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的教学反思

上传人:小****克 文档编号:211679654 上传时间:2021-11-1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9.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的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的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的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的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的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的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的教学反思(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的教学反思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的教学反思今天,我教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我的感触:感触一:注重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教学 24x12=?时,我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再由学生进行计算。计算过程中有学生进行口算,有学生进行笔算,口算方法灵活,笔算合理规范,呈现出算法多样化的思维环境。在指导用竖式计算时,我采用:一让学生自己先体会计算过程,二说是怎样算的,三辩借助多媒体每一步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是这样?四小结计算方法,五练习,五步曲逐层深入。在整个计算活动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其经历计算过程,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算法,在

2、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 基础上,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鼓励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得到收获,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感触二:准确捕捉了课堂生成问题,发挥了教师传授与解惑的指导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及时的改变教学思路,灵活的改变教学设计,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在这节课中也得到了体现。在处理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乘的积时有进位应如何算这一难点时,先指导算理,让学生初步能够明白。然后引用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有进位又怎么办这一问题展开后面的教学。我敏锐地捕捉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存在的实

3、际问题,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还以多媒体出示了两道检查错误的让学生去探究,进行算理的指导。通过比较与讲解,及时帮助了学习障碍,发挥了教师传授与解惑指导作用。感触三:练习应有层次性和多样化。学生初步掌握笔算的方法后,我用多媒体出示三道笔算题让学生在草稿纸上做,再由多媒体演示笔算过程。后面用多媒体出示了两道检查错误的笔算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然后进行练习巩固,练习的设计要注重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注重练习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练习是计算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对计算技能和算理的形成与消化、理解与掌握,往往是通过练习来检验,同时还能促使学生感悟、优化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在练

4、习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注意以趣引导,使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乐学。感触四: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在让学生自己试做24x12=?过程中,没有一个学生会做,我脑子一片空白,不知怎么办才好,最后改变了备课思路,由小组合作学习变成启发式进行引导,效果还是不错的。但在总结笔算的方法时,应该加上小组讨论这一环节,会更好。对于计算教学,需要我们教师做到服务生活,以趣导入,算法多样,不拘一格,分层练习,形式多样。例如:最后我加了一道趣味数学题 12x11,36x11 通过计算发现其中的奥妙。这些只要我们都做生活的有

5、心人,计算教学一定会更加精彩!八年级数学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反思从这节课的准备来看,针对教学内容从课题的引入、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知识的巩固练习等多方面进行了多次的修改。通过课堂的实际实施感觉上也不是尽善尽美,还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究其原因,教师不能就这节课的知识而教这点知识,教师应该通观教材,把握知识的脉络体系,又要站在高于教材的位置统筹安排。这样,教师才能灵活的把握课堂教学。而现在,教师缺乏的正是这一点,还是为了教而教。按部就班,设计的条条框框较多,多了一些稳重,少了一些灵活。而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数十名学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考虑问题的角度、方式要灵活的多、开放

6、的多,有可能教师固定的设计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这一角度讲,教师应在把握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表现,灵活多样的处理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活动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新教材在知识安排上,往往从实例引入,抽象出数学模型。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得出结论,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如何学。因此,教学过程中,如何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至关重要,本节课,学生活动设计了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画函数图象理解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二是两点法画一次函数的图象。三是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与k、b 符号的关系。在学生活动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

7、性、互动性,提高学生活动的实效性。值得老师们探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结合每个活动,都给学生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而且提供操作性很强的程序和题目。如在活动一中,要求学生观察图象的形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活动二中,强调两点法(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 )画直线。在活动三中,探究k、b 符号与直线经过的象限与增减性的关系。学生目标明确,操作性强,受到了较好的效果。本节课的重点是由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确定函数图象,研究函数性质。由函数图象的位置判断解析式中k、b 符号。体现了数学中非常重要地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段内容的教学,还是从学生活动出发,从具体的实例研究起,观察图象的位置和性质,在按照k、b 的符号分类讨

8、论,使学生建立起数形之间的联系。还要找到数形间的结合点,明确 k 的符号决定直线的什么位置,b 的符号又决定了什么。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上设计了由解析式画函数图象的草图,由草图的位置判断解析式中k、b 的符号的练习,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本节课我在练习的处理上,显得比较薄弱。一是时间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紧,二是题量、题型不是很全面。感觉练习不到位,学生知识落实情况不是很了解。这一环节,今后还应加强。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本人的教学经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发现为主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并分组展开讨论,使学生作为认知主

