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文言文知识点(共6页)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213299605 上传时间:2021-11-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共6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共6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共6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共6页)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共6页)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共6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文言文知识点(共6页)(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八年级下册文言诗文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八下复习八年级下册文言诗文知识点归纳 霜林菊影 一、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2、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4、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养。“材”通“才”,才能。 5、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7、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8、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 9、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10、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 11

2、、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 ,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1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 二、词类活用 1、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向高处伸展和向远处伸展。 2、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6、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7、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8、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意动用法。 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

3、词作状语。 10、下见小潭: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11、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12、似与游者相乐: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 13、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名词作状语。 14、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15、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16、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17、近岸,卷石底以出: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接近。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 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19、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4、 20、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给命名。 2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 22、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第一个“乐”,形容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乐 。 23、泉而茗者:泉,名词作动词,汲泉水,取泉水。茗,名词作动词,煮茶。 24、罍而歌者:罍,名词作动词,端着酒杯。 25、红装而蹇者: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妆。蹇,骑驴。 26、作则飞沙走砾: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走,动词使动用法,使走。 三、古今异义 1、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经纶世务者) 今义:指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满腹经纶) 2、走: 古义:跑。(录毕,走送之) 今义:行走。 3、汤: 古义:热水。(媵

5、人持汤沃灌)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4、假: 古义: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5、趋: 古义:奔,快走。(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今义:趋向,归向。(大势所趋,日趋繁荣) 6、小生: 古义:青年,后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7、去: 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今义:前往,跟“来”相对。 8、微: 古义: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今义:细小,轻微。 9、披风: 古义:在风中散开。(柔梢披风) 今义:斗篷,一种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五、几种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在否

6、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如: 弗之怠 正常语序应为“弗怠之”。 城居者未之知也。 正常语序应为“未知之也”。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如: 吾谁与归? 正常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2)状语后置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于途” 是“歌”的状语,“于树” 是“树”的状语。“歌于途”即“于途歌”,行“休于树”即“于树休”。 冷光乍出于匣也。 “于匣”是“出”的状语,“出于匣”即“于匣出”。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于山石草木之间”是“潇然”的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于山石草木之间潇洒者。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

7、贵。 “于贫贱”“于富贵”介宾结构作状语后置,译: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其上”介宾短语作“刻”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多会于此 “于此”介宾短语作“会”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应为“多于此会”。 (3)定语后置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是“庙堂”的定语,“远”是江湖的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2、判断句 (1)“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独用“者”或“也”也可表判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

8、判断) 3、互文句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悲或喜。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士们的角弓被冻得拉不开,铁衣太冷,难以穿着。 4、省略句 (1)省主语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省略主语“我的小船”,译为(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省略主语“五柳先生”,译为(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以其境过清。 省略主语,应为“(余)以其境过清 。” 斗折蛇行。省略主语“溪泉”,应为“(溪泉)斗折蛇行”。译为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爬行。 属予作文以记之。 省略主语“藤子京”,应为“(藤子京

9、)属予作文以记之。” (2)省宾语 因以为号焉。 应为“因以(之)为号焉。”译: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3)省介词 坐潭上。 “坐”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坐(于)潭上。”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两个“之”后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寓逆旅 “寓”字后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寓(于)逆旅 。”古典诗词赏析方法指要初中学生对古典诗词赏析方法,在现阶段还处在泛读,背诵阶段。而如何深读,精读,学生可能普遍感到一定难度,笔者就此作出一些探讨 。一调整语序法“诗词”是精练语言沉淀,是叙事,写景,抒情高度浓缩,因此,古典诗词字面形式往往是“跳跃式”。同时,也因为

