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巧若拙 因材施教——《草船借箭》_1

上传人:1810****630 文档编号:210959845 上传时间:2021-11-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巧若拙 因材施教——《草船借箭》_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巧若拙 因材施教——《草船借箭》_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巧若拙 因材施教——《草船借箭》_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巧若拙 因材施教——《草船借箭》_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巧若拙 因材施教——《草船借箭》_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巧若拙 因材施教——《草船借箭》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巧若拙 因材施教——《草船借箭》_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大巧若拙 因材施教草船借箭 一、草船借箭的破题开篇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课文,大家一起说,学哪一课?生:草船借箭(教师板书课题) 师:谁知道这个箭是什么样子?生:前边是一个三角形的铁头,中间是一根竹竿,后面有翎毛。 师:大家再看这个剑,(板书剑字)和箭一样不一样?生:不一样。这种剑后面是一个把儿,前边有剑刃子是一种短兵器。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中有一个词非常重要,谁注意到了?生:他说的短兵器很重要。 师:对不对?(生齐:对)是的,战场上短兵相接时,用的是这个剑,有手把,双面刃;这个箭是远战时用的,所以文中周瑜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知道了吧?生:(齐

2、)知道了。 师:我再提一个问题,谁知道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生: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的时候。 师;三国,都有哪三个国?生:有东吴、西蜀,还有一个魏国。 师:你知道东吴由谁统治吗?生:孙权。 师:西蜀呢?生:刘备。 师:那么魏国呢?生:魏国,原来是曹操保着汉献帝,后来曹丕篡位,他当了魏国的皇帝。 师:那是以后的事了。在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故事里,曹家还没有人当皇帝,但是魏国的大权实际上在曹操的手里。对不对?生:对。 师:大家结合预习想一想,草船借箭的故事,讲了哪几个人物?生:讲了周瑜、诸葛亮,还有鲁肃和曹操。(教师板书这四个人名) 师:刚才在讲三国的情况时,曹操提到了。现在我要问,诸葛亮是谁

3、,哪个国家的,干什么的?生:诸葛亮是西蜀刘备的军师。 师:也是丞相,对不对?好像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周瑜呢?哪国的?干什么的?生:他是东吴的都督。 师:什么是都督?生:就是统帅三军的元帅。 师:对,相当于现代的总司令或国防部长什么的。鲁肃呢?生:鲁肃是东吴的一个将领。 师:对,东吴的一个大臣。我再问一个问题,在这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说,什么事情把这些人联系起来的?一个一个说,诸葛亮和周瑜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生:周瑜很妒忌诸葛亮,想用十万支箭来为难他,可是诸葛亮答应了。 师:这句话说通没有?想用十万支箭为难他,通吗?生:我认为他没有说清楚。应该是,周瑜想陷害诸葛亮,想用十天造好十万支箭来为难

4、他,可是诸葛亮说,他只用三天。 师:简单地说就是周瑜让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答应了。可以不可以?生:我认为您说的有点不对了,光说造箭不说期限,那什么时候造出来都可以。应该说在短时间内造好十万支箭。 师:他的发言是要强调短时间内。具体的问题,我们研究课文时还要议论,现在只说什么事情把他们联系起来他让他造箭,他答应了,简单地说,联系起来没有。生:联系起来了。师:诸葛亮和鲁肃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生:诸葛亮向鲁肃借船,帮助诸葛亮造箭。 师:很简单,还能再简单吗?生:鲁肃借给诸葛亮船,帮助诸葛亮造箭。 师:还能再简单吗?生:鲁肃帮助诸葛亮。 师:鲁肃帮助诸葛亮,鲁肃主动帮助?生:我认为就是借船造箭。 师:还是

5、不正确。诸葛亮请鲁肃帮忙,鲁肃答应了。可以吗?(生答:可以)最后看诸葛亮和曹操是怎么联系起来的?生:最简单的方法回答是:曹操借给了诸葛亮十万支箭。 师:诸葛亮没去,曹操就借给他了?生: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借给了诸葛亮十万支箭。 师:再说得明确一点。生:诸葛亮用计借来曹操的十万支箭。 师:很好。那谁能把这几个人的联系,用一段话连起来说一下。生:周瑜请诸葛亮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鲁肃借给诸葛亮船,帮助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用计谋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 师:说得不错。刚才他说的这一段话,实际上就是课文的什么?生:(齐)主要内容。 师:如果我现在请大家给课文分段,能分不能分?(学生沉默) 师:事情的起

