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年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精编

上传人:1810****630 文档编号:211150148 上传时间:2021-11-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年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精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一历年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精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一历年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精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一历年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精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一历年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精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历年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精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年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精编(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高一历年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精编 语文对于各科来讲是各科的基础。我为大家推荐了高一历年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一切始于世博会” “一切始于世博会”,是人们对世博会云集了各个时代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和最新潮的产品及概念模式的由衷赞叹。每一届博览会,无论规模大小,都使人类文明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中国参与世博会与日本同步,但没有日本学得彻底。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崛起成

2、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与其效仿西方创办博览会,促进生产改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无关联。 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历届世博会对促进各国技术创新、扩大贸易、加强国际合作,从而带动整个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然而,在根本意义上,世博会的功用还不限于单纯的经济和科技交流,而是范围更为广大的整体性人类文明交流。 博览会以娱乐休闲、交流沟通为特征,体现着民族和谐的理念。第一次世界博览会维多利亚女王就宣布藉由博览会实现全体人类之间和平与高尚的竞争,促进彼此相互了解,以增进人类福祉。其宣示成为日后各国举办博览会的正当理由。博览会是一种以教育民众为主要目的的展览活动,它详细罗列人类满足文明需要所拥有

3、的手段,展示人类活动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前景。它传播技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根据以往的经历或者借助未来的曙光来启发思考。此外,促进交流和巩固各民族之间的和平是博览会的另个目的。博览会一方面提供思想观念、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的展示与比较,互相学习充实,另一方面有助于接受他人的差异,更好地寻求谅解。 世博会是未来发展的平台。1974年斯波坎国际博览会将环境问题作为主题。1982年诺克斯维尔国际能源博览会,首次以能源问题为主题。20lO年世博会在上海,以人为本,建设科学的城市是上海世博会展示的理念,该世博会首次以城市问题为主题,将成为展示2l世纪“和谐社会”,体现“和谐城市”理念的重要载体。 博览会是

4、综合反映社会经济和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博览会的成功举办,能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新的空间,为新技术核心产品的营销开辟新市场,为人类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新动力。 1851年伦敦世博会建造的“水晶宫”,预示着人类建造史上“玻璃时代”的到来;1889年巴黎世博会留下的埃菲尔铁塔,象征着“钢铁时代”的来临。许多重大科技发明都是通过世博会的介绍而在全球传播开来。作为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博览会浓厚的现代气息和新兴科技浪潮的冲击下,也会相应地开始自身的工业化和科技化建设,从而被纳入世界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之中。洪培欣语文网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均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着力提升城市功能,进而促进举办城市和国家各方面的发展。

5、上海世博会不仅带来了世博会自身需要的投资建设,而且能加快长三角地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借助“世博会效应”,一个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将在本世纪迅速崛起。“一切始于世博会”,2l世纪的中国必将以世博会为契机而腾飞。 (摘编自乔兆红一切始于世博会:博览效应与社会发展) 1.从原文看,下列对于“一切始于世博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一届世博会都云集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成果,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B.每一届世博会都给人类带来最新潮的产品,新的概念模式也在展会上涌现。 C.日本等国家正是起步于世博会而走向发达,他们效仿西方国家创办博览会。 D.渴望中国

6、能够借助举办2010年世博会腾飞于世界,并且对此充满信心。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博会让人们在休闲和娱乐的同时,也通过展会传播技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教育和启发人类积极思考,有利于互相之间接受差异。 B.世博会虽然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但它自诞生起就承担了促进人类的和平与交流的责任,各国都是凭借这一理由成功举办博览会的。 C.世博会是世界发展的平台,许多关系到世界未来和发展的重要话题,比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都是通过世博会引起了人类的关注。 D.首次以城市问题为主题,是上海世博会的创新之举,上海市也因此成为展示21世纪“和谐社会”、体现“和谐城市”理念的

7、重要载体。 3.下列对原文中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博会的交流有多个层面,虽然经济和科技交流促进各国扩大贸易、加强国际合作,但最根本的是整体性人类文明交流。 B.受上海世博会的现代气息和新兴科技浪潮的冲击,相对落后的中国将会开始工业化和科技化建设,以融人一体化的世界。洪培欣语文网 C.上海将藉由20l0年世博会使自己的城市功能比如基础设施等得以提升,同时也向世人展示自己城市发展的文明成果。 D.基于世博会对主办城市和国家各方面的带动作用以及上海的地域位置考虑,上海世博会必将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快速崛起。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8、完成47题。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

9、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

10、僇(l)辱:羞辱,侮辱。 哓(xio)哓:吵嚷。 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遗:赠送 B.示周、秦、汉、魏以上人示:告诉 C.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效:模仿 D.是以好之而不厌厌:满足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吾其还也 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C.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一方古砚起笔,

11、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作一件普通的物品来对待的。 C.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雅,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 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7.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2) 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

12、唐诗,完成89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8、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5分) 9、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恰同学少年,_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沁园春长沙) (3) 又前而为歌曰:“ _, _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真的猛士,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13、(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5)但我不能放歌,_。(徐志摩再别康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在文字,完成(1)到(4)题。(25分)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