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上传人:l**** 文档编号:212384244 上传时间:2021-11-1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我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我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我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我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报告(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中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核心提示:盐化工行业投资机会分析,盐化工项目投资影响因素分析,地方发展盐化工的建议1我国盐资源概况1.1分类盐是NaCl(氯化钠)的俗称。在我国,根据来源和生产方法可分为3类:以海水为原料晒制而得的盐叫作“海盐”;开采现代盐湖矿加工制得的盐叫作“湖盐”;开采地下天然卤水或古代岩盐矿床加工制得的盐则称“井矿盐”。我国井矿盐工艺以钻井水溶汲取卤水,进而真空蒸发结晶生产高品质盐为主,因此,又称真空盐。按照产品形式又分为固体盐和液体盐,我国以固体盐为主,液体盐主要指汲取的天然地下卤水或注水溶解地下岩盐矿床而得到的卤水,目前我国液体盐的比例不足10%,但国外发达国家较高,如美

2、国达到51%。氯化钠除供食用外(惯称食盐),大量用作工业原料(名曰工业用盐),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表以“原盐”为总称。1.2资源分布我国盐资源非常丰富,开采历史悠久。基本分布状况是:东部海盐,中部与西南部井矿盐,西北部湖盐。海水晒盐与国家的海岸线长度、滩涂面积与气候条件等有关,我国海盐以北方海盐区(含、和)为主。井矿盐矿床广泛分布在、与等18个省区。据不完全统计,现已查明的氯化钠储量大于100亿t的盐矿床就有十余个。湖盐主要分布在、与等西北部地区,以盐湖最为丰富,储量在3000多亿t,生产成本较为低廉,但我国西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对盐的需求也较低,远距离运输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我国1995年

3、探明盐矿储量3824亿t,资源量在6.2万亿t以上。目前我国的盐总产量不足6000万t,因此,我国的盐资源可以满足制盐工业长期快速发展的需求,很多省市都有发展制盐工业以与盐化工的资源条件。2我国制盐工业概况2.1生产情况近十余年,受我国盐化工与下游行业快速发展的影响,我国对原盐的需求也快速增加。2007年,我国原盐生产和消费量5920万t,居世界第1位。从历年统计数据看,海盐产能最大,井盐次之,湖盐最低。东部沿海地区制盐产能约占总产能的60%。海盐生产主要集中在环渤海湾的、和四省市,四省市产量占全国海盐产量的90%以上。湖盐主要集中在蒙、和三省。井矿盐主要分布在、等省市。近年我国原盐产量见表1

4、。受沿海地区各类园区和工业等项目建设发展的影响,北方海盐区的盐田面积逐年萎缩,海盐产能增幅和所占比例逐渐降低,产能进一步增加的潜力不大。而井矿盐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技术成熟,投资门槛不高,因此近年井矿盐产能增幅较快,在全国盐总产量中的比例逐年提高。目前规划建设的制盐产能(主要是井矿盐)超过1000万ta,盐业产能的增长可以满足下游行业的需求。2.2存在问题(1)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公路化雪、畜牧、水处理、洗浴用盐、高纯度工业盐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从数量、品种、质量等各方面还没有拓展和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液体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较低水平,折盐产量仅占井矿盐总产量的12%。卤水化工的深加工系列产品,如

5、钾镁肥、阻燃剂、农药、医药中间体等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2)资源利用水平低。目前,制盐工业仍主要以单一的制盐业为主,资源利用率很低。海盐苦卤利用率不足20%,莱州湾地下卤水的掠夺性开采使盐、溴比例失调,这一地区出现水位下降、浓度降低、流量减少等资源枯竭的现象;湖盐区由于单一提取盐,导致镁害严重,使湖盐资源遭到污染;矿盐区的芒硝提取率不足10%。国外则基本做到零排放。(3)产业布局不合理。50%以上的原盐运输半径超过200km。在美国,80%以上的运输半径在150km以,管输液体盐比例较高。2.3发展思路近年盐业行业效益起伏较大,为避免产能严重过剩,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6年发布制盐工业