10、古典诗词中押韵、平仄、对偶格律等要求,所以,按字面语序理解,可能有难度。于是就应考虑是否调整一下语序,看看是否可行。现举例说明 :例(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句按现代语序习惯调整后应是“天上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因此,联系诗句可知诗意是 :天空中只有稀疏几颗星星,“我”在前行山路上,感受到了零星小雨。这显然是一幅夜晚旅人图。例(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黄鹤楼)调整语序应是“日暮何处是乡关,江上烟波使人愁”意思是“傍晚了,我故乡在哪里?回头见江面烟霭弥漫,更使我愁绪涌上心头”这里低沉绵绵愁思跃然纸上,更增添了诗歌独特艺术魅力。

11、 需要指出是,并不是所有诗歌都要调整语序,如果语言风格与现代汉语语言习惯类似,就不需要作调整了。反之,尝试作一些局部调整,重新组合,其诗意就能更理想地彰显出来。二活用词类法活用词类就是探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在古典诗词中词性变化情况,以便能透彻地理解诗句在语言环境中新意。例(1)“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诗句连用了6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铺叙了萧瑟景物特征。如果不从词性变化角度来认识,就不太容易解释。因此,活用这一系列名词或名词短语后,意思就鲜明了。在冷飕飕西风劲吹下(名词作状语),在古道上(名词作状语)我骑着一匹瘦马慢慢前行(名词作动词)。那乍小木桥旁(

12、名词作状语),溪水缓缓流动,(名词转动词)旁边坐落着几间稀疏房屋。(名词转动词)诗中用了一系列特写镜头,写了人(一个天涯游子),事(行进在回乡路上),景(凄凉,冷落,萧瑟),使人产生了无尽遐思例(2)“长风万里送秋燕,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诗句中“酣”是形容词,有“畅饮痛快”之意,在诗中活用作动词,是“痛快地饮酒”之意。这个“酣”字,精练地刻画了“侠客”“诗仙”李白形象,使人如见其人,如观其“饮”。由此可知,了解古典诗词中某些词词性变化,能够整体感知诗词意义,起到“一石三鸟”作用:既疏通了诗文意思,又了解了诗词中精炼字词意义,更有助于提升了对主题认识。三寻觅“诗眼”法“诗眼

13、”是诗词中最能提携全篇,提升形象,提炼主题,表现诗人感情“字眼”。 实际上,寻找“诗眼”对初中生而言难度颇大,但如果在疏通了全诗句意思 ,了解诗文写作背景,体会出诗人情感积蓄或爆发后,也许这个“诗眼”就会自然显现于读者面前。这个“字”或“词”就成为了领起诗作结构,表现感情线索“ 诗眼”了。 例(1)“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其诗作背景:作者贬官,于谪居途中所作。因此心境压抑是全诗感情基调。作者既想忠君报国而义无返顾(欲为圣明初弊事,肯将),也对前途渺茫

14、叹感生死未卜,思想极为复杂(云横秦岭家何在),所有念头均因“贬“而发。因此诗中”贬“字很明显地作为”诗眼“来张目,起到引起全诗作用。 例(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 疏通诗意后知道,作者描写了农家生活 :有田园劳动情景,有农业收成叙述,也有劳动强度介绍。但这些情况,诗人都不感到可“惜”,只希望不违背自己辞官归隐初衷, 从另一方面说,诗人对此生活尤为珍“惜”,有觉得来之不易意思。所以,这个“惜”理应是全篇“诗眼”。 当然,对古典诗词赏析,不局限于上述三个方面 。作者无意误导读者机械地仿效学习,只希望提供一些指要,或许能给予一些启示。 古典诗词赏析方法指要古典诗词赏析方法指要张家鑫初中学生对古典诗词赏析方法,在现阶段还处在泛读,背诵阶段。而如何深读,精读,学生可能普遍感到一定难度,笔者就此作出一些探讨 。一调整语序法“诗词”是精练语言沉淀,是叙事,写景,抒情高度浓缩,因此,古典诗词字面形式往往是“跳跃式”。同时,也因为古典诗词中押韵、平仄、对偶格律等要求,所以,按字面语序理解,可能有难度。于是就应考虑是否调整一下语序,看看是否可行。现举例说明 :例(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