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教学案例

上传人:1810****630 文档编号:211152344 上传时间:2021-11-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教学案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高中语文: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结构,归纳文章要点;了解文章的写法。 2、能力目标:体味文章缜密的语言风格,学习其表达技巧。 3、情感目标:体味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我们最关心的是我们祖国的建设;在祖国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下,我们最关心的是我们家乡的变化;在家乡日新月异的飞跃发展中,我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学业。我们经常会问问自己,长大后,我们将如何为祖国、为家乡的高楼大厦添砖加瓦,我们应当朝哪个方向发展自己的才能。 我们崇拜思想家、革命家,我们仰慕科学家、教育家,我们

2、也尊敬普通劳动者,凡是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的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因为我们走上社会后,也应当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而且是尽可能大的贡献。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喜欢读伟人、名人的传记,喜欢读他们的著作,了解他们的事迹,接受他们的思想。 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是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的一篇演说,看看演说题目,就很有诱惑力: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我们肯定想了解我国科学发展的历程,更想了解它的前景,也想听听知名人士高超的言论。 我国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文明昌盛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成就闻名于世,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什么到了近代,这近代科学要从外

3、国进入我国?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听听杨振宁教授的论述! 二、作家介绍: 杨振宁,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从小随其父、清华大学数学系奠基人杨武之教授在清华园长大。 1933年毕业于成志学校(清华附中的前身),1938年至1944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8年至1979年期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国等六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1949年至1955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至1966年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

4、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70年至1976年任洛克菲勒大学评议员。他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曾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 杨振宁教授1951年与李政道教授合作,并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他们因此而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全球华人的骄傲。 杨振宁教授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物理学会以及巴西科学院、委内瑞拉科学院和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 自1971年以来,杨振宁教授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和讲学。他分别受聘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名誉教授,并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他对中国的科技政策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重要建议,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与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并努力

5、帮助中国学者和留学生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1994年6月,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课文是根据杨振宁教授1993年7月29日在哈尔滨的演讲整理而成。 三、重点字词 1、字音前瞻(zhn)利玛窦(du)隐晦(hu)繁琐(su)真谛(d)倭(w)寇 4 2、字形浮想联翩出类拔萃悱恻真谛 3、词义逆转:(局势)恶化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前瞻:向前看,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 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一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中国的丝和丝织品,就通过这条通道,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西亚以及非洲、欧洲各地,后来人们便称这条中西通道为丝绸之路。文艺复兴14到16世纪在

6、欧洲发生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历史上称为文艺复兴。雕(dio)虫小技比喻微小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本土化指外来东西为本地引进,成为本地所有的进程。 四、整体感知 1、感知文本内容 本文是一篇科技演讲辞,谈论了一个热门话题,即中国近代科技为何落后于西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的问题。 演讲内容,在演讲题目中已经显示了出来,分为两部分:回顾与前瞻。 对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分五个阶段叙述:第一阶段,公元1400年以前,中国科技领先;第二阶段,1400年至1600年,中国举步不前;第三阶段,1600年至1900年,抗拒科技引入;第四阶段,1900年至1950年,引进西方科学;第五阶段,

7、1950年至2000年,加入先进国家竞争之列。 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前瞻即预测,文章谈了两个主要问题作为预测的依据: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有人才、有纪律、有决心、有经济;中国在刚刚过去的50年间,具备了四个条件中的前面三个,就已经加入了先进国家竞争之列。由此做出预测:到了21世纪,中国尽管会遇到许多问题,但具备科技发展必要条件的四个条件,中国科技的发展绝对是乐观的。 2、画出结构简图 回顾:领先世界举步不前抗拒引入觉醒起步进入前列 前瞻:科技发展必备条件:有人才、有纪律、有决心、有经济 中国具备科技发展四个条件,21世纪科技发展绝对乐观 3、思路探微 文章围绕主题分为两部分论述:第一部分回顾,第二部

8、分前瞻。在第一部分安排了分说和总说,先分述中国科技发展的五个阶段,然后作总结。在第二部分,先谈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预测的依据,然后论述中国现状和社会发展趋势,得出合理的结论。 五、精读课文品析鉴赏 1、明晰的结构 文章作为演讲词,篇幅虽然比较长,但总体思路明晰,容易接受。 总体安排分为两部分:回顾与前瞻。 对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的回顾,分五个阶段论述,有清楚的时间起止,有因果关系的梳理,有分述、有总结,条理非常清楚。 中国科技发展前景的预测,先拿出科技发展的必备条件作为预测的依据,然后分析中国现状与前景,论述顺理成章。 2、严密的逻辑 说理,具有严密而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对中国科技发展前景的论

