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非遗资料搜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顶山非遗资料搜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顶山1、 面塑简介面塑,是指以面粉、糯米粉、甘油或澄面等为原料制成熟面团后,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捏塑成各种花、鸟、鱼、虫、景物、器物、人物、动物等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俗称:捏面人、面花、礼馍、花糕主料:面粉类型: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工艺:捏、搓、揉、掀特点:栩栩如生制作流程【面人塑制技法】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 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 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面塑的分类】面塑按其
2、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另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塑。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面塑制作的关键】制作面塑,和面是关键之一。制作面塑的和面与制作面点不同,前者需要考虑面团在可塑性、防腐性等方面的要求。许多人在制作面塑时都会遇到诸如面团不易塑造成形、作品易干裂绽口等问题。究其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制作者没有完全掌握面塑和面的诀窍。由于面塑的流派众多,故和面的配方和手法各有所不同。即使是同派,和面的配方和手法也会因季节的变化及作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冬季和面的配方为:精面粉1500克、糯米粉1000克、精盐200
3、克、防腐剂100克、香油250克。 其制作手法为,将面粉、糯米粉、精盐、防腐剂放在盆中和匀,再徐徐倒入开水并用筷子搅拌,然后将面团反复揉搓,直至达到“三光”效果面光、手光、盆光。用手将面团压成薄片,上笼蒸约45分钟取出来,迅速将面片与香油揉和均匀,再放入塑料袋中,用毛巾裹好,放置24小时至面团上劲后,即可用广告色进行调色了。如果是在夏季,考虑到气温和湿度等因素,一般可适当增加面粉的比例可将面粉增加到1700克左右,同时,防腐剂和香油的比例也应适当加大。和好的面团在冬季可保存12个月,夏季放在冰柜中也可保存1个月左右。取用时若感到面团发硬,可用手将其揉软,这并不影响其使用效果。初学面塑者在和面时
4、,由于对原料的用量比例及制作手法掌握不好等原因,容易出现下列问题:1面团过干,这会造成面塑各部件之间不易粘接。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和面时水加得过少或面粉加得过多。但如果发现问题已出时切不可再加水揉和,只能用502胶或白乳胶对部件进行粘接。2面团太软,就是说面团失去了骨力。主要是因和面时水或糯米粉加得过多所致。其解决的办法是:将面团置于阴凉通风处,吹至面团不粘时即可。3面团弹力过大,这可能造成无法刻画面塑的细微部分。如用塑刀刚压好的眼窝,马上又会弹起恢复原状等。解决办法很简单,面团和好后立即入笼蒸熟即可。因此,只要和面时将上述两种原料放够了,并与其它原料充分揉匀,即可防止作品干裂。致于作品
5、生虫长毛,则是防腐剂用量不足所致。传承人物:平顶山为 贾氏面塑第三代贾军政、第四代传承人贾萍娜2、 郏县泥塑彩绘技艺简介郏县泥塑彩绘源远流长,它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造型艺术,以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造型以人物、动物、神话故事为主。郏县泥塑彩绘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美术形式,主要分布在茨芭(古称钧台乡)、安良、薛店、冢头等乡镇。源自郏县境内的轩辕钧天台遗址、后庄遗址、太朴寨遗址等出土的大量彩陶,经专家考证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的产物。其原料考究,工艺繁杂,一件作品从选料到成品,一般要经过几十道工序。代表作品主要有:上八仙下八仙泥塑儒释道大型人物造像花鸟虫鱼将相杰人等。作品造型
6、优美,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有较高的科学、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及收藏价值。制作工艺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蜂蜜等。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见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即
