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筝曲春到湘江的演奏技巧及情感处理

上传人:狼*** 文档编号:211151713 上传时间:2021-11-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0.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筝曲春到湘江的演奏技巧及情感处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析筝曲春到湘江的演奏技巧及情感处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析筝曲春到湘江的演奏技巧及情感处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析筝曲春到湘江的演奏技巧及情感处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析筝曲春到湘江的演奏技巧及情感处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筝曲春到湘江的演奏技巧及情感处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筝曲春到湘江的演奏技巧及情感处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筝曲春到湘江的演奏技巧及情感处理摘要乐曲春到湘江原是宁保生先生于1976年创作的一首竹笛独奏曲,后来被王中山先生挖掘出来改编成了古筝曲,是一首湖南花鼓音乐。整首乐曲旋律优美,具有浓浓的湖南特色的音乐风格,情感上激昂中富有情感。这首曲子描绘了湘江两岸美丽的景色,刻画了一幅湘江奔流不息,渔米之乡一派欢腾的壮丽景象,表现了湘江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炙热情感。乐曲的行板与散板,强中带柔,展现出湘江波光涟漪、碧波荡漾的画面。欢腾的快板则是带入了湖南花鼓戏特有的韵味,营造出欢快喜悦的氛围,节奏轻快具有跳跃感,有层次的把情绪推向高潮。关键词:古筝;春到湘江;湖南花鼓;浓厚;第一章 绪论1.1引言古筝属于

2、中国传统乐器中的弹拨乐器,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于陕西、甘肃一带,后于隋唐盛行,随着历史的变迁,流传到全国及亚洲地区。1995年古筝的演奏技术得到一个飞跃性的发展。现代古筝问世以后,出现了很多新生代艺术大师,王中山先生就是当今中国青年筝家中的佼佼者,创作了不少筝曲,青少年时期他就以井冈山上太阳红和打虎上山名扬四海,开创了快速指序、双手演奏的新道路,还开创了左手在筝码的右边弹奏,这和传统中国筝曲的弹奏手法不一样,大大丰富了演奏技巧。古筝,人称天籁之音,具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净化心灵的作用,可以提升人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自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王中

3、山先生在演奏古筝作品的同时,深入的学习了作曲技术,在他改编的作品中会发现他将节奏、技巧和复调、声等手法巧妙的带入到古筝曲当中。其中春到湘江就是一首带有王中山先生特色的改编移植古筝曲,他运用了古筝特有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使作品在技巧、情感表现、以及音乐表现中又得到了升华。这首作品打开了改编曲的新世纪,它解放了左手在演奏上的局限性,运用快速指序演奏与左右手交替弹奏的演奏技巧,丰富了传统古筝的弹奏技巧,使听者耳目一新。1.2选题目的 春到湘江一开始是一首笛子曲,宁保生先生创作,后由王中山先生改编成了古筝曲。王中山先生在改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古筝快速指序演奏和左右手交替弹奏的技能,却没有流失这首作品

4、优美抒情的曲调,反而更加生动的描绘出一幅湘江春水奔流不息,一派欢腾的美景。此曲为无再现单三部曲式,全曲由引子、如歌的行板、欢腾地快板、自由地尾声四部分构成,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分析该曲的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让演奏者更加深入的感知这首作品的灵魂。第二章: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2.1创作背景古筝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于陕西、甘肃一带,流行于隋唐。随着历史的变迁,流传到全国及亚洲地区。春到湘江是由王中山先生改编移植的一首古筝曲,被收录在各种古筝考级教材和竹笛曲集当中。乐曲旋律优美,湖南音乐风格浓郁,时而激情如火,时而流畅清雅,具有鲜明的湖南花鼓音乐特色,

5、这首曲子描绘了湘江两岸秀丽的春光,描写了湘江奔流不息,渔米之乡一派欢腾的壮丽景象。王中山先生改编的这首春到湘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筝曲,改编时,他运用了古筝特有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使作品在技巧、情感表现以及音乐表现中都得到了升华,使听者耳目一新。音乐是相通的,所以我们在演奏春到湘江这首古筝曲时可能会遇到很多曲折,当它作为笛子曲的时候就是一首具有高难度的作品,被王中山先生改编成古筝曲后充分发挥了古筝双手弹奏的技能,不仅要求演奏者必须基本功扎实,还需具备良好的音乐控制力与表现力。2.2作者简介王中山先生,河南南阳人,蒙古族,是一位著名的古筝演奏级别的艺术家,现任职于中国民乐青年演奏艺术团副团长,还