6、结构调整指导意见。(1)优先考虑与两碱项目的配套建设。制盐生产能力由2005年的5500万t提高至2010年的6500万t,年增幅控制在5%以。但实际预测该指标将被大大突破。(2)稳定海盐生产,主要作为化工用盐,关键是要提高产品质量。有序发展井矿盐。井矿盐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但生产稳定,产品质量相对较好,在适度增加产能的前提下,增加低耗能的液体盐的供应量。(3)按需发展湖盐。湖盐区地处西部,运输条件还有待改善;但资源丰富,成本低廉,也具有一定优势。2.4消费结构我国盐化工用盐占73%,食用盐占16%,其它用盐占11%。盐化工是我国制盐工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我国盐消费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主要体现在盐

7、化工耗盐比例过大;道路除雪等行业的消费比例过低(美国融雪耗盐达到1900万t);卤水直接消费比例过低(如美国达到51%),而我国液体盐消费比例只有10%左右,可见我国制盐工业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我国以盐为原料的盐化工产业,主要是纯碱和氯碱两大行业(俗称“两碱”)。近年来,氯酸钠和金属钠也发展较快,但这两种下游产品的盐的消耗较低,不足总消费量的1%,对全行业的供需平衡影响较小。“两碱”的发展拉动了盐业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以纯碱和氯碱为龙头,下游产品开发并存的盐化工产业格局。3我国纯碱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3.1我国纯碱供求关系近年来,我国纯碱产能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7年能力约1900万ta

8、,产量1724万t,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5%,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纯碱生产大国。出口稳定在170万180万t,进口稳定在10万t左右。我国近年纯碱供需平衡情况见表2。3.2我国纯碱工艺特点现有纯碱生产企业约50家。其中,前10家企业的产能占55%左右,因此,我国纯碱行业的集中度较高。国外主要有两种生产工艺,美国主要是天然碱,欧洲等国家地区主要采用氨碱工艺。我国除以上2种方法外,还有自己开发的联碱工艺,其中氨碱法占52%,联碱法占40%,天然碱法占8%。天然碱生产成本低廉,但我国资源有限,主要集中在地区,纯碱工业的发展仍靠合成碱支撑。氨碱和联碱两种工艺各有优势。氨碱工艺的特点是规模较大,新建装置需

9、要达到100万ta以上,消耗150万ta的盐(可以卤水为原料)和130万ta的石灰石以与60万ta动力煤,排出折固100万ta的氯化钙废液约000万m,。因此,氨碱项目需要较好的资源供应和运输条件以与较大的环境容量,在我国比较适合于海边以与西北部地区建设。此外,要积极开拓氯化钙的市场,使氨碱工艺也成为“双吨”联产,不但可减少废液排放,同时可提高经济效益。联碱工艺是我国自行开发的生产工艺,特点是经济规模30万ta以上,必须以固体盐为原料,基本没有废液和废固排放,需要配套建设合成氨装置,1t纯碱联产1t氯化铵,因此联碱装置适合建设的地区较广,但要与有竞争力的煤化工集合;氯化铵的市场销路问题对联碱企

10、业影响较大,需要引起高度关注。3.3我国纯碱工业存在的问题(1)产品结构和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消耗仍有进一步降低的潜力。我国重质纯碱的比例只有3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我国联碱产量占45%,由于受工艺本身(母液循环)的限制以与母液精制技术落后等因素的制约,我国联碱产品的质量很难达到优等品。我国氨碱企业的产品质量虽然高于联碱,但距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仍有差距。特别是重质纯碱产品在粒度、白度等方面比美国天然碱仍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纯碱的盐耗、氨耗等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2)部分企业需要搬迁。我国许多纯碱企业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投产。由于近20多年我国城市规模的迅速发展,

