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的饮食爱好 郁达夫与酒

上传人:1810****630 文档编号:211147606 上传时间:2021-1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郁达夫的的饮食爱好 郁达夫与酒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郁达夫的的饮食爱好 郁达夫与酒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郁达夫的的饮食爱好 郁达夫与酒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郁达夫的的饮食爱好 郁达夫与酒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郁达夫的的饮食爱好 郁达夫与酒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郁达夫的的饮食爱好 郁达夫与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郁达夫的的饮食爱好 郁达夫与酒(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郁达夫的的饮食爱好 郁达夫与酒 郁达夫的的饮食爱好 他几乎遍尝了所到之处的各种名肴美馔、香茗佳酿,对饮食有特别的爱好. 郁达夫与酒 郁达夫嗜酒,有“大醉三千日,微醺又十年”之句;酒中醉中,他乘兴做出了许多好诗文. - 郁达夫的闽食癖 宋宪章 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先生,出生于杭州富阳。清秀奇丽的富春山水,孕育出一代文豪。对于他的家乡,他曾自豪地赋诗道:家在严陵滩上住,秦时风物晋山川。碧桃三月花如锦,来往春江有钓船。鱼米之乡的家乡,使他从小就爱食各种鱼鲜,特别喜欢吃鳝丝、鳝糊、甲鱼炖火腿。王映霞女士曾回忆:郁达夫有很好的胃口,一餐可以吃一斤重的甲鱼或一只童子鸡。由于郁

2、达夫有这样一位又漂亮又会做菜的夫人,家中饮食自然是十分地讲究。郁达夫又喜爱结交朋友,住在上海赫德路(今常德路)嘉禾里的时候,鲁迅、许广平、田汉、丁玲、沈从文等人常去郁家吃饭,尤其是姚蓬子,经常一日三餐都吃在郁家。郁达夫的饮食爱好,可以说是完全江南化的。比如每天早晨,他不喜欢吃泡饭,可是下饭的小菜,却十分讲究,常是荷包蛋、油氽花生米、松花皮蛋等可口之物。在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及东邻日本,后来在抗日战争中,又去了新加坡、苏门答腊。在广结文友的交际和游历生活中,他几乎遍尝了所到之处的各种名肴美馔、香茗佳酿,对饮食产生了特别的爱好。 郁达夫嗜酒,在现代文坛上是人皆知之的。他不仅于

3、寓所独饮,与朋友同饮,甚至在途中(如坐火车)也饮,有时以酒为礼馈赠文友,这在许多知名作家的文章与日记里都有记载。如郑伯奇在回忆创造社中记道:哪一家的花雕味醇,哪一家的竹叶青好吃,哪一家有什么可口的下酒菜,他都一一介绍,如数家珍;为了品味,有时我们会连续吃上几家酒馆。他常常喝得面带微醺,就更加议论风发,滔滔不绝。鲁迅先生的日记里也有记载:达夫来,并赠杨梅酒一瓶。 在抗日战争中,郁达夫流亡南洋,为了隐蔽自己的生活,他娶了土著女子何丽有为妻(此名系郁所取,含何丽之有之意,说明他并非贪女色而娶),又开了赵豫记酒厂,以送酒、当翻译等手段结交日本人,从事地下抗日活动。 郁达夫不仅爱酒,也借酒说出心里话。他

4、给日本的一次中国文学研究会会议题辞曰:酒醉方能说华语。在他传世的诸多文学作品中,都描写了主人公与酒的不解之缘,尽情抒发了借酒消愁的千古之情。自然,也因经常醉酒,他与爱妻王映霞不断产生家庭矛盾,关系日益恶化,导致了最后劳燕分飞的爱情悲剧。酒对于郁达夫,是福是祸,一如古代文人,千秋难断是与非。 虽然这位喜爱美食、豪饮名酒的文豪,是喝天下有名的富春江水、吃古今闻名的富春江鱼长大的。然而,后来他却特别喜爱以海鲜为主的闽菜。1936年2月,在婚变前夕,他离开了杭州的风雨茅庐,前往福州任当时福建省政府参议兼公报室主任的闲职。直到1938年末,前往新加坡任星洲日报副刊编辑、华侨周报主编,一共在福州住了近三年

