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参考译文

上传人:亦*** 文档编号:211930976 上传时间:2021-11-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参考译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参考译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参考译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参考译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参考译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参考译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参考译文(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参考译 文论语十二章1.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2.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3.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喻:通晓,明白。)4.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 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5.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

2、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质:质朴。文:文饰。史:虚浮不实。彬彬:相杂适中的 样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 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6.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 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己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 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 ”7.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簧,止,吾止也;譬如 平地,虽覆一簧,进,吾往也。”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 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

3、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 但我也在前进。”(表示一切外部条件、环境和机遇也都是靠自己去创造、形成和抓住 的,一切都要通过自己本身而起作用。)8.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 惧。”(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 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 德,成为真正的君子。)9.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 “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

4、要强加给别人。”(恕,汉语拼音为shii。这个恕字,虽然经过孔子用这两句话来解 释,但他的含义很广泛,一切事情,凡是自己不愿的事情,都不能够推给 他人。这里包括言语行为都在其中的。)10.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 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 鸟兽草木之名。”小子:指学生们。观:观察力。怨:讽刺。迩(&):近。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 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 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1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 言,就有道

5、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 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 称得上是好学了。”(这句话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 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而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 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12.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回请教问孔子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 己,使自

6、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 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 去做呢? ”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 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 的话去做。”翻译与注解:1、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 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 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注解:这句话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 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而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 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孔子的学说

7、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对于人格的重视。孔子不但希 望每一个人能够生存,还希望他能够好好地生活。因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在于人有道德的或精神的生活,而禽兽只有生物的或物质的生存。要发展 人性,政治家不但要使人民丰衣足食,还要培养他们的人格,使他们都能 修身立德。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 精神。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再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 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这样 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 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2、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

8、一个人没有 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注解:“乐在这里并非音乐的意思,而是礼乐!礼乐是外在的,而仁是内在 的。孔子身处乱世,面临贵族I日制的瓦解,社会阶层激烈变化,而文化方 面也是圣贤不明、百家齐放。因此他力图复兴礼乐,希望挽回礼崩乐坏的 混乱局面。然而,他同时也认识到,所谓礼乐,只不过是外在的形式,而 内在的仁才是真正的人性核心和文化的根本.礼乐追根溯底也是发自人心 的内在情感,对孔子来说,礼乐的真正意义就是正人心、塑造完美的人性 心理。所以,失去了仁这个内在核心,礼乐就不成其礼乐,而只省下一个 无用的空壳了。这样的礼乐绝不是孔子所努力复兴和弘扬的礼乐。礼乐(礼节和音乐)礼乐始自夏商,到周

9、朝初期周公“制礼作乐”形成 独有文化体系,后经孔子和孟子承前启后,聚合前人的精髓创建以礼乐仁 义为核心的儒学文化系统,从而得以传承发展至今,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 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乐之邦”,也被 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创造了人类的辉煌。虽 然现代工商业科技文明过分重视物质利益,使得传统的“礼乐文化”受到商 业世俗文化的冲击,己失去古典纯朴的的本质精神。但是,传统的“礼乐 文化”在今天还是能起到提升人类道德,使人们达到自我完善的作用。早 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 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10、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 有其强大的生命力。3、早上知道了仁道(被实行),晚上死去也不觉得遗憾了。注解:出自论语里仁,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 知仁矣,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 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如果早晨悟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朝闻道,夕死可矣赏析孔子为复周礼穷其一生,其核心思想是仁义 和维护仁义的礼。周朝是分封制的王朝,说白了,就是诸侯和天子是亲戚 关系,诸侯与次级诸侯也是亲戚关系,大

