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一定要看——毕业论文选题文学编一、 文学史篇1五四时期白话诗的特征2 20年代乡土小说的特征及其发展3 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选择4中国现代新诗诗体的发展5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6解放区文学:人众化走向得失探7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轨迹8论“革命传奇”小说9论“样板戏”10论“知青小说”的演进流变11新时期诗歌的多元化格局12建国以来农村小说题材的时代性13论新时期战争题材小说抒写对象的位移14论新时期小说抒写对象的平民化意识15新世纪女性诗歌新格局16论“文革”叙述模式17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18论新时期长篇小说的盛产及质量19论新时期短篇小说兴盛的原因20论21世纪文学的继承与走向二、 文学思潮论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再认识2 “为人生派”与“为艺术派”纵横谈3 “京派”与“海派”论争小议4 “乡土小说”派创作探5 “胡风主观论”的再认识6论“朦胧诗”7论“后朦胧诗”8论噺写实小说”的民众性9论新历史小说10论新时期的女性小说11论“寻根文学”思潮12论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三、 作家论1鲁迅小说创作论2鲁迅散文创作论3郭沫若创作思想论4郭沫若创作论5茅盾•创作思想论6茅盾评论特色论7巴金早期创作思想探8巴金小说创作论9老舍的平民观探10老舍的小说创作风格探11曹禺的生平与创作之关系12曹禺的话剧的诗意特征13沈从文描写湘西与都市文化内涵的得失探14张爱玲小说的“仇恨”情结15张爱玲小说的“苍凉”美学与悲剧意识16赵树理模式得失探17金庸武侠小说创作论18梁羽生武侠小说创作论19古龙武侠小说创作论20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21论区青的艺术追求22金庸对20世纪中国文学贡献之分析23汪曾祺小说创作之分析四、作品篇(小说)1浅论《狂人日记》的先锋性2鲁迅《故事新篇》“油滑”小议3浅论叶圣陶《倪焕之》4郁达夫《沉论》的艺术特色5茅盾未完成小说探6吴抓甫:民族资本家的封建性7老舍《猫城记》Z寓言式结构探8老舍与虎妞形象塑造9沈从文《边城》的“民族寓言”解读10《边城》人物与符号论11张恨水《啼笑因缘》论12萧红《呼兰河传》的地方特色探13钱钟书《围城》失探14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末日恋情15论萧红《牛死场》的原始牛气与牛命体验16池莉小说创作的媚结倾向17论方方的小说18论老舍小说中民世界”的人物形象19论赵树理小说中的“I口式农民”形象20论《青春Z歌》中的林道静21论《红旗谱》中的朱老忠22论《林海雪原》的浪漫主义色彩23论杨绛的《洗澡》24论贾平凹的《废都》25论土安忆的《长恨歌》26论陈忠实的《口鹿原》27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上形象28论莫言的新历史小说29论韩少功小说表达手法的多样化30论王蒙小说的社会意义31论余华小说的宿命感32论汪曾祺小说的文化风格33论王蒙式创新小说34论王小波式的幽默35论王小波与知识分子话语36苏童小说的创作论37论王朔小说语言特色38王朔故事叙述模式39论刘震云《》40论卫慧的小说创作41论韩寒的小说创作42论棉棉的小说创作43论海岩的小说创作44论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45论白先勇的小说创作46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艺术创造性47论张爱玲笔下现代女性的病态48赵树理小说艺术风格之我见49从《四世同堂》看中国国民思想50从《南行记》解读艾芜笔下的“人生”51二诸葛与三仙姑形彖分析52老舍笔下的女性形彖Z分析53分析茅盾之《子夜》作品篇(诗歌)1浅论郭沫若别致的诗2论闻一•多诗中的想象3论戴望舒的诗4论徐志摩的诗5艾青:绘画与诗歌艺术的探求6论小叶诗人7论穆旦的诗8论北岛诗歌中的“英雄主义”情结9论舒婷的诗歌创作10论顾城的诗歌11论多多的诗歌12论海子的诗歌13论郭小川的诗14论冯至《十四行集》15论北甜诗后期诗作的失宠16从《野草》读鲁迅的人牛哲学17分析臧克家的诗歌作品篇(散文)1论鲁迅的《朝花夕拾》2论周作人的《自C的园地》3论林语堂的《剪拂录》4论何其芳的《画林录》5论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6论梁实秋的《雅舍小品》7论杨朔散文创作的得失8论刘口羽的散文9论秦牧散文的联想10论余秋雨散文的话语策略11论素素的散文12论石娃的散文13论史恢生的随笔14论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15论巴金的《随想录》16舉秋白散文之分析作品篇(剧本)1曹禺《雷南》周萍论2縈漪悲剧探3论郭沫若的《屈原》4《白毛女》的现代版解读5论高行健的实验话剧6《口毛女》艺术魅力探7张艺谋电影创作Z审美追求五比较论1论存在主义思潮对中国作家的影响2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影响3世纪末思潮与现代文学之关系4曹七巧与三仙姑异同论5论鑿漪与陈白厳性格的异同6李瑞珏为薛宝仪思想性格异同论7孙犁、刘白羽的小说风格Z比较8比较《雷雨》与《北京人》六古代文学篇1论古代神话蕴涵的民族粘神2论《诗经》女性形彖的艺术价值3论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4论《左传》战争描写艺术5论《孟子》的论辩艺术6论《庄子》的想彖艺术7论“汉赋”的铺叙艺术8论《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成就9论《古诗-|•九首》的艺术成就10论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11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12论骈文的艺术美13王、孟山水诗艺术之比较14论王、孟山水诗中的盛唐气象15高、岑边塞诗艺术Z比佼16论杜甫早期诗歌的浪漫精神17论李白七绝的艺术美18论杜甫七律的艺术成就19论白居易咏物诗的思想、艺术价值20李商隐无题诗的意象分析21论《金瓶梅》的思想意义22《金瓶梅》对小说美学的贡献23 “三言”、“二拍”的市民意识24 “三言”、“二拍”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25《西游记》主题思想新探26谈《水浒传》在我国小说艺术典型化方面的贡献27论《聊斋志异》中的“男性叙事视点”28论“二拍”的叙述视角与道徳判断29论西方文学对近代谴责小说的影响30从儒学的政治文化语境看《三国演义》的美学特征31《红楼梦》的艺术结构32从《聊斋》女子形彖看蒲松龄的妇女观33初唐宫廷诗歌的再评价34谈唐诗分期中杜甫的归属问题35杜甫对中唐诗歌的影响略论36简论韩愈诗论与文论精神实质的一致性37陶(渊明)韦(应物)比较论38杜甫韩愈比较论39论晚唐小品文对古文运动的继承与发展40温(庭筠)韦(庄)比较论41《诗经》雅颂诗试论42《诗经》赋体与汉乐府叙事的比较43楚辞体的特点及与中原文化的关系44汉诗的发展与诗赋的消长45《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抒情风格的比较46汉代郊庙歌辞试论47论汉乐府中场面描写的特点48汉赋卩q人家与人赋的演进49论曹植诗的艺术及其对诗歌的影响50曹不在建安诗坛的地位试论论阮籍的《咏怀》诗谢灵运与六朝诗风的关系“文笔Z辩” Z我见《文选》选诗标准与文学的自觉 陶渊明的被谋解与被理解 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 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 王维“诗中有画”试议 隐逸方式与唐代山水川园诗 唐代怀古咏史诗的演变 李白与民歌 杜甫七律诗的艺术贡献 元和新体的特点试论 “以文为诗”刍议 论韩愈对儒家道统的贡献 论李贺在中晚唐诗风演变中的作用 李商隐诗对词的影响 “词别是一家”之我见 花间词与南唐词的异同 冯延匕对宋词的影响浅议 论苏辛词的不同 论周邦彦词的集大成 南宋风雅词派的艺术特征及影响 论苏轼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作用 山谷体对宋诗的影响略论 宋元话本对中国小说的转变作用 董西厢论 元till作家的基木思想特征试论 元明散曲的思想性M艺术性 关汉卿杂剧的结构 马致远在戏曲史上的影响 论古代戏曲的人团恻结局 谈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典型化性格塑造的进程 诗人Z诗与学者Z诗 明清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失落 杜十娘形象浅析 汤沈之争与明清传奇 明清诗文的拟古与反拟占Z争 纳兰词在词史上的地位 梁启超与近代文学的演进 论宋词繁荣的原因 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论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论宋话本对中国口话小说的影响95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96论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97论《琵琶记》的艺术成就98汤显祖传奇“临川四梦”之比较99论《桃花扇》的民族意识及兴亡之感100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01论红楼梦人物语言的个性化102论陶渊明的思想才厉103《占诗十九首》的牛命意识104李商隐诗中的意彖105《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106纳兰性徳爱情词探析107《三国演义》的理想人格类型108论宋诗中的理性人生感悟109《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110《桃花扇》的双重主题111《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七外国文学篇1 “卡门”新论一梅里美《嘉里曼》人物形象分析2论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特征3论卡夫卡的艺术创新4试论包法利夫人的女性意识5试论《雷雨》的悲剧主题一《雷雨》与《俄狄浦斯王》主题比较6《老人与海》的深层内涵新探7《尤利西斯》:空间形式的解读8二十世纪的“哈姆雷特”《尤利西斯》与《哈姆雷特》人物形彖Z比较9论《静静的顿河》创作的美追求10鲁迅的《壮人口记》与果戈里的《壮人口记》之比较11论希腊和荷马史诗的艺术魅力12美狄亚与《氓》中弄妇形象比较13论果戈理的讽刺艺术14托尔斯泰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15论海明威的冰山原理16论《简爱》的经久性魅力17论《百年孤独》的表现手法18论卡夫卡笔下的异化世界19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20美的徒劳: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浅论R至悲至美的境界:析《静静的顿河》中的女性之死22安娜与娜拉形象比校23论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24《高老头》人物形象论25论《飘》斯佳丽形象26论《雪国》中驹子形彖27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28卡列宁与海尔茂形象比鮫29苔丝形象Z我见文论与写作篇1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2阅读教学新思维、新策略3作文教学新思维、新策略4综合性学习新思维、新策略5如何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6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7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8教学从教师“独白”向师生平等“对话”转变的条件9如何看待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10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1班主任工作艺术12金庸与古龙比较研究13金庸武侠小说研究14言情小说研究15武侠小说与言情小说比较研究16王小波小说研究17陶渊明诗歌研究18道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19佛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20儒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21小说结构学研究22红楼梦与传统文化23苏东坡诗词研究24王维诗歌论25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26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困境与出路27毛泽东与邓小平文艺思想比较28邓小平文艺思想及其对新时期以來中国文学的影响29西方现代主义文学Q新时期中国文学30鲁迅的“革命”观31《野草》研究32鲁迅杂感的思想意义和文学意义33现代主义诗歌在当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