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上传人:送你****花 文档编号:211145193 上传时间:2021-11-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文学常识,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A.绝句:峨眉山月歌天净沙秋思B.小说集:聊斋志异朝花夕拾C.唐代诗人:王湾 刘禹锡D.美国作家:海伦凯勒 安徒生二、基础知识综合 班里组织“去故宫看特展”参观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小题2.活动前,学习委员编写了一则介绍材料。阅读这则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故宫旧称紫禁城,堪称中华文明之瑰宝。中华文明绵( )五千多载, 了多民族的多种文化形态,紫禁城正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这种历史悠久、多元一体的特征。紫禁城宫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历经六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屹立于中华大地。六百年间,它曾遭受过雷火之灾,还曾被外

2、国侵略者践踏和掠夺,但它同时也被一代代故宫人潜心守护、尽力保养修缮着。新中国建立以来,经过几代文物工作者的抢救和修复,而今的紫禁城重新焕发了蓬勃的生机。为了庆祝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特展”,希望借此让游客领略故宫贯穿六百年“时”“空”的历史文化,增强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本次展览集中呈现了紫禁城宫殿技术之巧与馆藏艺术之美,展柜里精美珍贵的展品正在 中等待着人们走近它们,倾听它们对中华文明的无言诉说。(1)在材料括号处填入的汉字和给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沿 潜(qin)B.延 潜(qin)C.沿 潜(qin)D.延 潜(qin)(2)根据语

3、意,在材料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融合 激荡B.集合 静默C.融合 静默D.集合 激荡(3)学习委员查到,“丹宸”的意思是“宫殿;朝廷”。请根据材料相关内容,给同学们说说故宫特展命名为“丹宸永固”,表达了怎样的美好祝愿。 _(4)参观前,班长张华给故宫博物院负责本次接待任务的王老师发微信沟通参观事宜,其中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得体,请指出并帮他修改。 不得体的词语是_,应修改为_。(5)观展时,同学们发现了一段太和殿屋顶脊兽的导览文字。请依据这段文字的内容,在下面的横线上,用简洁的语言补全对“行什”的介绍。(每空不超过5个字) 隔着玻璃窗,从左往右的十件琉璃瓦脊兽分别是龙、凤

4、、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n n)、押鱼、獬豸(xi zh)、斗牛、行什(hng sh)。从康熙年间起,这些小兽就一直静静蹲坐在太和殿的屋顶。其中,行什为太和殿独有。它的外形是人身猴脸,酷似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因此古建行里的老师傅为了方便记忆也称之为“猴”。但是著名古建专家研究发现,这件饰件虽然长得像猴子,却和孙悟空有所不同,它背上有双翼,手里拿着的也不是金箍棒,而是金刚杵。这个形象很像神话中的雷震子或雷公,传说具有防雷和消灾免祸的功能。(介绍)行什是太和殿屋顶上独有的,_、_、_、形如神话中的雷公的,传说具有防雷和消灾免祸功能的装饰物。(6)参观中,故宫博物院文华殿的“苏轼书画特展”受到了

5、同学们的关注,大家纷纷对自己喜爱的展品加以赏评,其中成语或修辞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同学甲:“春中帖是苏轼中年时期的书法佳作。欣赏它时,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B.同学乙:“我觉得清拓东坡像与东坡先生像中所绘的苏轼神态相仿,大相径庭。”C.同学丙:“渔村小雪图是苏轼好友所画,它营造了如梦境一般的空灵、静寂的氛围。”D.同学丁:“苏轼收藏的雪浪石,其纹路使人联想到百泉歌唱、浪花飞舞,别有一番趣味。”(7)参观时,同学们就与苏轼有关的两幅书法作品展开讨论,其中对这两幅书法作品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寒食帖(局部) 苏轼书 赤壁赋(局部) 文徵明书A.寒食帖是草书,赤壁赋是篆书。B.寒食

6、帖是行书,赤壁赋是篆书。C.寒食帖是草书,赤壁赋是楷书。D.寒食帖是行书,赤壁赋是楷书。(8)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准备办一期“在故宫感受中华文明”的宣传板报。请仿照画线句,续写其后面的句子。 “百闻不如一见”,这次观展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故宫建筑的壮丽辉煌和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故宫的一砖一瓦、一书一画,都让人留恋回味。忘不了那气势恢宏的宫殿群 , 彰显着皇家风范;_,_。三、情景默写3.默写。 (1)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非淡泊无以明志,_。(诸葛亮诫子书) (3)作为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至今仍能在很多方面给我们当代人以启迪。比如,当我们与人交往却不被别人理解时,我们可以用论语中的“

7、_,不亦君子乎”来劝慰自己;当我们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对照别人的缺点改正自己的不足时,我们可以用论语中的“_,_”来指导自己。 四、诗歌鉴赏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 , 一夜征人尽望乡。注:芦管笛子。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1)(甲)诗首句以“杨花”和“子规”点明事件发生的时令,营造出暮春时节_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_之情。(乙)诗写作者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夜风送来了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边塞将士的_之情。

8、(2)“我寄愁心与明月”与“受降城外月如霜”两句都写到了月,请分别说说两位诗人各是如何借“月”来抒发情感的。 五、对比阅读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甲)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乙)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节选自吕氏春秋)(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宋之丁氏/夫君子之行/缓兵之计B.有闻而传之者/传不习乎/名不虚传C.问之于丁氏/其一犬坐于前/青出于蓝D.有闻而传之者/求闻之

9、若此/天下奇闻(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翻译: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后,(丁家人)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理解:联系上下文可以发现,丁家人的话表述得不够清楚,这是让人们产生误解的重要原因。(乙)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翻译:整个国家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理解:宋国人特别乐于接受离奇的传闻,到处讲述丁家挖井挖出了一个人的事情,以至于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3)寓言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

10、理,严肃认真。穿井得一人和下面的夔有一足这两则寓言讲述的故事都跟传闻有关,阅读后都能带给我们思考。请你阅读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将材料后的表格填写完整。 (链接材料一)夔有一足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 , 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节选自韩非子)注:夔(ku)我国最早有史料记载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哀公鲁国的国君。信真实。何故什么缘故;为什么。彼其无他异这个人没有其他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尧上古帝王名。为担任。乐正古代官名,乐官之长,掌管贵族子弟的教育,负责乐舞、祭祀等事宜。(链接材料二)足(z):

11、脚;足够,充足,满足;值得,配。古代汉语词典传闻事情原貌启示穿井得一人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夔有一足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六、名著阅读6.西游记中,孙悟空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影响他的人物或事件;朝花夕拾中,鲁迅的成长也曾深受某些人或事的影响。请从这两部作品中各选取一个人物或事件,分别说说其对孙悟空、鲁迅产生的影响。(100字左右) 七、现代文阅读7.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甲)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

12、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乙)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丙)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

13、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丁)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

14、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朗读设计表格。 场景片段情感基调重点句朗读设计(朗读符号:重音 连读 停顿V)“我”因瘫痪发脾气,母亲小心安抚“我”。“我”:母亲:担心、悲痛“我可活什么劲儿!”“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 好好儿活”当时“我”不知道母亲隐瞒了病情。“我”: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 , 她的病V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我”:淡漠母亲:喜悦“好吧,就明天。”“那就赶紧准备准备。”母亲昏迷前说最后一句话。母亲:不舍、担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