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体、多段式、小班化”空乘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宋静波+陈晓燕摘 要: 近年来,我国空乘专业的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如何突破传统校企合作、学制设置、教学组织过程中存在的困境,重点突破,实现专业人才模式的改革,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开展了“双主体、多段式、小班化”改革,概括了校企合作的高职办学理念,论证了教育运行和发展的理论关键词: 专业建设 课程改革 校企合作一、研究背景(一)浙江民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航空运输以方便、快捷的优势吸引着大量的旅客,随着国内低空放开步伐加快、市场环境越来越宽松、新业态和飞机制造业的发展,民航事业迎来新机遇十二五”期间,我省积极贯彻落实省政府与中国民航局《关于加快推进浙江民航发展的会谈纪要》精神,加快实施大航空发展战略,机场建设成效显著,民航运输再上台阶,通用航空发展势头明显旅游產业属于民航关联产业,“行”作为旅游目的地发展十二大要素之一,对于民航客源的增长有着积极的拉动作用浙江省民航产业依托一二类通用机场,因地制宜集聚培育通航相关产业,建设建德、德清、新昌、宁海等一批航空小镇,推进杭州千岛湖、新昌天姥山通用航空旅游。
随着全球民航市场的扩容、多元化航空企业的进入、浙江民航强省的建设、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民航相关服务管理人才需求大量增加,民航企业对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心理素质等要求不断提升急需认真研究我省民航服务专业人才发展战略,大力加强空中乘务专业建设,建立多元化、开放式的航空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强复合型民航服务人才的培养二)学院专业发展上新台阶的需要准确把握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市场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关系是空中乘务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空乘专业教育与民航企业之间有紧密联系的渠道在现有的校企合作实际过程中,校企之间缺乏深度、成熟的合作模式经验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缺乏长远的视野,缺乏全面考虑和统筹运作,使校企合作不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无法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达到预期的效果近年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通过大力推行教学改革、课堂改革,逐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将学习主动权归还于学生单纯地从课堂教学方法上改革,学生仅仅在学校的精心培养和教育中,很难真正理解和明确学习目标,无法熟练掌握技能学校教育必须打破一学年两学期的传统设置,根据学习规律,灵活调配时间段,开展分层次、递进式能力培养,将课程教学渗透到服务过程的实际中,实现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传统高职教学以一班40人为标准,职业技能类课程,例如《客舱服务规范》、《值机实务》等课程,由于教师数量、实训器材数量、课程教学时间等因素限制,一部分学生在实训或接受指导的同时,另一部分同学只能处于旁观这样造成教师与学生互动频率少、教学广度和深度大受限制,教学组织灵活性不足,影响教学质量综上分析,急需探索新型的空乘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校企融合为基础,培养目标涉及“理念、定位、规格”,培养过程体现“人、物、制”的相互协作与发展,培养成效考虑“知识、技能、素质”一体二、研究实施(一)研究的主要内容依据职业成长规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逻辑关系,构建“双主体、多段式、小班化”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双主体要求学校、企业双主体教育学生,通过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校、企师资双主体,校企双方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双主体,以主动适应民航专业化、国际化进程对民航服务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校内外实践场所双主体,提供真实的实训、实习环境(见表1)多段式根据空乘职业成长规律,以学校学期设置为时间轴,设计“认知、考证、带飞、巩固、放单、完善、顶岗、就业”多段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呈现递进螺旋式发展(见下图)。
小班化以20-30名学生为一班,由航空公司制定人才需求标准,企业、学生在自愿、公正的原则下双向选择,组织小班教学,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二)空乘人才教育模式有效运行“双主体、多段式、小班化”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拟在订单班首先尝试、摸索,在深入分析校企合作内涵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将学校学历教育和企业实践培训相结合,针对空中乘务专业高职大学生的特点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双主体、多段式、小班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见表2)1.切实搞好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宗旨一是课程理念要动态地对接国际最新教育理念;二是课程内容要动态地对接飞行实际;三是课程实施要动态地对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法,及时将案例教学、模拟教学、项目教学、网络教学等最新的教学方法或手段运用到课程实施中,以最大可能地增强课程实施的效果依据个体素质发展的需求与社会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课程建构要紧跟企业对职业岗位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而进行动态的调整:一是课程体系调整,建立开放式、立体化的课程体系依据航空企业业务需求,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建立由专家、企业和教师代表、学院领导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学院的课程开发、设置等事宜。