5、时间。在这期间,他遍游了幽丽奇秀的武夷山水,遍尝了以海味为主的福建饮食。在饮食男女在福州一文中,他赞扬福建的山珍海味,一例的都贱如泥沙一年四季,笋类菜类,常是不断;野菜的味道,吃起来又比另处的来得鲜甜作料采从本地,烹制学自外方,五味调和,百珍并列,于是乎闽菜之名,就喧传在饕餐家的口上了。他特别称赞福建长乐产的蚌肉与海滨产的蛎房(即牡蛎)。他说: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园的蚌肉,实在是色香味俱佳的神品。又庆幸自己红烧白煮,吃尽了几百个蚌,总算也是此生的豪举。他认为福建产的蛎房比江浙产的特别的肥嫩清洁。价钱的廉,味道的鲜,比到东坡在岭南所贪食的蚝(亦是牡蛎-笔者注),当然只会超过。并

6、以幽默的口气说道:可惜苏公不曾到闽海去谪居,否则,阳羡之田,可以不买,苏氏之孙,或将永寓在(福州)三山二塔之下,也说不定。 郁达夫对福建的小吃,也是津津乐道。他列举了肉燕(一种将猪肉敲得粉烂,和入面粉,制成皮子,包上蔬菜等馅子做的馄饨式的点心)、鸭面、水饺子、牛肉、贴沙鱼(可能是比目鱼)等小吃,并称它们亦隽且廉、各有长处、倒也别有风味。 郁达夫称赞武夷山所产之名茶铁罗汉、铁观音,为茶中柳下惠,又说酒醉之后,喝光三杯两盏,头脑倒真能清醒一下,并且谦逊地说自己终是俗客,深恐品评失当,贻笑大方。 郁达夫先生还称赞福建产的各种水果终年不断,橙柑、佛手、荔枝、龙眼、香蕉、橄榄等等,都是全国闻名的品物。

7、可惜,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席卷而来,逼使郁达夫先生出走南洋办报抗日,未能进一步写出研究福建饮食的新的隽文来,这不得不说是令人遗憾的。然而,从这位文豪如椽之笔的描绘中,我们对久享盛誉的福建饮食,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体味了。 记 西 施 舌 郁达夫一九三六年有饮食男女在福州一文,记西施舌云: 闽小记里所说西施舌,不知道是否指蚌肉而言,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圆的蚌肉,实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 案闽小记是清初周亮工宦游闽垣时所作的笔记。西施舌属于贝 类,似蛏而小,似蛤而长,并不是蚌。产浅海泥沙中,故一名沙蛤。其 壳约长十五公分,作长椭圆形,水管特长而色白,常伸出壳外,其状如舌,

8、 故名西施舌。 初到闽省的人,尝到西施舌,莫不惊为美味。其实西施舌并不限于闽省一地。以我所知,自津沽青岛以至闽台,凡浅海中皆产之。 清张焘“津门杂记”录诗一首咏西施舌: 灯火楼台一望开, 放杯那惜倒金田, 朝来饱啖西施舌, 不负津门鼓棹来。 记不见佳,但亦可见他的兴致不浅。 我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青岛顺兴楼席上,一大碗清汤,浮着一层尖尖的白白的东西,初不知为何物,主人曰是乃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但觉未免唐突西施。高汤氽西施舌,盖仅取其舌状之水管部分。若郁达夫所谓“长圆的蚌肉”,显系整个的西施舌之软体全入釜中。现下台湾海鲜店所烹制之西施舌即是整个一块块软件上桌,较

9、之专取舌部,其精粗之差不可以道里计。郁氏盛誉西施舌之“色香味形”,整个的西施舌则形实不雅,岂不有负其名? 郁达夫与酒 郁达夫嗜酒如命,每顿必饮黄酒一斤,有时喝白兰地。他经常饮得酩酊大醉。有一天,他一夜未归,翌日黎明,只见一个陌生人扶着满身冰南的郁达夫,踉踉跄跄地踏进了客堂。原来,他昨夜酒又喝醉了,在冰天雪地过了一夜。于是,夫人王映霞“约法三章”,规定凡朋友请郁达夫出去喝酒吃饭,必定要负责送回,否则不让出门。起初尚有效,这是爱情的力量。久而久之夫人的约定遂为一纸空文。酒的魅力胜过爱情:) 郁达夫记鲁迅饮酒 关于饮酒,郁达夫对此也颇感兴趣,而且还常有机会与鲁迅一起同饮,所以了解得格外详细: “他对

