社;[2] 《诸葛亮集?故事》卷五,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3] 谭继和《诸葛亮好为〈梁父吟〉探微》,《中国文化》笫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