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浮刺加短刺治疗棘上韧带劳损[关键词]棘上韧带劳损;针灸疗法;定向浮刺;短刺脊柱的急慢性棘上韧带劳损是腰背痛中的常见病定向浮刺加短 刺治疗胸腰椎及紙骨背软上韧带劳损,疗效满意,总如下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为:背腰部疼痛,活动吋痛增,痛处范围内压痛最集中处位于从第一胸椎至紙骨背的一个或数个棘突上,脊柱前屈可诱发患处疼痛加重,深叩痛处或脊柱后仰则并无痛增或反而稍感舒服应排除脊柱肿瘤、脊柱结核和感染,但对CT及MRI提示的椎间盘突出 则仅以上述症状和体征为诊断依据治疗方法取穴:在疼痛段的棘上韧带对应的棘突上寻找压痛最明显的点, 最痛点多集中在一个棘突,亦可分布在相邻的多个棘突上,或在远隔 部位另一段劳损的棘上韧带对应的棘突上以棘突上的压痛点作为短 刺穴点,在短刺穴点的上下左右各6cm处作为浮刺穴点,若是相邻的 多个棘突均取有短刺穴点,则督脉上的浮刺穴点应分别以最上一个和 最下一个短刺穴点为取穴依据两个部位的棘上韧带劳损其相近的短 刺穴点间不足6 cm时,可在两穴中点取浮刺穴点施术要点:在短刺施术时要求针尖贴近于棘突骨,因而整个操作 过程应注重消毒,严防脊柱骨内感染患者取俯卧位,短刺用28号 1寸毫针垂直速刺至棘突骨,得气后使针尖贴近棘突快速小幅度捻转 和提插,并渐斜针身至45。
左右,扩大针尖在棘突处散刺的范围, 不留针浮刺用30号2. 5-3寸毫针向短刺穴点方向沿皮下横刺,针 刺深度应掌握在一直能隐隐见到皮下进针中的针尖和针身,此时医者 指下进针阻力极小,病人应无疼痛及其他不良感觉,针尖达短刺穴点, 留针40分钟,不要求得气针感,最好无针感留针期间让患者适当 深呼吸的同时逐渐加人脊柱的活动幅度每天一次,7次为1疗程, 共1-2个疗程,疗程间隔3天一般疼痛往往先于压痛轻或消失痛 减后应鼓励病人坚持飞燕式锻炼,以期加速痊愈和巩固疗效疗效观察体会在治疗棘上韧带劳损的非药物疗法中,针灸疗效是通过调动机体 自身的调节能力來实现的,具有儿乎无毒副作用的优势我们根据《灵 枢》“十二刺”中“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 骨也”的论述,参考《软组织损伤松针疗法》中的“散刺捣刺针法”, 选取患处棘突上的最痛点作为短刺穴点,更好地发挥了 “穴位所在, 主治所在”的喻穴作用浮刺穴点的选取则是对《灵枢》“十二刺”中 “浮刺者,傍入而浮乙 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和符氏“浮针疗法”的具体 运用,也是对脸穴“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作用的变通应用,这种 变通有近年形成的三条针灸学术发展链条上的新理念作为理论支撑。
新的刺灸方法的临床疗效不断冲击着长期主导中医实践活动的传统 经络穴位系统的理论模型,突出表现在形成如下相互交汇的针灸学术 理念的发展链条:一、传导系统理念的发展链,即传统的经络的循行 路径-> 腕踝针的三阴三阳路径f体环针的五阴五阳路径f浮针疗法 的顺向患病部位路径;二、穴位系统理念的发展链,即传统的经穴、 奇穴、阿是穴穴位体系一微针系统一全息医学的穴位分布模型一全子 医学的多重相关性和针刀医学关于引起机体动态平衡失调的病灶施 治点;三、针刺方法理念的发展链,即传统的针刺得气f腕踝针和体 环针无需针感和针刀医学的病灶松解一浮针疗法的针向病所这些新 的理论和实践为我们发挥针灸疗效方面的优势提供了新的筛选穴位 和刺法的思路,我们所用定向浮刺加短刺的针刺方法正是在这三条针 灸学术理念发展链条的交汇点上形成的,可兼具诸长,是具有良好的 通经活血、舒筋止痛作用的非药物疗法,对棘上韧带劳损可有效地促 进病变组织的修复,取得了良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