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 《师说》 教学设计示例(二)

上传人:1810****630 文档编号:211151598 上传时间:2021-11-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一年级 《师说》 教学设计示例(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一年级 《师说》 教学设计示例(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一年级 《师说》 教学设计示例(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一年级 《师说》 教学设计示例(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一年级 《师说》 教学设计示例(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一年级 《师说》 教学设计示例(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一年级 《师说》 教学设计示例(二)(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高中一年级 师说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的 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从全篇布局来看,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

2、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由于本文语言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3、,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一点语言积累的工作。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3课时。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内容,诵读第1段,讨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命题。 第二课时:诵读第2段,讨论韩愈对耻学于师时风的批判和文章的锋芒。 第三课时:诵读第3、4段,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总结全文(认识本文思想意义和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四、预习安排。 这篇课文的预习工作十分重要,时间应相当充裕,做得越细致越好。为此,拟在课堂抽出2025分钟让学生预习,掌握要领;未完成的部分由学生自找时间补做。 1给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诵全文23遍。 谀()苌()聃()郯()欤()蟠()经传()

4、贻() 2本文是针对耻学于师的坏时尚写的,笔锋犀利。试就下列两个方面各举出几个例子。(划在课本上) (1)批判坏现象的尖锐语气。 (2)叙述正确主张的决断语气。 (3)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意加黑点的语句。仔细阅读一遍,然后说说韩愈写师说有什么意图。 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这篇课文的价值何在呢?这个问题现在还不忙作答。大家已经读过柳宗

5、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那一段话,知道韩愈因写此文而被当时人目为狂人。请大家根据预习的印象,说说韩愈究竟狂不狂;如果说他狂,这又意味着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要求是:结合文中的某些句子说明韩愈有反对流俗的巨大勇气,有坚持真理的精神,敢于发人之所未发,敢于尖锐地指责坏习俗。) 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机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作为补充。例如:柳文中说韩愈抗颜而为师,这一点在本文中是否有所反映?韩愈在本文中是怎样表述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种现象的?对此,他又是怎样评论的?韩愈对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了怎样的解释?等等。 说明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大致了解本文的内容。

6、 二、和写作背景简介。 韩愈反抗流俗的这种勇气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他以文章为武器批判落后事物的做法,贯穿着他的一生。同学们学过的马说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它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十六年间,比师说早几年,那时韩愈才30岁上下。更值得一提的是,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宫中要迎佛骨,韩愈上表反对,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唐宪宗是信佛的,览表大怒,要杀死韩愈,多亏宰相说愈虽狂,发于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乃贬潮州这年韩愈是51岁。他有诗记载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这种胸怀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 韩愈在师说中所批判的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

7、产生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是有进步意义的。 三、诵读第1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表示极短暂的停顿,下同): 人非生而知之者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然后解释词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如改用现代语表述有几种方式?(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教师的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中的孰,可否改为岂?(用孰表示无

8、例外,虽为圣人,亦不能无惑。用岂表示反问,意即凡人皆有惑。用孰可以照应下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这句话,不改为好。)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课本以为其是指代之辞,但译为那些则不确切。按:句中的为,用法同于,其为惑即彼之于惑。全句大意是,他们(指惑而不从师的人)对于那些疑难,终生也不能解决。 生乎吾前句与生乎吾后句也是一种对举的行文方式。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是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2学生练习背诵并划分本段层次。 划分层次的步骤是:先分析文理,再归纳各层的大意,最后点明本段主旨,画示意表以助记诵。 分析文理时提出下列问题:第1、2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先指出现象,后做解释)。重点是哪一

9、句?(后一句,因为提出教师的任务,这是立论的出发点)。第3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承解惑而来,说的是不从师则惑不得解。)第4句呢?(承传道而来,说要以道为师。)把第4、5句合在一起看,行文上有什么特点?(以年龄大小为烘托;先对举,后反问;先分说,后以师道一语概括之。)最后一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关系?(承师道一语,指出择师标准。) 归纳各层大意:指出教师的任务(前两句);说明解惑和师道的必要性(中间三句);指出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在分析上述内容同时,画出文理示意图如下: 传道受业解惑(教师的任务) 闻道在先不从师则 即从而师之无以解惑 (释传道解惑)

10、师道 道在即师在(择师标准) 于此可见,本段主旨是阐明择师的标准。 3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然后讨论: (1)教师既有三项任务,但本段仅阐述了其中两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 (2)所阐述的两项中,哪一项是主要的?有什么理由? (3)对师道这个口号,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回答上述问题,最好能从文章全局着眼。进行的步骤:先分组讨论(前后桌四人一组),推代表发言,然后由教师总结并适当补充。 答案要点: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

11、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例证略)。师道的口号的提出是有积极意义的,道是知识的统帅。师道才能学到根本上,这一点在今天仍有借鉴的价值。 四、课后作业 。 1熟练地背诵第1段。 2准备诵读第2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本段可分几层? 本段主要的论述方法是什么? 本段语言犀利,锋芒毕露,要认真体会。 本段在虚词的运用上颇有特色,要注意品味行文的语气,领会的思想感情状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 1背诵第1段。 2就虚词和语气表达的关系回答问题: 删去句中加括号的虚词后,语气是否有变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慨叹意不足)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同上) 圣

12、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问变为陈述,平淡无奇)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失去可悲之意) 嗟乎和呜呼都是叹词,都有领起一层新意的作用,有时区分不很严格,但在本段中却是有明显区别的。试将它们位置互换一下,作点比较,说说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嗟乎表示慨叹,而呜呼表示悲叹,在本段中不能互换位置。) 有人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后,可加上也字以示极其肯定之意,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不能加。加也有收束全段的意思,下面其可怪也欤一句就成为多余的了,而的主要意思恰恰在这句话上。) 二、诵读第2段。 1读读讲讲背背。 方式:分段进行,各段字数大体相等;读(包括教师领读,学生自读)而后讲,讲

13、而后背。 嗟乎!其皆出于此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一是过渡作用,上文说古,由此开始说今;二是提示本段内容,将要分析师道不传的原因。)师道的内涵是什么?(此语承接上文无贵无贱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这就是它的内涵。) 从行文方式看,下面包括三组对举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对举,对举的内容彼此相关而又有别,试作分析。(第一组说的是两种不同的学风:古圣乐于从师而问,今众则耻学于师。第二组说的是这两种学风的不同结果。第三组是总括性的,指出结果不同,就是由于学风不同的缘故。) 这段话中有四个也字是表示句中停顿的,请指出来。(不传也无惑也出人也下圣人也)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犹且跟下文哪一个虚词相照应?(而耻学于师的而)哪一种句式是表示因果关系的?(之所以,出于) 爱其子吾未见其明也。 于其身也的身是指谁说的?(从爱其子可以看出,这是指做父亲的人。)从行文方式看,这一整句话是否也算对举(可以算对举,但句子构造则不相同。)是否仅仅指出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也有评论:惑矣。)删去惑矣行不行?(不行,它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下面哪句话是直接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