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象中的社会心理学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213032238 上传时间:2021-11-20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64.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现象中的社会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社会现象中的社会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现象中的社会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现象中的社会心理学(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现象中的社会心理学公交车让座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常常坐公交,在车上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当有人需要座位时,如果前座的没有人让座, 那么,其他人都不会轻易起来让座;如果有一个人起身的话,那么后面马上会有其他人站 起来。不去让座的人总会有某些素质,道德缺失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这种人我们暂且不去 理会,因为我们研究的不是这部分人,而是那些让座位的人。在表扬这种乐于助人的行为 同时,我们是否能够清楚地分析到这些好心人最原始的动机和致使他们让座的原因呢?首 先,我们必须肯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人们日常行为活动中的根本的引导性和固然的高尚 性,但支撑其行为进行的直接心理因素我们还是要经过一番讨论。当我们在音乐厅里

2、欣赏演奏时,一曲完毕,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即使你不喜欢这 种类型的音乐,你还是会不自觉地跟随大家一起鼓掌?这是一种极为简单的从众行为。从 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 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但是,就让座而言,当一个青年为一位老人起身让座之后,一定 会有第二第三个青年站起了,尽管最初他们并不想移动自己的屁股,又是什么导致这种不 动则已,一动皆动的现象呢?也可以用从众来解释吗?社会传染效应模式之一 “变色龙效 应”可以说明这一从众心理,即当你看到其他人一些行为时常发生时,你也许会不知不觉 的加入其中,但是这种情况发生的最根本要件是,起引导作用的是

3、群体而不是少数个体。 像我们所研究的这种情况,单个个体影响引导其他人,最主要的前提还是需要建立使社会 某群体都认可尊重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否则“从单”导致的群体性行为很难发生。这 种从众是一种具有群体压力的精神引导。后来让座者会效仿前让座者的举动,从而减轻所 受规范的压力,即作为青年人应秉持的道德素养,使其可以顺从具备此种角色的期望和要 求,即使并不真正喜欢自己所做的事情。这种靠外在力量而表现的从众行为叫做顺从。让 座者做出让座行为,并不仅仅是“从”带头者之行为,而是迫于压力,顺从整个社会的道 德规范和群众舆论的结果。如果可以确定“带头人”之后的热心人的行为均出自服从前者行为对其心理影响的结

4、 果的话,那么“带头人”的这种首先起身让座这种行为我们怎么看待呢?我们可以说是利他主义的心理作用,但完全是这样的吗?当我们看到趣越而来的老人, 先想想心中是什么感觉;为老人让开座位,心里又是什么感觉。再深究一些,我们到底为 什么给他们让座,就因为秉持着中华美德?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可不这么认为。因为从 长远来看“帮助行为会使施与者和接受着同样受益”,重点在施与者。很容易理解,当我 们送出座位,给了别人帮助,也得到了自我形象自我价值的体现和提升。最重要的是这个 举动直接满足促使我们如此做的根源动机一一你过你不愿帮助他,你会心里不安吗?一一 你用行动直接使这种潜在的愧疚和压力平复。如同在街边看到很可怜的乞讨者一样,你实 施帮助是因为自己内心里善的东西的怂恿,而不去帮助会使自己内心感到不安,从而促使 你去做出帮助的行动一样,助人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利己型利他”行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个人的各种社会行为,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行为施动者 的心理情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去看待,此种别有一番趣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心理咨询与治疗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