7、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胎内空气压力变化破坏泥胎。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保养导致古代泥塑破损的原因很多,有人为因素损坏和自然因素损坏。1、自然因素就有潮湿的影响,水溶性盐类及支撑内部结构的变化,微生物的生长,物理气候(通常指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日晒、雨淋以及风沙的侵袭,大气污染物的作用等等。此外,不正确的修复方法以及使用了一些不适当的修复材料,也往往会加速泥塑的变质。2、泥塑常见的病变现象主要有空臌、剥落,
8、酥粉、龟裂起甲、起泡、脱胶掉皮、画面褪色、变色及污染(霉斑、昆虫屎斑、烟熏等)。 泥塑长期保存下去,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保护环境。防止病变的发生比治理病变更加重要只有彻底地消除、产生病变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好泥塑。3、泥塑的保护重要的还是控制好湿度。因为潮湿是使壁画产生病变的最危险因素。建筑物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这对于保存泥塑的完整性有很大意义。墙壁要注意保持自然通风,建筑物内空气要保持清治、干燥,建筑物的附近不应当有丛生的杂草在保存壁画的环境内,温度和湿度要适宜,并且比较稳定,上、下变动不能过烈只要能做到这点,霉菌和其它微生物也就难以生长和发展。4、要避免光的影响,绝对不许阳光直射到泥塑
9、上。倘已排除了过量的潮气,一般讲在暗处保存较为有利最好采用人造光源照明,这样便于控制照明度,更有效地消除光线对泥塑的损害。要防止灰尘、煤烟以及各种有害气体对泥塑的危害 作为个人收藏的中小泥型塑,也应遵守以上保管事宜。传承人物一齐春光(实在是找不到图片)是郏县茨芭镇齐村人,今年55岁,是平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郏县泥塑彩绘技艺的传承人。“现在我做泥塑的时候,常常让孙子孙女在旁边看着,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兴趣。我把传承的希望寄托在我家的第四代身上,不管再难,也要把这个手艺传下去。”齐春光说。传承人物二李国志三、提线木偶简介宝丰提线木偶是与宝丰魔术并蒂花开的古老传统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
10、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提线木偶,俗称“提偶”,又称“悬丝愧傀儡”,其木偶道具当地人称“人子”,高20厘米左右,关节各缀以线,演员在上面提线操纵,能让木偶的头部、面部五官及胸、腰、手、臂、肘、足做出种种真人可做的动作,供人们观赏。制作工艺一人操作,主要是用线(以黑色丝线为最好)穿在木偶道具部位上,并连在事先做好的“撑子”(即用竹子握成直径约10厘米的椭圆形的圆圈)上,由演员手提,把木偶平衡起来表演。如人物的举手投足,鸟类的飞翔挠痒,动物的蹿蹦跳跃等,都是演员用线牵连并操作的。提线的根数根据需要,可多可少,一般5根,表演动作复杂的可多至10多根。如果是戏曲表演,表演者还要对锣鼓经、武打招式,生、旦、净
11、、丑各个行当了如指掌,做到人偶一体。表演形式宝丰提线木偶所表演的节目内容多为大众所熟悉的民间传说、寓言、神话故事。其传统节目有:伍子胥过昭关三英战吕布仙鹤吃子等。提线木偶艺人外出演出多为2至3人,1根扁担、2只木箱,轻便灵活。自备小舞台用青布做成,台口宽2米,高2米,纵深1.5米,前台有30厘米高的底沿,上边有50厘米下垂沿,进深1米处用1.5米高的布幔隔开,演员站在布后操作表演。舞台边一人用锣鼓家什(戏曲则加弦乐)配合表演动作。表演者边操纵木偶边加韵白,有时还唱上几句戏词,说上几句风趣幽默的顺口溜,逗得观众哈哈大笑,非常受人欢迎。文化价值宝丰提线木偶戏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独特的民族性以及多样性的社会功能,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古代偶人在中原地区的遗存;二是研究中原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例证之一;三是研究中原方言在民间戏曲中运用的活例证;四是可对各个时期偶人体型大小、服饰装扮进行研究,是民族造型和服饰文化发展的活化石;五是研究我国木偶艺术发展传播的第一手资料;六是其社会功能对研究中国民俗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七是精巧成熟的提线工夫和木偶道具制作工艺蕴含着珍贵的艺术价值。2009年,该项目被列入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物娄艳俊河南宝丰赵庄镇周营村提线木偶传承人 王双正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