11、很多企业周边逐渐被居住、商业区等包围。很多企业都被迫提出搬迁的问题,从南往北,有耀隆、龙山、华昌、四方、碱厂和大化集团等。涉与生产能力接近30%。(3)三废排放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国900万ta的氨碱产能将产生9000万m3a的废液和300万ta的废渣。沿海企业主要采取的是废清液排海,少量做氯化钙,碱渣堆积。如此排放方式有可能受到环保政策的严厉制约。(4)氯化铵市场需要进一步开拓。我国联碱联产氯化铵达到700万ta。氯化铵随我国氮肥市场价格的波动多次出现滞销,对联碱企业的稳定生产或效益产生不利影响。如果解决不好氯化铵的销路问题,将严重影响我国联碱企业的健康发展。(5)企业数量过多,平均生

12、产规模小。我国纯碱企业数量约占世界总量的50%,平均生产规模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达不到经济规模的20多家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有限。3.4我国纯碱消费结构2007年我国纯碱消费结构如图1所示。玻璃行业是纯碱的最大下游用户,近年来受我国房地产和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的带动,平板玻璃产能增长很快,也带动了纯碱行业的快速增长。除了玻璃行业以外,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也为纯碱消费量的增长作出了贡献,纯碱消费的增长速度与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基本相符,我国纯碱消费与相关行业发展与GDP的增长的关系见表3。3.5“十一五”纯碱工业发展战略(1)总量平衡战略:核心是实现纯碱产能的有序增加和合理布局,防止行业效益的大起大落。

13、(2)稳定出口战略:核心是协调好和美国天然碱在东南亚地区的出口冲突,稳定并逐渐增加出口量。(3)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实现老碱厂顺利搬迁和解决氯化铵销路,提高氨碱废物综合利用率为中心,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4)企业重组战略:鼓励上下游企业联合、碱厂之间的联合,提高单个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5)技术进步战略:实施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纯碱生产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品质。(6)国际化发展战略:作为世界纯碱强国的重要标志,国际化经营是重要体现之一。南亚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是世界上纯碱进口最多的地区。该地区国家建设纯碱项目的积极性较高。如果在此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同样可扩大我国纯碱工业的

14、国际化影响。4我国氯碱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4.1产品特点两碱之一的烧碱生产以精制盐水为原料通过电解制得,耗电量大,属于高耗能产业。烧碱生产时,联产大量的氯气和氢气,氯气和氢气附加值高,不易运输,需要进一步加工成下游产品。氯、碱、氢平衡问题是烧碱企业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氯加工产业链丰富,产品众多,因此,烧碱与氯加工统称为氯碱行业。烧碱产品一般为液体,质量分数为30%-32%。为解决远距离运输问题,高浓度烧碱和固体碱比例逐渐增加。4.2烧碱行业现状4.2.1供需平衡情况近5年,我国烧碱产能翻了一番,2007年增长速度不减,达到22%,总能力达到1900万ta,烧碱产量1759万t。出口量也快速增加。

15、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2007年我国烧碱产能与消费量已经超过纯碱,成为第一大盐化工行业。我国烧碱历年供需情况见表4。4.2.2烧碱行业特点我国目前共有近约200家氯碱企业,国烧碱年产量超过20万t以上的企业有20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因此,烧碱行业的集中度仍然较低。近几年,国烧碱市场表现出“离子膜好于隔膜,高浓度好于低浓度”的形势,由于离子膜烧碱相对于隔膜碱的质量较好,在质量成为竞争力的市场背景下,离子膜烧碱销售优势显然。目前,我国离子膜法烧碱生产能力占烧碱总生产能力的40%左右,新建装置多采用离子膜法工艺,预计到2010年我国离子膜烧碱的生产能力将达到50%以上。由于自身的特性,液体烧碱产品销售半径不可能太大,高浓度碱在运输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4.2.3烧碱消费结构烧碱下游用户相对比较分散,化工原料、造纸、纺织为最大的三个下游行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烧碱的产销平衡。2006年烧碱下游消费结构如图2所示。4.3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