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钱梦龙导读法探究历程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7.50KB
约8页
文档ID:211116364
钱梦龙导读法探究历程_第1页
1/8

钱梦龙导读法探究历程钱梦龙先生于1982年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讲读”模式,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导读”; 由此而形成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相对完整的语文教学法体系,钱先生称之为“语文导读 法”一)50-60年代:初现端倪钱先生曾说,一名教师,如果对某种富于个性的教学法情有独钟,多半因为他个人的 经历中有着使他钟情于这种教学法的理由由此可见,钱先生提岀“语文导读法”,必然 和他个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在前面谈钱先生的读书生活和教学生涯那一部分里,我们己经了解到,钱先生是位口学 者,这种口学早在初中时代就起步了1951年,只有初中学历却走上了中学讲台的钱先生, 面对学生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也曾困惑过:怎样教,才不致误人子弟呢?像所有初上讲 台的年轻人一样,他试图从教过自己的几位中学国文老师那里找到教好语文的榜样但再三 考虑,觉得自己实在无法仿效他们大多都是饱学之士,教的都是文言文,因此教学上可以 充分发挥"讲书”的优势,旁征博引,说古论今,一篇短短的课文能连讲好儿节课,以他们 的博学使学生受益相比之下,钱先生觉得自己肚子里那一点点得之于胡乱读书的“库存”, 显得多么寒移,多么捉襟见肘!再说,教的又多数是语体文,毕竟可讲的地方不多。

所以, 钱先生认定,自己不能走“讲书”的老路了这时候,自学语文的经历帮助了他,使他找到 了一种比较适合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师尽量少讲而鼓励学生“自己学习”他认为,自学既 然能够使学生吋代的他学好国文,就必定也能使他的学生获得学好语文的能力这种直觉性的认识,虽然略显粗浅,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对于钱先生个人却是意义 深远的,这意味着钱先生的教学从一开始就摒弃了那种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填鸭注入 的教学模式,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学能力这种高人一筹的认识,在钱先生写 于1955年的第一篇教育论文《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常规》里可以略见一斑文中说,如果学 生一旦离开他的老师在学习上就寸步难行,那肯定是因为老师没有教会他怎样自己学习,这 样的老师不能算真正称职的老师钱先生从自学经历中悟出的这条朴素的真理,从此就成为 指导他儿十年语文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的一个基木理念有了这样的理念,钱先生每备一篇课文,总要先反复阅读,细细揣摩,直到认为确实已 经读出了味儿,有了个人的心得,才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在钱先生看來,语文课 上的“教”,无非就是教会学生读文章,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自己学会读文章,然后把自 己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教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步摸到门径,拿起文 章也能思其有路,读得其法。

如果教师在指导吋还能注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多下些 启发、引导的功夫,让学生不时品尝到有所领悟和收获的快乐,他认为那就是教学的理想境 界了那时,在钱先生的课堂上,有教师必要的讲授(主要讲阅读思路和方法),也有学生 默默的读书;有教师提问学生,也有学生提问教师;有七嘴八舌的热烈争辩,也冇交头接耳 的“窃窃私语”这种课,与以教师“讲书”为主的教学法异其旨趣,也与50年代中期逐 渐流行的“谈话法”不尽相同,但却说不清究竟属于何种教学模式,但这种独创的教学法确 实受到了学生的欢迎1956年,钱先生开始担任高中语文课,由于高中生的自主意识和自 学能力都强于初中学生,钱先生运用这种教法更是得心应手,学生也学得更加有效这进一 步坚定了钱先生“走自己的路”的信心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法最明显的特点是:教师不直 接讲授课文而着眼于引导启发,学生不是默默听讲而是致力于自己读书应该说,这样的教 学中已经不自觉地包含了 “导读”的胚芽钱先生有个很好的习惯:无论干什么,总爱找一点“理论根据”,或寻求一点“基本规 律”什么的这种习惯,大概正是他后来在教育教学上卓有成就、赢得普遍赞誉的重要原因 之一吧1956年前后,钱先生很想为自己的教学实践寻找到理论上的支持。

凭着当时有限 的“理论”视野,唯一能找到的是认识论用它来指导教学,钱先生开始把‘指导学生自学” 的过程看作一个认识过程钱先生发现,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与一般的认识相比, 有着明显的不同,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认识内容的“浓缩性”和认识程序的灵活性,即人类 经过漫长的认识过程而获得的真理,学生往往只需一节课甚至更短的吋间便可获得;而学生 的认识过程也不一定完全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程序然而,学生的认识无论怎么浓缩、灵活, 总离不开“实践”这个基点从这样的认识出发,钱先生着重研究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实 践的基本内容和形式他发现,在数理化学科中,学生的实践主要是演算和实验,那是很明 白的可是语文学科(这里主要指阅读教学)的情况有些不同,教学的内容是一篇篇文章, 因此学生的认识对象不仅是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而R也是这些被选做教材的文章本身 这样的认识对象,决定了学生在语文课上基本的实践就是“读”这些文章钱先生认识到, “讲书式”语文教学的根本缺陷,倒不在于老师讲得多些或少些,而在于忽视了学生“读” 的实践,因此学生无法形成自己的认识过程,其认识能力也就无从发展这使钱先生认定, 自己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主的教法,正是一种立足于学生的自我实践的教学方法,它符合认识 论的基本原理。

