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脱贫时期背景下茶产业的发展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12333041 上传时间:2021-11-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脱贫时期背景下茶产业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后脱贫时期背景下茶产业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后脱贫时期背景下茶产业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后脱贫时期背景下茶产业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后脱贫时期背景下茶产业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后脱贫时期背景下茶产业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脱贫时期背景下茶产业的发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后脱贫时期背景下茶产业的发展 程睿2020年国家脱贫攻坚任务即将结束,后脱贫时期的产业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刚刚摆脱贫困的乡村亟需从产业富民着手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本文以霍山县为例,从茶产业发展的作用出发,结合当前霍山县茶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路径和对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要求产业兴旺则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位于大别山区的霍山县自2012年脱贫摘帽之后贫困发生率降至0.21%,正处于后脱贫时期,如何通过茶产业的发展,将后脱贫时期与乡村振兴工作进行有效衔接,促进中部县区的高质量发展。笔者曾在该县

2、从事脱贫攻坚工作,在各乡镇调研茶产业数据分析中找出茶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短板,从而提出切实有效的路径和对策。一、茶产业发展在后脱贫时期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但现在大部分地区产业扶贫措施比较重视短平快,考虑长期效益、稳定增收不够,很难做到长期有效。如何巩固脱贫成效,实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正视和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当前,正处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刺时刻,霍山是安徽十大产茶县,茶叶是霍山的特色主导产业,也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更是山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稳定脱贫的重要渠道,茶产业发展对于山区、库区、革命老区县意义重大。(一)经济效益近年,大别山片区

3、的部分乡村把茶叶作为富农产业后,产业发展出现了新面貌。一是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二是产业发展迅速;三是出现一批较为知名品牌。如霍山县每年贫困户低改茶叶300元/亩,抚育新茶园500元/亩,全县茶叶基地规模达16.45万亩(其中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基地10.1万亩),全县95%农户拥有茶园,茶农10万余人,4000多人专业从事茶叶生产营销。出现了抱儿钟秀、雾米尖、雨佳等茶叶知名品牌,2019年全县茶叶总产量8100吨,产值5.1亿,综合产值超过16亿,茶农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2018年43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5.7%降至1.81%。(二)生态效益皖西大别山地林茶区是安

4、徽省第二大林茶基地,所产的六安瓜片、霍山黃芽、岳西翠兰等名茶早在唐朝就声名远扬。六安市全面启动了六安茶谷建设,为生态增绿、旅游添景、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打造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金寨翠眉、华山银毫五朵金花为抓手,传承传统农业精华,突出特色,强化优势,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体现生态效益的就是发展茶园旅游及康养服务。修复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茶园。二、霍山茶产业发展现状(一)茶叶结构不合理霍山茶叶经营分散、规模小,茶叶产业结构单一。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结构单一,绝大部分都是黄茶,市场中用霍山茶制作成瓜片、红茶、白茶很少;二是产业链不够完善,霍山县我县现有茶园16万

5、多亩,是中部产茶大县,但一部分茶包装、物资等包装本地不能生产;三是茶树品种结构较为单一,以舒茶早为主,其他品种农户接受程度较低。(二)茶产业经营集约化程度底霍山县域茶叶还有不少存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状态,茶叶初制场加工能力不足,茶树种植还是以个体农户种植为主。全县加工厂广泛分布,整个产业链条未能形成。不少农户追求效益最大话,每个村都有好几套茶叶机械设备,但有些由于农户个体投入资金有限,部分机械陈旧,机械在整个行业内处于落后状态,难产好茶。(三)茶叶采摘劳动力紧缺茶叶采摘有很强的季节性,一般只有一个月左右,集中在清明前后,无法满足长期打工者的需求,所以用工一直不稳定。采茶工老龄化、富余劳动力地区与

6、用工地区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都导致了一年比一年严重的“用工荒”。留在家中大多都是贫困家庭中的老弱病残,也有部分青壮年在县城陪读,待周末孩子放假时候回去采摘鲜叶。近些年来,雇工成本不断上涨,有些茶园多的农户明显感觉到雇人费用太高,部分农户只能选择采茶清明前后的鲜叶,鲜叶的价格一旦下降,他们只能完全弃之不采,有的5月份就开始剪枝,茶叶产量有所下降。(四)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近年来,全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围绕贫困户和贫困村集体经济增收,推广了“四带一自”产业推进结构,乡村大力发展了茶产业。如:落儿岭镇太子庙建立了茶叶扶贫基地,佛子岭镇长岭村成功申报了茶叶“一村一品”。通过支持新

7、型农业经营主题通过租凭联结、劳务联结、股份联结、订单联结、服务联结等方式与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有力促进了贫困户增收,但是与乡村振兴中20字方针“产业兴旺”目标相比,还有不少短板。主要由于茶叶企业以家族式管理居多,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完全靠政府的引导和贫困户进行了利益联结,企业缺少对其他茶农和社会的辐射带动作用。(五)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霍山中西部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县、中国天然氧吧县、中国好水水源地,霍山县有三块金字招牌,区域优势明显,虽然已经确定了“旅游引领、全景霍山”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但涉茶旅游开发进度缓慢。茶叶基地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精深加工、冷链物流设施配套不够,生产方

