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教学示例第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上传人:1810****630 文档编号:211144242 上传时间:2021-1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五首教学示例第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诗五首教学示例第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诗五首教学示例第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诗五首教学示例第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诗五首教学示例第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五首教学示例第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五首教学示例第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诗五首教学示例第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五言古诗、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和绝句三类诗歌体裁,体会它们的区别。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的思想感情。 4.背诵五首诗歌。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赏诗歌,通过比较诗歌在形式、写法、抒情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对诗的理解。 4.品评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

2、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1.理解饮酒中“心远地自偏”。 2.探讨行路难(其一)的主旨。 3.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4.岑参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5.怎样理解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化作春泥更护花”? 6.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五首诗歌,都是抒情名作,极富艺术感染力。陶诗中的率性自然、李诗中浪漫的济世情怀、杜甫的家国兴亡之叹、岑诗的雄奇瑰丽、龚诗浓浓的爱国情怀,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悉心体

3、会。教师宜以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2.联想想象法。这五首诗语言优美凝练,内涵丰富,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教师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其余由学生自主讨论研习,真正体现鉴赏的主体性。 4.比较鉴赏法。五首诗,两课时,容量大,时间紧。为提高课堂效率,避免肢解诗歌、断章取义,教师宜从整体出发,通过两两比较,求同存异,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录音机 示范朗读磁带 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学习饮酒和

4、行路难,指导学生自读己亥杂诗。朗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探讨诗歌主旨,积累名句,并且比较饮酒与行路难,把握两诗的不同点。背诵三首诗。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二、师生共同学习饮酒 1.教师播放终南山美景:夕阳西斜,终南山中暮霭缭绕,日光斜斜拂照,山中归鸟啁啾,一片安谧宁静。 多媒体声屏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看画面边听朗

5、读,初步感知诗歌。 2.学生大声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及韵律。 教师作朗读提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全诗应读得舒缓、悠然。 3.学生读诗,结合解释,理解诗意。 (1)教师补充解释。 (多媒体显示)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人境:指朴素的田园;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 尔:作如此、如是讲,概指前面两句

6、。 菊: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 东篱:东边的篱笆,后多象征远离尘俗。 真,指人的自然本性,萧统陶渊明传言其“任真自得”,陶在田园中保全了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真意,即真趣。 学生仔细读诗,整体把握诗意。 (2)说诗,学生概述诗意。 选两位同学概括诗意。明确:饮酒通过写诗人隐居南山闲适、恬淡的生活,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从哲理的高度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一、二句写自己在人世间结庐而居,却无车马喧闹的烦恼。三、四句自问自答,正是因为心境高远,心情闲适,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即心静境自静。后六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从对自然景物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哲理的启

7、迪。诗人采菊,南山归鸟,尽显自然和谐之美。九、十句深刻地指出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只能用心体味,却难以言传。 4.品诗,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师提示:这是一首酒后抒怀的作品,诗人描绘了饮酒赋诗自娱自乐的隐士生活,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画面作创造性描述。 学生思考并积极发言。 明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抒写了“处士胸中别有春,田园寄托写天真”的淡泊情怀,而且生动地塑造了诗人飘逸潇洒的自我形象,我们仿佛看到徘徊东篱的诗人沐浴着秋菊的馨香,在不经意间似乎看见那莽莽苍苍的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南山的优美景致。南山浮荡着山岚和暮霭,沐浴着夕阳的

8、余辉,禽鸟结伴飞回自家之巢,鸟声啁啾,给山的幽静增添了活力和动感,生机盎然,也暗示着诗人回归田园的怡然自得。全诗融景、情、理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 5.品评名句,积累名句。 教师提示:这首诗中“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被视为名句而流传千古,请你谈谈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生1:“心远地自偏”说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可以影响人,但人也可作用于环境,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处闹市若幽谷。 生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诗人归隐田居后,闲来在园子里种

9、植菊花,精心侍弄,等到菊花盛开,诗人便可欣赏、采摘了,抬头随意一望,空旷幽静的南山即在眼前。“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的品质的象征,“悠然”更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 生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句诗颇富哲理,很有些为而不为的意味,深刻指出了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它只能体会却难以言传。后来多用于表达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与“得意而忘言”“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似。 6.学生齐读诗歌并尝试背诵。 三、研读行路难。 1.选两位同学介绍李白。 教师补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豪放、清新、飘逸,享有“诗仙”之美称。杜甫有诗赞曰:“白也诗无敌,

10、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其诗作大家熟知的有静夜思秋浦歌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语),可见其影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是李白人格的写照。 写作背景简介:“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的诗有三首,大约写于天宝三年(744)。其时,应召入长安已两年,未能受到重用,“济苍生”“安社稷”的愿望无法实现,愤而写了这组诗。这首诗抒写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2.指导朗读。 (1)教师配乐朗读全诗,学生循声低和。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方法:音节划分、意义划分。七言古诗的

11、节奏一般有”“二二三”式或“二三二”式,这首诗七字句均为“二二三”式。 (2)教师领读两遍,学生自由练读,注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3.研习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1)学生结合解释,理解诗意。 教师补充解释: 茫然:迷惘的样子。 歧路:岔路。淮南子说林里说,战国时杨朱见到歧路便哭起来。今安在: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呢? (2)学生用第三人称代词复述诗意。 指名两位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评点。 成果展示: 金杯里盛着上等酒,这种酒一斗就值十千钱;玉盘里盛的精美菜肴更是昂贵,这菜一盘就值一万钱。李白对着这样珍贵的杯盘和酒菜,却停住了杯子,放下了筷子,一口也吃不下去。他拔出剑来向四周看看,心里茫茫然,不

12、知如何是好。他心里说:“我要渡过黄河,河上却冰块堵塞。我要爬上太行山,却遇上漫天大雪。”闲来无事,他只好像吕尚一样,坐在溪边垂钓,一会儿又像伊尹一样,梦见自己乘船经过太阳旁边。他不禁连连叹息:“行路难!行路难!”又愤慨地责问上苍:“都说人生的道路很广阔,我现的路在哪儿呢?”他无路可走,但并不悲观失望,反以言明志。“施展壮志雄心的机会,将来总会有的。到了那时候,我要挂起高耸入云的风帆,乘长风破万里浪,一直驶过大海。”他坚信自己的理想将来总会实现的。 教师稍作概括:行路难前四句以金樽玉盘的酒宴,消除不了诗人心头的郁抑不平来写诗人内心的苦闷、寂寞和惆怅。五、六句以“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的

13、艰难和仕途的阻塞,交待了诗人惆怅的原因。七、八句写诗人面对黑暗现实,想隐退闲居,可又幻想随时能受君命,实现“安黎元”“济苍生”的宏愿。“行路难今安在?”是诗人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发生的悲愤的慨叹和痛苦的呼号。最后两句展示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相信未来是非常光明的。 (3)深层探讨,理解诗歌主旨。 明确:这首诗借乐府古题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郁愤和相信理想、相信未来的勃发情志。李白少有大志,“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他24岁离开蜀地,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所以这首诗既有激愤之语,也有慨然之志。 4.品评名句,积累名句。 学生讨论,探究“

1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深层含意。 明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诗人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诗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为我们后来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充分展示了诗人的人格魅力和个性精神。 5.学生齐读诗歌,深切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尝试背诵。 四、比较鉴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 提问: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的这首行路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