这是钱先生在60年代前期已经达到的理论水平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远一点,考察一下20世纪几个著名的学习理论的发展轨迹,就会 吃惊地发现,钱先生自觉选择的这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当时,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 是超前的根据祝智庭主编的《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的有关介绍,我们看到,在20世 纪的前半个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被看作是明显的行为改变的结果, 是能够由选择性强化形成的这种理论不考虑人们的意识问题,只是强调行为把人的所有思维都看作是由“刺激反 应”间的联结形成的这就引起了认知主义理论学派的不满1957年.乔姆斯基对行为主 义代表人物斯金纳的《言语学习》提岀了尖锐的批评,之后,学习理论经历了一场科学的变 革,从运用行为主义原则转移到运用认知科学的学习理论和模型认知理论不仅认识到了大 脑的作用,而且研究了大脑的功能及英过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世界范围(包括我国)的教学中,受影响颇大的除了行为主义 学习理论之外,还有客观主义学习理论如果说行为主义理论确立了 “知识灌输”的合理性, 客观主义理论则更加强化了这一意识它认为世界是实在的、有结构的,而这种结构是可以 被认识的,因此存在着关于客观世界的可靠知识。

教学的作用便是将这种知识准确无误地传 递给学生,学生最终应从所传递的知识中获得相同的理解教师是知识标准的掌握者,因而 教师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対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直到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悄然兴起,并日渐风行在近代建构主义代表人物 杜威、皮亚杰等的研究基础之上,乔纳森于1991年对建构主义理论作了如下解释:“实在” 无非是人们的心中之物,是学习者自己构造了实在或至少是按照他的经验解释实在因此, 知识是个体和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因而 对知识正误的判断只能是相对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 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因而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 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建构”,而不是“知识灌输”当然,早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作为封闭的中国的一名普通中学教师,钱梦龙先生是 无法接触到当时正遭批驳的“行为主义理论”和越来越时髦的“认知主义理论”的而对 “客观主义理论”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知识灌输”,钱先生则感同身受可贵 的是他没有人云亦云,没有随大流,而是认真地思考分析,予以大胆的抛弃,敏锐地把握了 教学中应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原则,从而选择了立足于学生的自我实践的教学方法。

这种想法 和做法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也的确是富有前瞻性的,与几十年后才风靡全球的建构主义理论 不谋而合遗憾的是,钱先生的这些片段认识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系统,“史无前例”的十年“文 革”开始了学校成了 “大革文化命”的场所,包括他在内的很多教师,成了造反派打击、 折燃的対象于是,他的初现端倪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不得不中断二)70年代末:浮出海面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散了 10年“文革”的阴霾,人们强烈地感受到 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的基础作用,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社会主 义的科技、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的迫切性1978年3月,叶圣陶在北京地区 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作了题为《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的发言,系统论 述了他对改进语文教学的见解与此同时,吕叔湘在1978年3月16 FI的《人民日报》上发 表了题为《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的文章,指出当时我国语文教学耗吋多、成效低 的事实及其严重后果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感重任在肩,发出了 “走出误区,探索革新之 路”的呼声见顾黄初、郭兆云《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轨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龙上中学语文讲台的钱梦龙,沿着自己“文革”前的思路, 研究语文教学中认识过程的内在规律。

那时县里经常举行语文观摩教学,钱先生多次被指定向青年教师开课为了便于青年教 师更好地掌握自己这种教法的“操作要领”,他觉得有必要提出一些基本概念或课式,以确 保“指导学生自学”这一主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其结果就是“基本式教学 法”的提出所谓“基本式”,指的是:自读式、教读式、作业式(又称“练习式”)其 中“自读”和“教读”在这个初步的语文教学法框架中是两个支柱性概念自读”是从 “自学”衍生的词,“教读”则是对应“自读”而提出的当时钱先生的想法挺简单:学生 在语文课上的主要自学方式是“读”文章,那么学生的这种“自学”理应叫做“自读”:教 师的工作自然就是“教”学生“读”,故谓之“教读”既曰“自读”,就应该鼓励学生自 求理解,主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对课文的认识过程;既曰“教读”,就应该多启发,少灌 输,教给学生读书之法,而不是“奉送”现成的结论作业式”则是在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过程基木完成以后的一次“再实践”,以达到巩固知识或实现知识迁移的li的当时钱先生开的观摩课中,《变色龙》的教学较能体现“基本式教学法”的特点和效果 整个教学过程共用了三课吋,前两课吋为自读和教读中心目标是:理解并欣赏个性化的人 物语言描写。

学生在自读中提了不少问题,教读就以组织、指导学生讨论问题为主大部分 问题都解决得很顺利,尤其是通过模拟人物口吻的朗读,学生对契诃夫的语言艺术有较深的 体会这从第三课时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可以大体推知自读和教读的效果作业内容为比较 阅读,钱先生印发了讽刺小品《考试》,要求学生通过与《变色龙》的比较,进一步加深对 契诃夫语言艺术的体会,并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从课上的讨论情况看,学生对文学作品 艺术性的感觉是比较敏锐的,这对一所农村中学的初二学生来说是不大容易做到的也是这个班级,到他们初三吋,钱先生曾把当吋收入语文课本的三篇杨朔的散文《荔枝 蜜》、《香山红叶》、《茶花赋》组成一个“复读”单元,让他们集中阅读,温故知新他们在 复读中除对杨朔散文的语言美加深了印象外,同时也敏锐地感觉到了三篇散文构思雷同的缺 点这是他们从初一开始就学习“自读”的结果,他们渐渐能够在阅读中寻找自己的感觉, 独立判断这也是“基本式教学法”所取得的初步成效基本式教学法”经受了实践的考验,尤其是“自读”、“教读”的提法,赢得了不少 同仁的赞同和赞赏叶苍岑先生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通论》,把“基本式教学法”列为一 种创造性教学法予以肯定(见该书193页。

80年代初,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专家编写《重 点中学实验教材》,后来任全国高考命题组组长的章熊老师,当时以编写组负责人的身份专 程赴沪拜访了钱先生,告诉他人教社正在编写。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