6、任教于中国音乐学院。王中山先生从小就开始研习古筝,擅长演奏各种派别的古筝曲,无论是传统古筝曲或者是现代古筝曲,都能完美的呈现出原曲风貌,在演奏技巧上有着自己的音乐特色与艺术见解,演奏技法非常成熟,能恰到好处的把音色控制的很明亮清晰,音乐动作表现深得人心。王老师还研究了很多类型,风格和情绪都不同的古筝作品,同时还结合了很多不同种类的器乐作品,研发出了很多具有王中山风格的高难度技法,结合这些高难度的演奏技巧与音乐情感,使古筝的表现力更丰富,令听者耳目一新,真正做到了“我在弹古筝,而不是古筝在弹我”。王中山先生是当今中国青年筝家中的佼佼者,被大家称为“筝坛神手”、“天下第一快手”。在古筝弹奏技法上,

7、王中山先生有许多新颖的想法和新意,多指摇和左手摇指就是他开发出来的。在1986年中国第一届古筝学术交流会上,他第一次使用了左手戴四个指甲弹奏,他把左右手轮指、弹轮等技法带上了新高度,这些演奏技法使古筝的表现力更为丰富,令古筝面貌焕然一新。这些指法运用在中国各大艺术院校古筝专业的教学中,在现在也得到了推广。在教学之余,他积极参加多个大型演出活动,还为很多影视剧作品配乐,曾应邀在港、澳及内地各城市举办古筝独奏音乐会和学术讲座,并出访韩国、日本、东南亚及欧洲等地,大力推广古筝艺术。他不仅发表过多篇论文,还创作和编写了十余首古筝作品,出版了王中山古筝曲集,策划组织了中、韩、日筝乐名家音乐会。第三章:作

8、品演奏技巧分析3.1摇指的演奏技巧春到湘江由引子、行板、快板、尾声四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的演奏技巧大不相同,是一首无再现单三部曲式,乐曲的表现力更好的得到了发展。古筝中独特的指法摇指,就在乐曲最开始的引子部分频繁出现了,摇指的颗粒性一定要强,要弹出声音不断又具备颗粒性的效果,必须得花时间均匀、快速地反复弹拨练习,摇指在古筝弹奏中的意义就是将“点”变成“线”。摇指,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通过手部不断摇动所产生的声音,指甲在一根琴弦上连续快速托劈,以达到声音持续不中断的效果。摇指分为很多种,从指法上来分,分为大指摇、食指摇、两指摇和三指摇,如今由于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差别,不同地区的筝曲呈现出了地方流派

9、,从摇指派别中就有坐摇、扫摇、游摇、撮摇等。各个派别的摇指各有各的特点,现在很多古筝作品里的摇指用的最为广泛的就是大指摇。在古筝曲春到湘江中,大量出现了摇指这个技法,主要运用的就是大指摇与三指摇。谱例1:从开头右手的摇指搭配左手的琶音,拉开了整曲的序幕。谱例2:这一段用了摇指中勾摇的指法,起到了装饰的作用,是为了模仿出笛子的声音,保留了原作的韵味,让旋律也变得很有韵味。在整首作品中,也多次运用了摇指这个指法,运用最多的地方也就是如歌的行板这一部分。谱例3:这部分慢慢在进入主题,演奏者们大多是用扎桩摇或者是悬腕摇,行板表现了湘江两岸美丽的春色,旋律线条要很流畅,在摇指与左手分解和弦由强渐弱由弱渐

10、强的表现下让人有一种流动的感觉,强之明亮,柔之柔弱,仿佛置身其中。在主题结束前又再现了一遍这段摇指分解和弦,速度上更加快,感觉上更为激昂,让人不得不感叹摇指的独特性。谱例4:在主题尾声时还运用了三指摇与勾摇,三指摇是由中指、食指、大指同时进行所产生的立体音响效果,具有连贯性和配合性,演奏时要注意三指音色要保持统一,只要其中有一个指头没有控制好,就会影响整个弹奏,三指摇比一般摇指难度系数要大,但是气氛比一般摇指强多了,主题尾声三指摇再加上左手的刮奏慢慢将乐曲带向高潮。3.2刮奏的演奏技巧刮奏是古筝曲里运用最多的一个演奏指法,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被人重视的一个指法,刮奏分为双手刮奏和单手刮奏,运用手指

11、逐弦拨弹,由由低音到高音或者高音到低音顺序弹出乐曲所要表达的音乐效果,在乐曲中可分为衬托性刮奏、连接性刮奏、装饰性刮奏、效果性刮奏等。刮奏是比较基础的一种古筝技法,比较常见的有效果型的,也有加花的,在这首春到湘江中,全曲频繁使用刮奏把乐曲带入高潮,在这首乐曲引子结尾时用了大量的双手刮奏,比较多的运用了渲染型、效果型的刮奏技法。谱例5:这里的刮奏很自由,在演奏过程中,情感是可以透过音乐表达出来的,它都跟气息相关,我们弹奏第一个音时,一开始气息要紧紧绷住,弹下去时第一个音要收住,后面的气息自己控制住,刮奏的时候气息要撑得住、下得去,最后再送下来,在这里的弹奏中需要很好的把刮奏的音色和强弱相结合,通

