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母亲教学反思10篇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1 荷叶,莲花的叶子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前教课,我都是采用解题、了解作者、梳理情节、划分段落、归纳中心等传统教学模式,讲得多,分析细,结果往往是老师累、学生烦、效果很差 在讲授《荷叶母亲》这节课时,我决心把课堂交给学生,按照“朗读——探究——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课文的文质之美,探究诗文的构思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新课程强调学生要“读”,朗读、诵读、默读、精读……总之要多读在课堂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借助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受到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表现力,又提高审美情趣 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从而清楚地认识借物抒情的写法在课堂上学生动脑还动手,运用同类写法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抒发对母亲的爱。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角色转变成了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要求尽最大可能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这堂课之后,我自己觉的轻松,学生也学的愉快我深切地感悟到,做为教育者,要跟上时代步伐,转变教学观念,使教与学成为一种生命的活力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2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符合散文诗的文体特点,以品析为主,以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为基础,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总结如下: 一、与学生互动不够课前我与学生的沟通较少,因此敢于主动发言的同学不多而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我没有及时地予以鼓励,造成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二、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不够充分在我范读的时候,应该提示学生有意识地模仿我的语速、语调,再结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朗读一遍,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本文是要求背诵的篇目,课堂上应反复诵读,课文的主旨段在品析之后可要求学生背诵下来,其余段落可选背 三、课文集美环节形式大于内容此环节本来是要求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红莲的段落,从中选句子,形成一篇先描写后抒情的微型美文我提示学生可以找与环境、心情、红莲情状相关的语句,范围太大,学生反而不好把握,其实只要找出能体现本文主旨也就是直接描写红莲的句子就可以了。
四、课文品析不够深入,变式较少我指导学生从炼字用词、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品析课文,让他们找出自己欣赏的语句,朗读并说出其妙处显然,这种做法并不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教师应给出示例,让学生掌握赏析文字的方法,也可采取替换式,让学生感受本文典雅优美的意境同时,不要囿于单纯的文字赏析,也可从本文象征手法的妙用、三条线索之美、托物言志的作用等方面入手,使学生深入文本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虽然有不少瑕疵,但是在评课老师的批评分析中,也让我逐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出口,从而避免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3 ①准备到位 上课之前准备充分,亲手制作课件,一张一张地慢慢充实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逐一搜集素材,甚至为了克服教室投影仪色彩失真的不利条件动手PS图片作为背景教案也是在参考了有限的资料后独立设计的(相关资料不多,因为本文07年才进入人教版七年级上的教材)这样细致的备课过程使自己对教材足够熟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环节清晰连贯,内容交代清楚,展开完整没有出现拖堂、冷场、中断这样的尴尬情景 ②多媒体运用实效和美感并重 坚持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兼顾实效性和对学生美的震撼,尤其是为白莲红莲命运的对比设计了一组美轮美奂的全景大图,直观展示了雨打白莲、白莲飘散、荷叶挡雨、红莲无恙这几幕在文章中4、5自然段表现得的最为让人动情的画面。
此外,教参上写的祖父说家中开了三蒂莲的时候正好大家庭里面添了三个姊妹是“花瑞人祥”,这样的过于书面甚至带文言色彩的词汇实在难于让学生理解,于是笔者寻找资料,对比众多信息,查到了多条有关三蒂莲的新闻和相应的图片,择优使用同时,又发现有材料说三蒂莲的出现概率竟然是百万分之一,虽然难于证实,但是,这种情况出现极少应该是可以肯定的物以稀为贵,由此向学生说明这样的稀罕物儿出现了,在老人的眼里肯定是非常吉祥的事情,怪不得他过了多少年都记得,也就很容易说通了 ③真情动人 笔者在教学设计中不仅仅选用配乐朗读,缓缓将学生领入课文的情境中,还在讲授结束后播放《母亲是最美的春天》这首优美抒情,词曲皆极为扣题的歌曲升华了主题,更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不少学生跟在后面哼唱,有的则动笔记下来歌词,真正做到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 ④师生互动率性、深入 在预案中精确设计了多处互动环节,在教学中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让学生自己找出最喜爱的原文中描写莲花、荷叶的语句这个部分,学生认真地做了,很快就能够发言,富有感情地朗读出自己选择的好句好段,并且独立分析的有声有色,比设想中的效果还要好在播放完歌曲后,已经临近下课,笔者即兴问学生母亲为你们付出了这么多无私的爱,你以后要怎么回报她呢?学生都很激动,纷纷发言,有的想为母亲做点小事,有的认为自己好好学习就是最好的行动、最好的回报。