9、体参与知识发生的全过程,体验揭示规律,发现真理的乐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整个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本节课教师要向学生说明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是由函数表达式画图象,再由图象得出性质,最后反过来由函数性质研究其图象的其他特征。为此,这节课首先从学生已经认知的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出发,得出其定义式,以及两者特殊与一般的关系。然后展示教材中和作业中出现的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象,让学生感知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并让学生回忆画一次函数图像的的方法步骤,掌握画图要领后,进而作出猜想。这样可以较好的突破难点。接着,由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 )

10、 图象的特殊形状,引导学生从图象和列表或表达式中分析:当自变量取值增大时,其函数值的变化情况 ; 图象的分布主要由什么决定,让学生总结归纳其性质。教师要加以强调反比例函数“每个分支”的变化情况,最后教师用由浅入深的变化训练题组,使学生更完整、灵活地理解与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这节课的知识容量较大,而且内容较难,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消化理解该知识,突破难点,为此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画图及设计若干组“问题串”的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分组交流、归纳等环节较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还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由于课的内容容量较大,对于

11、有些知识点,本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练习、讨论,以帮助理解消化该知识,但为了赶时间(在画函数图像环节时间有点过 ),学生的这一活动开展的不充分,个别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八年级数学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反思( 三)我今天讲课的课题是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我们是集体备课后形成的教案,我把目标定位为:1、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意义。2、会画一次函数的图像,并结合图像和表达式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3、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下面对这节课反思如下 :1、上课仍然改不了以前的好多习惯,不放心学生,总想包办代替,自己讲的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少。

12、2、学生展示的少,老师没有放手给学生,没有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3、起点过高,把学生的基础估计过高,不能面对的多数学生。没有本着低起点,小步伐,慢节奏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4、数形结合不够,应该从图像入手让学生经历画图像和观察图像的过程,并且根据图像去解决一些问题。5、用展台展示不太清晰,没有让学生画在黑板上效果好。6、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做多讲。不可以有老师太多的讲解。7、中考备课要讲究实效,不可以走过场,作秀,那只能是事倍功半。8、要仔细钻研教材和课标,以及考试说明,备好课。这是上好课的前提。9、没有注重方法的总结。总之,还有诸多地方需要改进,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注意。看

13、过八年级数学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反思的还看了:五年级数学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材呈现的直观的情境图:把3 块饼平均分给 4 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分饼的情境,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当熟悉,不但生活中有,以前的课本知识中也有,生活、学习的经验体会到和以前分饼的问题有相同之处,都是用饼分给一些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多少个饼的问题,算式是34=?,有直观的情境图帮助学生思考,有学生知道这个算式的结果是3/4 块。借机可以让全体学生直观地体会结果不满1 时可以用分数表示,直观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

14、系。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和除法教学反思验证“34 是否是 3/4 块,也就是每人分得是3/4 块饼吗”是这堂课的难点,操作能帮助学生理解。方法一是一个饼一个饼地分,将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 份,每个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分得 1/4 个饼,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将第二、第三个饼也分,每个小朋友还是分得 1/4 块饼,三次一共分得3 个 1/4 块饼,合起来是 3/4块饼;方法二是三个饼叠在一起分,平均分成4 份,每个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每人分得3 块的 1/4,有 3 个 1/4 块饼,即3/4 块。操作、图像都是直观的不同手段和形式,同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 3/4 块饼”得到的过程,形成丰

15、富、准确的表象。观察等式 343/4、353/5 可以发现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有了板书的直观支撑,学生很容易知道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有了板书的直观支撑,学生很容易知道除法与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四则运算之一,而分数是一种数,相对于自然数、小数而言的另外一种形式的数。在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沟通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形成相应的技能。如,先将被除数改写成分子,后将除数改写成分母来的比较简单,且不容易出错等等。板书是可以一直留在学生视线中的直观媒体,便于学生反复观察、比较,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结论。情境图、动手操作

16、、直观演示、板书这些形式和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试一试”是让学生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题目:7 分米() / ()米 23分() / ()。学生交流中有两种思路,一是运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问题的,把 1 米看做单位“ 1”平均分成 10 份,7 分米是这样的 7份,所以 7 分米 7/10 米;二是低级单位换算成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和除法教学反思高级单位时,用除以进率的方法解决问题,即710=7/10(米)。运用分数的意义和规律准确完成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在思考时是离不开直观的支撑的。直观是学生理解的基础,直观是沟通知识的桥梁。本课是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在教学时我是从先把四个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几块?再把三个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块?让学生分别列式。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结果。学生很自然就发现一个可以得到整数商,一个不能。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不能得到整数商的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呢?自然的导出分数。我觉得这样处理,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