12、过弹奏展现出湘江的波光粼粼、起伏荡漾之景。我们在弹刮奏篇幅很多的情况下要注意每一个音弹下来的时候都是有一个支撑的,所以特别要控制自己的气息不能轻易放掉。在进入欢腾的快板前,也使用了刮奏,这里的刮奏是衬托性刮奏,用了一个双手刮奏就把整首曲子推向了高潮,在此不得不感叹刮奏给所有筝曲带来的重要性。在这首乐曲中不定期的就会出现几个刮奏,刮奏还具有装饰性,能很好的丰富乐曲。3.3轮指的演奏技巧轮指分为三轮指、四指轮、五指轮和正、反轮指等,是指四根手指在一根琴弦上按规定顺序循环拨动琴弦,有正反之分,反轮指指序为:大食中无,正轮指指序为:无中食大,一般最常使用的是正轮指序。在大姆指来不及弹奏的情况下,轮指可

13、以由其他三指独立完成。在这首乐曲行板、快板部分多次用到了轮指,快板开头用了一个正轮指就把整首曲子的气氛带入高潮,在演奏这段时需要注意各手指指尖发力与节拍时值要保持一致。每个手指弹奏出来的声音也要像蜻蜓点水般迅速、干净,有独立性,声音的大小也要保持一致,具有颗粒感。练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无名指的弹奏练习,因为这个手指在古筝中不经常使用。练习需要慢练,每个指头先轮流过弦一遍,直到无名指、中指都达到食指的速度和力度。在练习轮指过程中,还要仔细听每个手指的发音,听它们的声音是否干净连贯具有颗粒性。如果四个手指的力量都保持一致,那么弹出的声音就能一致。在轮指弹奏过程中最重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避免杂音,因为

14、四个手指都是在一根琴弦上轮流弹奏,琴弦在震动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大大小小的杂音,而且轮指本身就是很容易产生杂音的。正常情况下,杂音的产生有两种基本途径,一种是触弦过慢,另一种就是相互摩擦。所以,可以根据这两点来避免减少杂音的产生。轮指对速度要求非常高,速度不能慢,通常都是在一拍之内要弹奏出一组轮指,轮指经常是出现在快板当中,我们也可以在演奏时适当加大力度,让乐音把杂音掩盖住,对整体音响效果会有很大的变化。3.4快速指序的演奏技巧快速指序是由赵曼琴先生创立的一种古筝快速演奏技法,对古筝演奏技巧现在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和推动。快速指序的弹奏模式在于给手指对快速密集的音符进行有序的安排,也就是不重复的

15、演奏指法,并结合了古筝演奏的力学原理,让手指以更快的速度轻巧的进行弹奏,这种方法对古筝的表现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以往的古筝演奏指法中,无名指一般都是会被人遗忘在角落里的,除了演奏琶音以外很少会使用到无名指,快速指序出现以后,把勾、托、抹、打这四个指法按照顺序规律的排列起来,让无名指也加入到旋律的演奏当中,甚至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乐曲春到湘江中就多次运用到了快速指序渐强的演奏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以及左手强有力的低音伴奏节奏型,把音乐推向了高潮。谱例6:这一段无论是上行下行,还是从左手低音伴奏和指法的安排上来看,不仅没有成为演奏的障碍反而成为了整首作品中的表达情感部分。就快速指序弹奏动

16、作的空间大小来说,演奏者在演奏时不应有太大的幅度,动作幅度小过弦的时值短,时值短就能快速的演奏;在快速演奏的同时,不能只想着快速而忽略了颗粒性;过弦时需饱满且扎实,快速且敏捷,节奏鲜明刚脆,力度要均匀,整个手型要像一个球在琴弦上滚动那样灵活敏捷,把乐曲推向高潮。快速指序摆脱了传统古筝指序的束缚,演奏者的手指也得到了灵活性,能更适应复杂多变的音型和旋律,无论慢速还是快速演奏,都具备均匀的力度和颗粒感。在这里的演奏一定要热情洋溢,满怀热情,展现出一幅湘江奔流不息,渔米之乡一派欢腾的景色。第四章:作品的情感处理这首乐曲向大家展现了一幅湘江两岸秀丽的景色和湘江人民渴望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整首乐曲由引子、如歌地行板、欢腾的快板、尾声等几部分组成。引子是一段散板,它表现了湘江的春天来临时的激昂之情,广阔而起伏,内涵而激情,展现了一幅碧波滚滚、烟波浩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