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过程设计一、说教材1、 说教材的地位《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 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 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月下归航等 情节的描写,展示了 “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 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 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本文定位在民俗风情上, 体现了语文同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学本文要培养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社戏》写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龄与初一学生大体相当,就纯真 的童心而言,他们有相通的地方,在上课时,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兴 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但故事发生的年代比较久远,地方在农村,地域在江南,具 有浓郁的地域风情,这些对于当代少年,尤其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城市少年来说, 作者的生活让他们觉得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会产生奇 怪的疑问,这是学生在理解把握课文过程中的阻碍,同时,这篇课文属于小说, 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能会往故事情节上集中,而对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腻的心理刻 画不会在意,而景物描写和心理刻画偏偏又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是对教 师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能力的考验。
2、 说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 过程和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拟定为:知识目标:(1) 了解江南水乡的民俗风情,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风俗;(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能力目标: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 的作用情感目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3、 说重难点: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的笔法,从色彩、气温和音响等方面 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了江南水乡的 诗情画意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来描写景 物,又是如何融情入景的本文最后一段对豆、对戏的赞美,似乎与文章前面的 内容矛盾因此,对文章最后一段的正确理解是教学难点二、说教法和学法(一) 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和与教师、与教本、 与作者对话的欲望同时,通过联想对照,设身其境的方式,给学生深刻细腻体 会心理活动、感受地域风情的机会,从而促进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目 标的实现。
多媒体辅助法:多媒体课件从声音、视觉上给学生一种直观感受,有利于消除年代差异、地域 差异和生活现实差异,消除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想内涵上的困扰和 阻碍联想比较法:在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情景时,激励学生联想自己,把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与 作者相比较,把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迁移到课文学习中,从而更准确细腻地把握 作者的心情小组合作探究法: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思考 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从而学会如何将事物写生动、写的富有情趣,学会如 何刻画人物内心世界二) 学法指导:1. 学生通过自己大声读、听录音范读、有感情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体味 江南的美2. 学生通过对做同一件事情,不同时间不同心情的联想、比较,突破本文的难 点3. 学生通过对情节,、景物,人物分析的讨论,对小说三要素有一定的认识4. 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有感性的认识三) 教学用具:幻灯片、影音短片(四)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五)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课前播放歌曲《童年》听着这首曲子,不禁让我们回想起童年。
哪位同学能 用简单的一句话介绍一下自己的童年呢?(请三、四个同学发言)今天,我们一 起来学习第十课《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童年生活设计意图说明: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引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引发学生的 表达欲望,迅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 介绍作者与本文体裁小说的相关内容(用幻灯片播放)1、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一生 著作很多,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 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2、 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小说中的人物不一定是作者本人,小说中的人物有的是作者虚构创造的,有 的是以作者本身原型所加工塑造出的这篇《社戏》中的“我"是以鲁迅小时候 的生活经历为基础,所加工创造出来的人物我"并不是鲁迅我”不等 于鲁迅)(设计意图说明: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作者小说有一定的了解,能更好的 把握全文三) 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1、读下列词语,辨别音、形、义:(扫清阅读障碍,针对本地学生的发音特点,在读准生僻字音时强调读准平 翘舌音;通过辨析汉字的音、形、义,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加强学习生 字的方法指导。
2、 哪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件,围绕这一中心事件, 作者写了哪些相关的事情?(这一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 能力3、 从小说的情节上看,课文分为几个部分?(引导学生全面把握文章的布局谋篇四)分析课文:1、先抛出本课的难点问题,出示句子让学生读,引导学生质疑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意图: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2、 学生汇报初读课文的收获,先把简单的问题解决掉,留下本节课需要学习 解决的重要问题意图:培养学生筛选问题,抓住主要问题的能力3、 默读1—3段,把握平桥村在“我”心中的地位4、 学习课文4—21段,把握故事的发展部分学习重点放在感受“我"的心情变化和明确戏不好看意图: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把握看戏前和看戏时,即:故事发展部 分的内容5、 再次抛出本课要解决的难点问题,然后过渡到学习课文21-30段,把握 故事高潮部分意图:这几个问题都在于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的能 力6、解决课文难点:(1)、再次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朗读。
2)、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深刻思考:并不好的豆和戏为 什么在“我”心里是最好的?然后在小组内讨论3)、小组推选代表谈理解,教师点拨,最后明确原因五.归纳故事情节:(请学生回答,归纳)(意图: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顺课文整体脉络第二课时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赏析描写景物的优美文段教学难点:体会“我”当时的心情,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一、 请人复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出示幻灯片)二、 赏析课文写人绘景的优美文段: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假设你是“我”,你喜欢平桥村的什么?(意图:以这一个问题为统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一教学环节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自由调整第一部分 和第二部分的教学顺序,根据教学顺序调整幻灯片16、17、18与19、20的播放 顺序,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顺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知过程一)感受景色的优美:1. 让学生把喜欢的景物片段大声读出来,初步体会景色的美意图:训练学生一边读文章一边想画面,在读中体会2. 教师在第17张幻灯片后播放江南夜景的影音短片,学生看完短片后再读文中优美文段,把描写景物的优美句子找出来先自己深刻体会,然后在小组内交 流,用“我觉得 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 "的句式进行表述,每人交流完后小组内归纳总结大家的发言,推荐一人做总结进行全班交流。
意图:通过影音短片给学生直观感受,刺激学生进一步感知景色的美,从 而激发学生再次读文章体味美;在个人体会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句式 进行小组交流、总结,一方面训练学生准确表达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交流 中取长补短,体验在合作中学习的成就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合作意识、探究 态度3. 针对学生交流的情况,教师点拨引导,然后让学生带着深刻体会用多种 形式再次有感情地读相应优美的句段意图: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让 学生在读中有所体会后再用读展示体会,落实内化后再外现的一个过程,从而达 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4. 出示江南美景图,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文段 (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把零散的体会整合起来,加强整体感和完整性二) 把握人物个性和形象:1、 出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读相关描写人物的句段,想想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然后运用 “我喜欢文中的 (人物),因为他(他们) (评价其性格的品质),比如 (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总结发言意图:培养合作、探究的意识,训练表达、倾听、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 在合作中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领悟主题。
2、 流学习收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从而 准确、完善地把握人物个性和形象,突破教学难点三) 积累语言:1、 把文中描写景物的优美句段再美美地读一读;2、 把描写景物的优美句段读熟,背诵3、摘抄描写景物的优美句段三、 小结:让学生自己用一两句话,表述自己通过本文的学习得到了什么收获或感受?四、 拓展练习写一篇描写景色的片段放秋的景色的幻灯片)(意图:学习本文写景的特色,进行学习迁移和拓展,多角度地描写秋的景色,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五、在《童年》的音乐中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