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教学设计-【新教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上传人:qq30****018 文档编号:211153046 上传时间:2021-11-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教学设计-【新教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教学设计-【新教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教学设计-【新教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教学设计-【新教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教学设计-【新教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教学设计-【新教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教学设计-【新教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教学设计【教学立意】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本课介绍了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村落、集镇、城市的形成原因与功能;世界各地的民居样式、民居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本课在教学设计时,重点放在理解人类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与人文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上,使学生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教材分析】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是高中统编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中的一课。本课介绍了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村落、集镇、城市的形成原因与功能;世界各地的民居样式,民居

2、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古代人类经济与社会生活史有更深入的理解。【学情分析】本课的主题住在必修教材中出现较少,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储备不是很充足,但这又是经济与社会生活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引入具体事例向学生加以说明介绍,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帮助学生对此部分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目标】 知道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形成原因及功能。 了解古代世界各地民居的差异,理解其多元性特征是社会生活各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重点难点】重点: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形成原因及功能难点:古代世界各地民居的多元化特征及

3、其原因【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史料教学法;问题引领法【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教师活动:用幻灯片展示天津卫老城厢今昔对比的图片。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思考:城市有何功能?人类早期的居住条件又如何呢?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热情,方便深入学习。授课过程:学习任务一:了解古代村落形成的原因及功能教师活动:通过幻灯片展示原始社会穴居、巢居的想象复原图和教材中的两段文字资料,引发思考:原始人类为何选用穴居、巢居等居住形式?后来又是如何发展为地面建筑的? 材料一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系辞下 材料二 古之

4、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墨子辞过 设计意图:以图片形式直观地介绍原始人类居住条件的变化,以文字资料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从而引出答案。教师活动:展示兴隆洼遗址、耶莫遗址、半坡遗址的资料,引发思考:古代的村落遗址有何特点和功能。学生活动: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思考,找出古代村落的特点及功能。 学习任务二:了解古代集镇形成的原因及功能教师活动:播放四大名镇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本环节的兴趣。补充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古代集镇的产生的原因。学生活动:依据材料思考问题,整理思路得出结论。 材料三 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 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易系

5、辞 材料四 古代在边要形胜之地和周郡治所驻兵戍守称“镇”的地方,同后来发展成为工商业辐辏之地的“集镇”,显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在华北,驻兵戍守性质的“镇”历史久远。其起始年代,不会迟于唐代。事实上,直到清中叶为止,在华北境内,凡称“镇”者,绝大部分仍以关津要道和军屯戍守之地受到瞩目,其经济意义则大都微不足道。 从翰香近代冀鲁豫乡村教师活动:补充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古代集镇的发展的情况。学生活动:依据材料思考问题,整理思路得出结论。材料五 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統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至盛清时代,市镇经

6、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摘自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材料六 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景德业制陶器,利济天下。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 清蓝浦撰、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卷八陶说杂编上学习任务三:了解古代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功能教师活动:补充相关图片和史料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功能学生活动:自主阅读史料并检索信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作答材料七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材料八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

7、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 材料九 隋唐两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雄伟的长安城内外三重城墙,周围八十余里,相当于今夭西安城的九倍还多。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按规定,坊区是居住区,市区为商业区,一切

8、商业活动都规定在市区进行。 摘自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材料十(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府志教师活动:幻灯片展示古代两河流域、古代雅典、古罗马的城市图片,并补充相关史 料,引导学生思考西方古代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功能学生活动:自主阅读史料并检索信息,整理思路并作答教师活动:补充西方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活动:思考西方中世纪城市有何新发展?材料十一 1112世纪,除原来罗马帝国时期的老城市外,西欧各地在城堡、

9、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 学习任务四:世界各地民居的多元性 教师活动:补充图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民居的多元性原因。学生活动:阅读史料检索信息,整理思路并作答。 材料十二 准营缮令: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拱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

10、得过五间五架。其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近者或有不守敕文,因循制造,自今以后,伏请禁断。又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仍不得辄施装饰。 王溥唐会要舆服上幻灯片展示:山西窑洞、客家土楼、湖南湘西吊脚楼教师活动:补充图片并引导学生思考世界民居的多元性原因。学生活动:阅读史料检索信息,整理思路并作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农业出现以后,逐渐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村落,村落的居民定期交换物品,逐渐形成集市,集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集镇。集镇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11、随着居住人口的增多,出于防卫或商贸的需要,城市出现了,城市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我们还了解到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有其多元性和独特性。【板书设计】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一、村落的产生1、古代村落产生的原因2、古代村落的功能二、集镇的出现1、古代集镇的出现2、古代集镇的发展三、城市的产生1、中国古代城市的出现与功能2、西方古代城市的出现与功能四、世界各地的民居1、中国古代民居的发展演变2、西方古代民居的发展演变【课后作业】探究与拓展: 1986年4月1991年4月,我国先后发行了21枚“民居”系列普通邮票,展示了我国各

12、地具有代表性的民居。选择其中一枚邮票,说说该邮票中所绘的民居具有哪些特点。【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介绍了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形成原因与功能,世界各地民居的多样性。在教师补充了图片和史料之后,学生对此部分内容可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入理解村落的形成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集镇的出现是商品交换频繁的结果,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对世界各地民居的多样性这一问题,学生从对样式的直观感知上升到深入理解民居的多样性特征除了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决定,也凝结着当地人的智慧与审美。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自身在此方面的理论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参考资料】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近代冀鲁豫乡村从翰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3、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施坚雅著,史建云 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4、福建土楼: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黄汉民,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