11、家都是亲戚,亲戚之间自然讲的 自然就是仁、义礼嘛。而这些道德礼仪性的东西,适合周朝分封制的政治 生态。要知道,当时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以仁义,是诸侯间 维持关系,天子保有地位的一种约束手段。孔子所说的道,目地就是维护 这种稳定关系。孔子周游列国,游说、兜售其思想学说,无奈,统治者无 人搭理,眼看着自己的思想无人问津,必定相当着急。当时,孔子处在分 封制瓦解,新秩序建立的历史变革期,各个诸侯国国君需要的是,一种可 以应对新秩序的治理方法。此时,各个学派的争论,本质上都是在为统治 者治理新秩序而出谋划策,大多数思想(包括孔子的思想)走上了复古之 路,其道自然不被世人接受。所以才发出了“

12、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言论O另外,孔子是很少谈论关于死的内容,此处却说“朝闻道,夕死可 矣”,从常理推测,孔子应该知道自己的“道”不可能实现,仅是一种奢望, 轻易言死,只能说明其道要实现太难了,几乎就是不可能实现。就如我们 平时说的:要是能怎样怎样,就算死,也值了。为什么敢这么说,因为明 知那个怎样怎样的内容不可能实现。朝闻道,夕死足矣。其实孔子真正地 意思是:如果在早上听到自己的仁义之道,被某个诸侯国国君接受并实施 了,那即使晚上死去,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这是理想实现之后的一种虽死无憾的满足,可以这么译:如果在早 上,知道自己的终极目标实现了,晚上即使自己因此事而死,也没有什么 可遗憾的。4、

13、孔子说:“君子明白道义,小人只知道小利。”注解:出自论语里仁篇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 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具体含义:指认 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 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与君子谈事情,他们 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出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根本原因,是心中思想的存在。子 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做什么不做什么君子都是“义之与比后 才为之的。像这种君子与小人截然二分并且完全对立的说法,在论语 多次见到。事实上,我们所见的几乎都是二

14、者之间的人。因此,在理解时,要有“动态人生”的观点。就是把“君子”视为“立志或 努力成为”君子的人,小人则是“无心或放弃成为”君子的人。只有这样理 解,才可进而主张:君子若是懈怠,可能沦为小人。小人若是上进,可能 改头换面。如此一来,孔子的教育工作才有实质的作用与效果可言。小人 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不按义、 不按该与不该。而按有利没利,利多利少。小人受物所转。君子行事因为 按“义以为质”,所以能做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处有,可处 无”“衣敝编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正由于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 心标准义。所以能够“泰而不骄”“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

15、己知也”“内省 不疚,夫何忧何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等差别,都源于行事时 这一点用心的不同,而君子小人立分。大家对此句常有的误解,好象孔子在此是在贬低小人、否定利。事实 果然如此吗?我们来看看,什么叫,仪”?什么叫“利”?朱子说:“义者,天 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朱子所说的“天理,相当于孔子所说的 “天道”,礼记乐记中记载,孔子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 私照。”没有私心的好恶,便是无私,便合乎天道、天理,我们总不能说 我喜欢的就说是对的、不喜欢的就是错的吗? “天理之所宜”告诉我们的 是,一个君子,不管是自己喜欢不喜欢,只要是符合道义的时候,符合仁 义的事情,就要去做,

16、而且要做到最好,不符合的,即使自己喜欢也不能 做。什么叫“君子”?什么叫“小人”?程子说:“君子之于义,犹小人之于利 也。唯其深喻,是以笃好。”杨氏曰:“君子有舍生而取义者,以利言之, 则人之所欲无甚于生,所恶无甚于死,孰有舍生而取义哉?其所喻者义而 已,不知利之为利故也,小人反是。”由此可知,能不为利所动,能够见 利而先思义,便是君子;见利而忘义,抛弃人生原则,便是小人。那么, 请问,谁喜欢与这样的小人一起做事交朋友呢?贬低这样的小人,而提倡 人们学习着去做个君子,不是要害人害社会,而正是要有益于人有益于社 会。那么,孔子是不是否定“利”呢?易传中说“利者,义之和也。只 要我们能尽职尽责地按照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做事了,那么,利也就在其中 了。最大的利是使我们活得心情舒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