9、述,就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论证基础之上。先承认预测未来是非常困难的事,接着指出长远的社会动态通常都有很深的很长远的因素,并指出科技发展的四个必要条件,以此作为预测21世纪中国科技发展前景的根据。 为了说理更加严密,又设想反面意见的驳难,排出一大堆可能影响未来中国科技迅速发展的问题。针对这种驳难,引导对方审视中国20世纪的状况,列举中国其时遇到的种种问题难,指出这些问题并不影响中国取得巨大的科技进步。在充足的事实论据基础上,令人信服地得出结论:科技的发展所需的原来很简单,只是前面所提四个条件。因为中国未来具备这四个条件,所以,中国科技的发展绝对是乐观的。 4 文章说理,逻辑严密,给听众带来了充足的

10、信心。 3、严谨的论述 在文中显示出科学家的严谨,在做出任何结论时,都是让事实讲话,实事求是。 为了说明1400年以前中国科技的领先地位,他列举了郑和下西洋的记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等两个例子。 为了说明1400年至1600年间中国科技停滞不前以至落到欧洲的后面,又列举了两个事实:明朝皇帝请传教士从澳门把火炮制造技术传到中国来和几何原本的翻译与传播。 为了说明20世纪后50年中国科技的进步,列举了更多的事实作为论据:中国在1956年建了第一个反应堆,1964年造出了原子弹,紧接着1967年造出氢弹,1970年卫星上天,等等。 让事实说话,使文章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4、领悟内涵 通过回

11、顾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指出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及现代得以迅猛发展的历史原因,并以充足的理由,指出中国21世纪科技发展前景绝对乐观。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中国科技发展的热情关注和殷切期望。 六、问题研究 1.认为中国近代敞开国门、向西方学习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鸦片战争时期英国武力的胁迫;一个是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等一系列事件使中国人感觉到了耻辱,感觉到了奋起直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两点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转折点,对后来中国科技的发展影响深远。 2.为什么对21世纪中国科技的发展绝对乐观? 这种乐观建立在对中国历史与现状的了解上。他认为,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并不多,只要有人

12、才、有纪律、有决心和经济的支持就够了,而21世纪的中国这四点都会具备,随着国力的强盛,中国科技的未来必然是光明的 七、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看云起云飞 交流对我国现代科技发展转机的看法 甲生说:本文把成立京师大学堂、废除科举、派遣留学生看作三件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很有见地的。 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是北京大学的前身,是我国第一次设立的大学,所教东西比较全面,包括了现代的科学。这表明,国人已经从先前的自大、愚昧的精神状态中转过弯来。 先前不少人把西方科技看作是雕虫小技,而认为我们才是正宗的。这是狂妄自大。又有一些人走到另一个极端去,产生了什么种族退代论,这是自卑感在作怪。 成立京师大学堂,标

13、志着国人的认识产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们对西方科技有了正确的认识,看到科技在国计民生中起的重要作用,克服了自大缺点。我们又重新树立了信心,认识到,改革教育、办好学校,我们也同样能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同样可以发展科技,借以富民强国,这就克服了自卑感。 对科技有了正确的认识,采取了发展科技的必要措施,为我国现代科技的发展,迈出了艰难而又可贵的一步。成立京师大学堂,确是我国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一件大事。这之后,中国教育的一步步进入了现代化的轨道,科学技术也就一步步发展起来了。 乙生说:把废除科举也看作是我国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也是正确的。 我的理解是,正如在文中指出的,科举制度使

14、得中国的年轻人不能向视野广阔的方向发展他们的才能,废除科举制度,就是给青年人解除束缚,为他们创设向视野广阔的方向发展的机会。 科举取士,在中国历史上,在封建社会中曾经起过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进步意义。随着社会发展,它的毛病就显露出来了。科举制度是一种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它跟一定的社会制度和教育体制联系在一起,为当时的统治者服务。社会制度更替,要求有新的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与之相适应。 4 科举考试内容狭隘,这是由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的狭隘相联系的。文中提到大学士倭仁的讲法:且闻治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途在人心而不在技艺。这话正好透露出旧式教育内容偏于狭隘:尚礼仪,崇尚孔孟提倡的那些儒家的东西;不在技艺,不容纳科学技术。 科举制度被淘汰,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废除了科举,创立起新学,采用新的考试制度,用不同于旧时的尺度衡量人才,就能促使中国的年轻人向视野广阔的方向发展他们的才能,学习科技,发展科技。这就具备了促进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有聪明的年轻人,有头脑做科学研究。 丙生说:还把派遣留学生看作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同样是正确的。 派遣留学生,是向先进国家学习的起点,是为本国培养新型科技人才的必要措施,目的也是为年轻人创设向视野广阔的方向发展才能的机会。 在文中叙述中国派遣留学生的历史,从中可心看到派遣留学生这一举动的意义。起初是派学生到日本留学,随后也到欧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