10、于烟酒等刺激品,一向是不十分讲究的;对于酒,也是同烟一样。他的量虽则并不大,但却老爱喝一点。在北平的时候,我曾和他在东安市场的一家小羊肉铺里喝过白干;到了上海之后,所喝的,大抵是黄酒了。但五加皮,白玫瑰,他也喝,啤酒,白兰地他也喝,不过总喝得不多。” 鲁迅那首诗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成为名联),就是在郁达夫做东的宴席上做成的。 达夫纵酒添侠胆 落日的余辉在天际消逝。从大海的四角,灰黑色的夜幕阴阴地袭盖上来,湛蓝的海水转呈墨绿。一艘邮轮穿破即将来临的夜幕,航行在东海上,急急向上海的方向开去。邮轮过后,留下一道长长的浪迹。 这艘邮船上正坐着从日本回国的郁达夫。本来获东京帝国

11、大学经济学科学士学位以后,他还打算继续进帝大文学部言语学科深造,并办妥了有关手续。但他收到了郭沫若等一再促请他回国主持创造社工作的信件,考虎再三,郁达夫于1922年7月19日乘火车离开东京,20日自神户搭船回国,从此结束了他在日本长达10年的留学生涯。 “日本呀日本。我去了。我死也不再回到你这里来了,但是我受了故国社会的压迫,不得不自杀的时候,最后浮上我脑海的,怕就是你这岛国呢!”这就是做为弱国子民的郁达夫在离日之际的复杂感受。 船到上海,达夫又呼吸到了故国的空气。故土使他感到亲近。但他去国十载,故土依旧饿殍阻街、疮痍遍地,又使他感到深切的痛苦。住下后不久,他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编辑创造季刊

12、第一期,以期“造成中国未来之国民文学”,为中国的进步做点贡献。 创造季刊第一期的出版很不顺利,先是由于种种原因迟迟不能如期出版。出版后销量又成问题,一时弄得达夫心境郁闷,若不堪言。 这天,郭沫若来到郁达夫的住所。两人相见自然十分高兴。寒喧过后,达夫立即把话题转向正事。“沫若,创造第一期之所以产不出来,罪都在我。” 郭沫若见状忙道:“哪里,哪里!你也没闲着。单是你最近写的茫茫夜一篇,已经是拍案惊奇的大文字了。编刊的事谁都知道,有些事由不得人。” 就这样,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聊着,倾吐着。话题又扯到创造第一期的销路上。达夫提议到书店里再去了解一下。于是两人便一同来到四马路泰东书局的门市部。 店老板正

13、在里屋过烟瘾。他们不得不在房门里坐下,耐着性子等候。大约过了一顿饭的功夫,老板才撇掉烟枪,立起身来。几句寒喧过后,郁达夫向老板问道:“创造一期的销量最近如何?”老板谈谈地答道:“初版两千部,还剩下五百部的光景。” 郭沫若和郁达夫听了,都感到莫大的悲哀。郁达夫的悲哀尤甚。创造第一期是他编的,他在出版预告里还说了一番“愿与天下之无名作家,共兴起而造成中国未来之国民文学”的大话。如今第一版统共才印两千,两三个月过去了,还有五百没销掉,这叫他如何面对同仁和朋友?他深切地感受到了不受同情和不被理解。此刻,他觉得在那电光闪烁肩摩踵接的大上海,好像只有他和郭沫若两个孤零零的人一样。这么悲哀地想着,郁达夫终于

14、坐不住了。他突然叫道: “沫若,我们喝酒去!” “好的,我们去喝酒!”郭沫若的心境此刻和郁达夫一样,立刻就痛快地答应了。 两人手挽手走出了店门。微风习习,远近的楼宇灯火通明。街上车水马龙。一切都显露着上海的繁华与奢侈。但走在这灯火通明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他们却好似“耻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齐在荒凉的首阳山上坐以待毙。 路旁的一家面馆似乎格外清静,两人推门走了进去。在二层面街的一张桌旁坐下,店主便端上酒来。 “渴吧,一醉方休,省得想这想那。”郭沫若道。 “喝!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他天塌地陷!”郁达夫和着。 两壶酒很快就喝了个精光。 “堂倌!添酒,上菜!”郁达夫高声叫道。对于饮食他素来比较讲究,自然不惯于喝干酒。 可就是不见堂倌的身影。过了很久,仍是不见。两人觉得有些不对劲。楼下人来人往脚步通通似乎在忙着什么事体,二层铺面上十几张桌子冷冷清清,就坐着他们俩。太寂寞了,太悲哀了。郭沫若忍不住把头伸出窗外张望。酒店的招灯映入眼帘。这灯过去是火红火红的,如今怎么被白纸粘上?噢!他恍然大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