8、式较为落后,走的大都是扩大种植面积、粗放经营的道路。以闽南功夫茶文化旅游为例,研究发现我国茶文化旅游处于初级阶段,以宣传和销售相关茶产业为主,茶文化景观开发不足,接待条件落后,不利于茶产业向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产业延伸。(六)品牌效应不强茶叶企业分散经营,标准不一,品牌混杂,生产厂家及茶商间无序竞争,对内相互制约,对外竞争力不强。同时,加工工艺落后,在品牌打造方面,缺乏知名品牌。霍山茶叶企业品牌知名度不高,分散了宣传力量,茶叶整体的质量和等级难以保证。例如“霍山黄大茶”是霍山县的传统黄茶产品之一,年销售量达3000多吨、2800多万元,获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但很多企业在使用上将地理标

9、志放在不显眼的地方,不能发挥地理标志产品应有的作用。三、后脱贫时期茶产业发展的路径从梳理出的霍山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后脱贫时期要实现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充分发挥好生态、旅游优势,补短板,促发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5个路径入手。(一)茶产业+龙头企业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相结合的办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利用茶叶部门的优势,邀请茶叶站技术人员对茶园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管护技术理论培训,在茶园现场就修剪、锄草、施肥、病虫防害等技术进行详细的讲解与指导,并对低产茶园采取台刈的方式,恢复树势达到增产提质增效效果,茶园管护水平不断提高,茶叶产量也不断增加,不断提高龙头企业深加工能力,增加茶产业的附加值。

10、(二)茶产业+旅游带动围绕“以茶造景,以景创收”做实做强茶产业,不断开发增值服务项目,重点将茶产业、旅游业有机结合,打造绿色村庄“五村新貌”战略,即建设旅游重村、生态强村、文化大村、茶谷亮村、文明新村。建设休闲茶旅黄茶园、茶艺文化体验中心,让游客亲近春天,融入自然,亲自参与采茶、制茶、品茶,全方位体验茶叶的制作过程,给大家带来一种全新茶旅愉悦感受,具有极强参与性、娱乐性、休闲性、回归感。做活“一谷一带”茶谷淠河生态经济带,做强全域旅游,大力推进茶叶产的发展,一旦有了人气,外出务工的青年人回乡创业。如:落儿岭镇将茶旅融合的观光游、休闲游、乡村游项目,积极参与茶谷小站、小院建设,推出“百里茶谷百云

11、看,峽谷漂流第一村”,农家乐、宾馆等配套应运而生,贫困户在企业务工、售卖农副产品等,进而提高收入。(三)茶产业+线上推介加强产销对接。应用现代市场营销模式,采取设立农产品销售专档、销售专柜、电商扶贫专区等方式,建立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直通车。加快打造农产品物流配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微商、直销等模式,做强做优农村电商,深入推进农村电商运营中心和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电商服务辐射所有贫困村,贫困村电商培训服务全覆盖。发挥好新媒体宣传推介作用,在疫情期间,加快发展专卖店、专柜连锁店和“互联网+直销”电子网络销售平台,线上线下同步售卖,开设助农“直播问”,采用政府领导直播“带货”的方式,

12、开展扶贫助农网络茶叶销售模式。(四)茶产业+基础设施以茶叶生产企业为龙头,茶叶生产合作社和茶叶专业协会为载体,采取“龙头企业+基地”、“龙头企业+农户+基地”等多种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投入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按照茶叶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建立完整的产品追溯体系、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和小农户内部控制体系。以茶谷建设为契机,按照茶旅一体化规划,配套完善现代农业体系和旅游基础设施,积极打造养生谷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开展黄茶园茶旅、健康石斛园养生采摘,休闲项目有采茶、炒茶、烘茶、农家乐餐饮等,或者租用贫困农户田地发展规模休闲农业。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机推广、农业标准化、科技等方面的政策和项目,与龙头企

13、业茶叶基地建设结合,提升茶园现代化耕作水平。(五)茶产业+文化培育挖掘茶叶历史,举办采茶节,建设一批文化科普、教育观光的基地,将茶文化与旅游休闲住宿结合起来,让茶产业在三产领域的占比提高,丰富茶文化活动,让茶艺活动逐渐形成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进一步促进茶文化在社会的普及与流行。保护一批古茶树资源,科学评估茶叶基地茶产量,新辟茶园、改造老茶园,提高茶品质和产量,也增加了销量。将茶文化和茶销售有效结合起来。(六)茶产业+品牌建设要加快推进生态茶叶和绿色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打造茶产业区域公用品牌,注重专利的申请,依据本地的历史文化,制定独特的包装和名称,延长仙草采摘时间,待黄芽采摘后,茶检部门可以培训企业制作瓜片、红茶、白茶,打造系列霍山茶,培育好自主品牌特色化。(作者供职于中共霍山县委党校)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