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城市郊区发展与规划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12395859 上传时间:2021-11-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型城市郊区发展与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型城市郊区发展与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型城市郊区发展与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型城市郊区发展与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型城市郊区发展与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型城市郊区发展与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型城市郊区发展与规划(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大型城市郊区发展与规划 严锋【摘要】城市范围的快速扩张使得自然环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本文阐述了郊区发展面临的问题,改变政府在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对郊区发展的宏观规划与指导作用,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关键词】郊区规划;自然环境;优化布局;引言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房地产业在我国一路高歌猛进。土地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城市范围不断向郊区拓展,伴随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剧烈变迁,给整个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如延安及兰州等地的推山造城运动,为了给城市发展腾出空地,削(推)平了数百上千的山头,给当地的自然环境、地下水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此不计代价的

2、发展值得我们深思。深圳做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我国4个特大城市之一,在城市的建设发展方面取得了世人举目的成就。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及人口的高度密集,也给城市環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发展,从向心集聚转向离心分散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居住郊区化、城镇化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但由于每个城市面临不同的发展背景和布局,在郊区发展规划方面亦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产业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善、交通出行不方便等等,本文拟将对此进行简要探讨。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规划与指导作用市区居住的拥挤使得郊区房地产的发展十分迅速,但发展过程中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的落后和过度的市场化倾向,制

3、约了居住郊区化、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另外,由于政府行政权属的不一致导致的某些行政短期行为严重影响了某些区块郊区化、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等。比较国外居住郊区化,政府主导和政策推动对城市化进程和郊区住宅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城市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市民福利的全面提高,而并非主要注重经济效益的获得;在英国,政府通过新镇建设,引导大城市居民的向外扩散;在瑞士的苏黎世和日内瓦,有良好的城市规划和有计划、有步骤的郊区住宅建设方针,这些都对郊区住宅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合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郊区化的成功经验,在郊区住宅发展的初期就应该充分注重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中

4、预留广场、绿化和交通用地,充分考虑今后的基础设施发展,为城市远期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同时,政府要发挥在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战略构想方面的主导作用,避免盲目追求短期效益和过度的市场化倾向。首先,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城市的开发建设活动。通过树立法制观念,加强法律意识,建立独立的法律监督机制,加大违法成本和执法力度,严格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审批,积极引导行业规范与自律,为城市化进程中郊区住宅的开发建设活动提供一个健康平等的法制环境。其次,运用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政府要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严格执行批准的城市规划,提高旧城改造和城郊住区开发的有效性。同时通过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税收政策

5、、住房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合理控制中心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引导中心区人口和产业向郊区转移。再次,加强政府的规划与指导职能。在郊区住宅开发中应充分考虑城镇体系发展和城市功能结构调整的方向与趋势,把郊区人口发展规划、住宅专项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建设用地规划、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规划等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之中,尤其要注意规划的适当超前性,先规划再开发,而不能倒置;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城市规划干预和调控房地产开发的区位选择,引导居住郊区化的合理布局。最后,要拒绝政府短期行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作为行政主管部门为了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长远看必将导致公众利益的流失。如早期的宝安、

6、龙岗的“圈地运动”,就因为政府的短期行为对当地郊区住宅的建设规划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在城市发展中应尽量避免这种短期行为,加快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变,将政府的管理重点转移到宏观调控和指导上来。2.优化郊区房产供应和布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郊区住宅需求不断增大,但供给却相对不足,卖方市场特征非常明显,在这样的市场形势影响下房价一路攀升,远远超出了普通百姓的购买能力。而且高档住宅供过于求、中低档住宅尤其是低价商品房与经济适用房严重供不应求,形成了无效供给过大、有效供给不足的结构性失衡状况。低密度住宅的过多建设,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以及部分开发商为了所谓的今后发展过量储备土地,使得大量的

7、土地处于待开发状态,导致了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以上种种严重制约了居住郊区化的健康发展。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要立足于城市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收入水平,协调配合,主动面对不同类型和档次的住宅需求,优化和调整房产供应结构,与市场有效需求相协调。3.建立高效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改进道路规划布局郊区住宅及城市周围城镇对高速公路、铁路和其他道路的依赖性很强。近几年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地铁建设也已经开始实施,但通往郊区的道路从数量上说还远远不够,质量也难尽人意,公共交通供应量更是严重滞后,许多郊区新建居住区缺乏合理的公交线路。城市中心区仍然是就业和购物的中心,郊区尚缺乏产业