具体根据航空公司的技能培养需要,将岗位选修课改为职业拓展课二是教学内容调整,引入乘务初始培训(企)、应急处置(企)等企业教学团队为主体企业化培训,增设航空客运基础知识及差异化、低成本战略机遇与挑战、运行标准体系等学习单元,基础性教学与专业教学相渗透;增设企业文化、服务标准、乘务形象等学习单元,将企业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教育有机融合endprint三是授课方式改革,校企合作双主体授课,做到培训内容、教师、学生、教材、标准、管理和时间统一,已经发展成规范的课程;不断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围绕乘务英语中级、普通话、大学英语四级、乘务员初始培训合格证等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设定教学任务尝试教育,邀请国内外的行业专家将培训内容上网,通过模式提高行业培训的深度与广度四是教学课时调整,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简化公共基础课由345课时降低为245课时,大幅提升职业基础课的课时,由258课时升为656课时,加强乘务英语、日语等的语言类教学,强化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职业技能训练课由980课时增至1380课时,完成初始服务实践(带飞)、初始服务实践(放单)、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项目内容2.深化实践项目改革——建立立体式、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试点校企双师、小组教学和多段训练。
校企双师在学生学业规划、专业技能培养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企业师傅、校园导师、校友群等多途径对其未来发展进行跟踪,便于对学生的整个培养和后续成长过程的引导,对学生的成长历程进行立体式研究小组教学采用的是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师生和生生间互动,评价方式主要运用过程性和发展性方法多段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化能力,制订既符合企业需求又体现学生个性的学习规划,让学生不断探索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及理论与实践的补充3.拓展教学场景改革——积极构建课堂外的教学场景:一是学校、联办单位、社会结合,开展项目化建设,如以学生为主体,联合春秋航空公司,开展“快乐出行、文明出行”乘机应知航空常识宣讲活动,并立项为2015年度入选国家旅游局万名旅游英才计划项目;二是优化课内外整体教学环境,组织或参与各项全国、省级专业技能大赛,加强学生知识自我更新能力、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不断出现三、研究理论成果(一)论证了教育运行和发展的因果理论这个理论论证了教育的运行和发展的因果理论:以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与学校对教育的投入关系,教育获得社会的投入与教育运行的产出关系,教育运行的产出与社会对教育(人才和劳动力)需求获得供给关系,三环为一旋的基本内容,螺旋形上升、波浪式推进,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
其中一旋的三环,环环相扣,每一环内两个内容的内涵,紧密相连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全方位、整体性地在学院运行,全面系统地总结实践经验二)概括了校企合作的“双元”、“五个合一”特性以人为本,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校企融合,有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两个施教主体,体现“双元”特性:双教育体——企业与学校;受训者的双重身份——学生与职业人;双文化依据——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双类型课程——理论课与实训课;双课业形式——实操与实践;双评价体系——学校评价方法与企业评价体系,实现“五个合一”,即学校与企业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四、研究总结围绕“多段式、小班化、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这个中心命题,全面考虑高职空乘专业教育的许多共性的问题,按照模式研究在学院整体运行的基础上,开展改革实施,推进与企业建立整体联动机制,使企业运作与学校办学有机结合、相互作用,实现最优化的资源共享;根据性格特长、知识技能构成、职业方向等为依据,设置小班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为将来顺利进入职业领域;培养过程多段式螺旋提升,最终实现学生职业道路的可持续性及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1]双建萍.高职空中乘务专业课程评价的创新及效用探究[J].长江大学学报,2010(8).[2]卢晓东,徐红,王珊,谢家训.《培养创业型人才高职教育模式构建研究》课题研究报告[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12).[3]邓永萍.空中乘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构成与培养途径[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4]赵淑桐,黄华.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5).項目来源:“双主体、多段式、小班化”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2015288)endprint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