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书笔记(15篇) 《实践论》读书笔记1 之前很少读这种专业性的哲学范畴的经典,无意间翻阅到一些《实践论》中的片断,便顿觉相见恨晚每次突然密集的看书时,都是遇到了迷惑、想不通的,久思不解的难题,想从书中前人的智慧里获取灵感这一次让我豁然开朗,突然明白后续读书的方向,也让我从心底再次对毛爷爷肃然起敬 结合自己的一点涉世经历和人生感悟,我前后读了好几遍,每一遍都感悟迥然不同下面结合文中感触较深的片断,谈谈自己初读的浅感正如文中所说认识与实践的真谛:我不断的品读,不断的去感悟,再把所感所悟运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再感悟、比较,再去运用实践……如此往复,就一定能领悟《实践论》的真谛 “感性与理性是认识的两种属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的了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在这一点上,让我明白,人们对事物的初级认识都是感性的、主观的,都是依仗自己生活、学习所得的经验主义、主观臆断如果全凭主观臆断的感性认识,则是我们说的空谈、空想,浅显的表层现象问题有的可能是往期的实践经验的推理或是某种理论的拿来主义,在某些范畴内可能具有理性属性,但它就算推断成功,其实因为具有特殊性还是普遍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证明。
因此,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每一次的推断、推理或是决策,都要进行实践性的调查研究、分析总结,并根据实践过程中的变化因素而及时变化,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推断或决策的成功率当然,一次的成功并代表我们的决策或推理是就是真理,还应客观的分析研究其是特殊性的成功,还是普遍性的成功 这是就是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与统一关系,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往复更替的过程,但每一次的循环,都突破了原有状态,并进行了提升而高于原状态没有实践的认识,认识就是空中楼阁,镜中花水中月般的站不稳脚跟而没有基于认识的实践,实践则像是无头苍蝇,没有方向与目标,更不会提档升级向着更高级的方向发展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但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人与生俱来便具有“惰性”,身体上的懒惰和思想上的懒惰,而后者则更可怕思想的懒惰,便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我们生活的日常,很多人在面对问题时,条件反射般的产生了恐惧与惧怕,更别说去想出好的办法解决问题了一是因为他们只看到问题的表象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二是“惰性”思维定式下的条件反射式排斥问题在没有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办法之前,已经被惰性所击败另一种,可能没有被“惰性”下条件反射所击败,开始进入解决问题的实践阶段,可能会成功突围,但更可能会再次被击败,甚至万劫不复。
但显然第二种是值得赞许的,因为相比第一种他又迈出了一大步遇到问题,首先我们应不被表象所吓倒,沉稳冷静的去解剖表象下面所蕴藏的内在联系、动机与目标,即现象下的本质再实事求是地去客观分析总结解决之思路或方案,然后根据事态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去进行实践解决,方可解决问题、达到心理预期目标说到底,每一个问题降临,我们都不能止步于感性的认识,在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实践的过程是不能停止的因为没有实践,是永远不肯能得到正确的理论而就算一开始就有拿来主义的理论,更需要我们实际的实践过程去检验、去修正因为事物是矛盾运动下不断发展向前的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么还只说到一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在这一点上,是要告诉我们,不仅要通过事物的表象去练习自己分析客观本质的能力,并验证出一些理性的东西,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理性素养但更可贵、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理性的东西运用到后续的生活与工作中,再通过遇到的新问题来检验之前的理性东西,并丰富完善出新的理性东西这一层面讲的是,不仅要获取理性的“知”,更要将“知”付诸于“行”,去改造环境、改造现状。
另一层面,“拿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改造世界”,一是要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二是改造客观世界就这一点来说,运用实践所得的客观规律,刻意地去先改造好我们的主观世界,让我们自身具备科学、理性的主观思维方式,将更加有利于我们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只有知行合一,才能保证真理的永恒价值和科学性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实践论》读书笔记2 《实践论》是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
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的高明之处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进行不同的实践。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实践论》读书笔记3 1)认识是受条件制约的 认识是受社会和历史因素的制约的,所以要获得客观的、指导意义的认识,对人、对社会和对历史都应该有所了解,结合这些制约因素下进行实践而得到的认识才是接近客观和具有指导意义的。
2)实践修正认识 人们通过社会实践产生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预期的结果,认识才被正式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结果,人们会从失败中修正认识,“吃一堑长一智” 3)认识的过程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 认识先从感性阶段开始,待感性认识丰富到一定程度,对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产生概念、判断和推理,进入认识的理性阶段,逐步了解事物的客观规律和内部联系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做,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4)知识源于直接经验 知识来源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 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 5)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 取得了理性的认识,能够解释世界,且能利用认识能动的改造世界。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 6)认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由于客观世界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不能直接套用过去的认识来指导现在,也不能把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的认识用于指导现在 附:怎样读书收获最大——读实践论所想 马克思说过:实践出真知如今人们通过本人实践获取真知的情况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得到间接经验产生认识,比如人与人的交流,读书,互联网读书是获取间接经验的最好方法之一,因为书籍是整理过的经验的方法 要想从书本获得较客观的间接经验,要做到以下几点: 1)选择合适的书籍合适”指的是接近真实,筛选的方法有二:时间检验和作者检验 2)把书上的知识和方法想方设法运用到生活中,并检验其正确性由于假设条件和制约因素都发生了变化,这一步骤需要活学活用 3)整理和总结自己的应用心得,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 4)将成功的经验和方法运用于以后的生活中,不断总结和更新,一直循环下去 《实践论》读书笔记4 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