笔者总结,不管你想做的事情是大还是小,都请你记住今天说的话哦在会心的笑声中,这一堂课圆满结束了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4 ① 课堂容量过大 其实本课就如一开始的时候分析的那样,并不算难懂,在讲前面问题的时候,学生就已经能咀嚼出更深层次的“味道“了,后面的那个分析三看红莲的图表,就很多余,完全可以分散在前面讲解构思之美的时候带过,不需要过多关注,因为学生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相关的知识点(都在书上),教师只要稍加点拨一下即可 ② 图片用的还不够“尽情“ 虽然用大图片展示莲花、荷叶,让学生深深体味到了美的震撼和母爱的深浓但是这还很不够,在后面播放歌曲的时候,如果能加上展现母爱的温馨画面就更能够融情入境了可惜思虑未周,没有想到这方面可以进一步慢工雕琢,失掉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授课之前,就已经发现多媒体教室的投影仪色彩失真得很厉害,三蒂莲的图片投影上去,像是黑白底片一样(实际上是颜色比较艳丽的彩色图片),同时多张文字幻灯字也显示得不甚清楚因此,特地设计了一张浮雕效果的偏浅灰白色的图片作为背景(是用一张荷叶莲花的摄影照片作为原版底稿的),并且在打铃之前,还稍稍对个别地方做出了修改。
总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学,绝对不为了所谓的美观而买椟还珠此外,由于身体不适请假,其实在上课之前,笔者并未有任何时间来督促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5 作为一名新教师,每一次公开课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因为对冰心的喜爱所以选择了《荷叶母亲》这篇文章荷叶,莲花的叶子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中,得失兼有,下面做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在讲授这节课时,我决心把课堂交给学生,新课程强调学生要“读”,朗读、诵读、默读、精读……在课堂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借助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受到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表现力,又提高审美情趣以读带思,用朗读声贯穿整个课堂,使学生在朗读中,去感受这篇课文的文质之美在反复对文章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中,体味文章的情感,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文章的美,体会语文的美,在讲课的过程中,配和柔和动人的音乐。
如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在讲述汶川大地震时候一位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而牺牲自己的故事的.同时,配以舒缓感人的音乐学生听读文章的时候,也有背景音乐的伴奏,使学生在音律和文字美中,迅速进入文章在本课结尾学生做练笔的时候,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升华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此外,在本节课的讲述中,我试着改变语文教学中解题、了解作者、梳理情节等传统教学模式在适当的时候,把作者介绍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得学习作者不只为了单纯的机械记忆,而将文学常识的讲述变为进一步推动学生兴趣,加深课文理解的一个环节 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从而清楚地认识寄情于景的写法,并且通过阅读题目巩固着一写法在课堂上学生动脑还动手,运用同类写法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抒发对母亲的爱 二、不足之处: 以上对课堂的一些可取之处进行了分析,但本节课也着实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在准备阶段过于急躁,一心所想的是自己想要的效果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实际的教学能力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忽略了文本重点,在组里老师的帮助下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行了修改,才使得最后的教学较成功 其次,在授课时与学生的交流及配合欠妥,对于学生的回答需要一定的时间消化,不能迅速的做以反映,并加以引导。
这也说明了我的应变组织能力有待提高,相信这一点会随着课堂经验的提高而改善自己通过这次的公开课,以后也会注意这方面的锻炼 三、创新和改进 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角色转变成了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要求尽最大可能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这堂课之后,我自己觉的轻松,学生也学的愉快我深切地感悟到,做为教育者,要不断探索适合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使教与学成为一种生命的活力 未来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更加注重情感和美景的融合如果能把这样一篇优美的小文变成学生能够借鉴模仿的范文,更有价值,若能够多举例类似的文章,更能让学生顿悟如史铁生的《合欢树》 四、总结: 本文的教学效果总体不错,源于有预案,工作细化但实践起来发现,还是有许多地方考虑不周知不足,而后改,希望能促成教学的一点一滴的进步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6 一、成功经验 流程清晰,先整体感知,后精读赏读在精读环节,有教师示范,启发学生通过抓本体和喻体的相似处找到事物的特征,结合全文整理句子,理解句子深层含义 二、失败的原因 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这次《荷叶母亲》的疏漏之处就有:如(1)表达含混备课组长提到:在给学生提出问题时,语速缓慢些,提问两遍。
这一项作为本周亟待整改的地方2)字词处理欠当这节课字词部分超时了原因在于:(1)字词较多,不但有新授,还顺带复习了上一课的部分内容;(2)第一次在课上使用磁性粘贴的田字格,经验不足以前都是在黑板上自己画田字格,今天为了落实集备精神,第一次在课上字词环节用上了这个新式武器方便倒是方便,省得画格了每次,可没意识到四个格子在一联啊!本课有四个学生容易写错的字,我自己示范写了一个,另外三个叫学生上来写,以便更好的反映学情没想到第一个学生写的太慢,写完不对,用手抹去,又反复改了两回才下来,第二、三个学生呢只有在后面干站着看的份儿耗时较多 下次,我可以自己直接板书,或是让学生课前写好,上课我再将其贴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纠错这样,即使有错,改正耗时恐怕也较之前要少得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调整吧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7 4月22日,在苏集镇中讲了《荷叶 母亲》一文,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洗礼 在上课前,我一直在思考:这堂课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上课时,真没想到学生竟然大多数都能参与到其中,虽然不像安呈平老师和袁永波老师那样在课堂上做到轻松自如,但对我来说,却是接受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