8、支撑,工薪阶层奔波于城郊之间的每日通勤量加大了道路和公共交通的压力。郊区化具有沿交通沿线扩展的趋势,配套尤其是交通配套先行、居住区随后,是国外郊区住宅开发的成功经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虽然不能改变空间距离,但能缩短城郊往来的时间距离,改变居民生活在郊区的边缘感。合理借鉴西方国家在交通配套方面的成功经验和美国汽车工业目前面临的困境,考虑到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资源有限的实际条件,应首要选择大力发展远程快速城市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同时适当限制私人交通在城市的扩张,以缓解日趋严重的道路交通压力。4.集中开发,多方协作,共同实现生活服务设施的超前配套郊区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配套不全面,服务质量档次低

9、,不能够满足人们的居住生活需要,而对郊区便利性的顾虑和对中心区的依赖,影响人口外迁的积极性,阻碍居住郊区化的健康发展。例如早期在杭州市闲林、五常等地,尽管涌现了大量的精品楼盘,但是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的缺乏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不便,成了制约该区域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在上海闵行区:区政府首先做规划设计,然后进行公建配套,最后才将其中的房产开发项目进行招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可见,在统一规划布局和集中开发土地的基础上,郊区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要适当超前,才能吸引广大消费者。首先,根据城市人口分布变动趋势,调整城市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布局,尤其是与人口有密切关系的医疗卫生、文教体育、商业服务业等设

10、施的布局,实现生活基础服务设施与居住区的合理配套。然后,加强开发商和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区域内开发商之间的携手合作。由于生活服务配套设施成本投入巨大,初期运营困难,单纯依靠开发商难度较大,仅依靠政府往往市场化程度不高,必须充分调动开发商的积极性,促进政府和开发商的协调配合,以及区域内开发商之间的合作。而整体规划的高标准和市政生活配套的适当超前,才能促使郊区原本较为单一的居住功能向居住、购物、娱乐、就业、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功能转化,促进居住郊区化的健康、良性发展。5.保护郊区在自然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居住优势良好的居住环境是郊区城镇住宅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如果开发不当,往往会对郊区土地资源、水资

11、源和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降低居民的生活质量,使郊区住宅丧失优势。因此,在居住郊区化城镇化过程中,应当通过各种引导和控制措施,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首先,因地制宜地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结合土地的自然状况、环境性质等多种因素综合评价其生态适宜度和合理承载能力,避免造成土地的过度开发和对农田及绿地的大面积侵占和破环。其次,确定合理的开发规模,确保必要的自然景观带,注重城市绿地的保护,严禁占用城市绿化隔离带,维护城郊边缘的环境质量。然后,加强环境卫生立法,完善住区的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建立污水回收等潜在水资源处理系统,减少因人口居住郊区化和产业郊区化所造成的污染。6.选择组群式的郊区小城镇开发模式

12、,避免城市蔓延式扩展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市郊区城镇的发展大都经历了卧城、独立性小城镇、郊区中心城三个阶段的演变。无论是在美國的大都市,还是在欧洲的大城市,郊区小城镇模式都是居住郊区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式。如美国的加州尔湾城作为美国最大的综合规划郊区化项目,是居住郊区化的成功典范之一。目前我国大城市已处于住宅郊区化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城市居住功能郊区化。如同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一样,大规模的造城运动和人口迁移行动将逐步开始,在这个过程中,要采取措施避免“摊大饼” 现象的发生: 即城市空间结构呈圈层扩展,人口大量涌入郊区,大大超过环境的承载力,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在这个方面墨西哥城的恶性发展就是一个反

13、面的典型。小城镇模式是国外郊区住宅发展过程中比较成功的一种模式,可以避免城市蔓延式的扩张和大城市病的产生。作为一项成功的经验,小城镇发展模式对于目前深圳的居住郊区化、城镇化有巨大的借鉴作用。我国地少人多,针对郊区化地域土地开发的特点,应采取适度集中、节约利用土地的策略,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国外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居住密度过低,在郊区、城镇则无法形成具有城市生活品质的社区生活,而且会增加能耗、交通、环境等因素的压力。基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土地资源状况,笔者认为应采用面上低密度点上高密度的组群式小城镇的开发模式,适当提高郊区化地区的土地容积率,提倡以面向普通大众的多层住宅为主,严格控制

14、独立式花园别墅、排屋等低层宽立面的低密度发展方向,同时通过发展战略的选择让小城镇的人口达到一定的规模,保持小城镇功能的多样化,避免“卧城” 式的发展以降低通勤成本等。7、结语综上所述,与西方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一样,深圳已经进入到人口居住郊区化、城镇化阶段,郊区化将对深圳城市建设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城市规划和管理要从城市以向心集聚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到当前的郊区化发展模式上来,从更宽广的角度考察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协调人口居住变动与城市交通、基础生活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节约资源和土地等之间的关系,促进居住郊区化的健康发展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