6、因是什么? 生:这件事情的起因,我认为是周瑜妒忌诸葛亮,让诸葛亮在短期内造箭。 师:可以吗?(生:可以)事情的结果,刚才没说,是什么?生:诸葛亮得到了箭。 师:那么剩下的这部分内容是故事的什么? 生:(齐)经过。 师:可以分几段。生:(齐)三段。 师;如果我想把经过再分成两部分,可以不可以?(生:可以)好。诸葛亮请鲁肃帮忙,鲁肃答应了。这是什么?我要求不说刚才那句话了一他请他帮忙,他答应了,不这样说了,怎么说?生:这一部分是做借箭的准备工作。 师:好。这才是(指去向曹操借箭的有关板书)生:正式的借箭过程。 师:我提最后一个问题,在这几段中哪一段是最主要的内容?生:经过是主要内容。 师:在经过里

7、面准备和借箭谁是更主要的内容?生:经过中借箭是最主要内容。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在这个故事发生的前后,三国起了变化了。三国,是三足鼎立,好像大鼎的三条腿。现在,孙、刘已经联合起来了,共国抗御曹操。要记住这一点,对理解课文很重要:孙、刘联合,共同抗曹。 评析: 这一课例的内容比较丰富,从多方面展示了教师在开始指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时所做的工作。本教例主要采用的是师生谈话法。在谈话中为即将开始的课程,做了多方面的准备。 一、向学生渗透了学习课文时所必要的有关知识。如箭与剑的形状、区别及各自的用途。讲这一点是为了配合课文中周瑜的一句问话,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教师在这里预先点破,学文时学生

8、就会不问自通。同时,教师在谈话中很自然地向学生展现了这一故事的时代背景、三国的构成、统治者、课文中人物的所属和职务。而所有这些都是在谈话中教师引导学生讲出的,有效地运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个别内容学生不了解,教师也不避讳地直接讲出,也是一种及时的、必要的补充。特别是孙刘联合,共同抗曹这样的形势介绍,对学生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和人物的所言所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这一教例,教师还引导学生从认识故事中人物的相互联系入手,引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脉络;由此又推演出文章的段落结构、段内层次和文章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在逐段学文前,对全文胸中有数,有利于对文章内容全面、系统的理解。这不

9、但显示了教学设计的巧妙,也表现了教师教学思路相当清晰。 三、在学生发言中,教师时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求他们说话要简练,要学会概括,要有逻辑性。表现了教师不放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时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使其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 二、草船借箭的课堂终结 草船借箭课文讲完了,黑板上出现这样一幅 教师又请同学们综合课文内容,结合板书,总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要求高度概括为三点。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概括出知友、知敌、知天三点。教师又要求把这三点再归纳为两点。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知人、知天。但教师仍然追问:还能把这两点再概括为一条道理吗?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事实,结合板书中

10、提炼出来的内容,看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全在于他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预测和估计,完全同后来的事实相一致。(他识破了周瑜设计陷害自已,但为了顾全大局,并不说穿,而是将计就计;他知道鲁肃性格忠厚,又极力主张孙刘联合共抗曹兵,就完全信赖,请他帮忙,求他保密,鲁肃果然帮了忙,保了密;他了解曹操用兵谨慎,心性多疑,就敢于率领草船,轻兵逼寨,曹操果然只放箭,不出兵;他预测三天后必有大雾,三天后果然大雾弥漫,成了他用兵的屏障)由此,学生归结出这条道理是:要想把事情办成,自己的想法就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这是这个教学环节的第一阶段。 接着教师又假设了一种具体情境,设问:如果那天驻守曹军大寨的不是曹操,而是一个性情莽撞

11、的人,结果会怎样?要求学生用刚才得出的那条道理去分析。讨论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这是这个教学环节的第二阶段。 评析: 用这样的讨论来终结这篇课文的阅读,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一、凭借教材内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概括能力,并在这种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想会说。 二、这个教学环节的第一阶段,是引导学生由具体的历史事件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第二阶段是借助假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普遍原理分析具体事例(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这两个思维训练过程,正好是一次完整的认识活动的循环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的认识总是这样循

12、环往复地进行的。(毛泽东矛盾论)这样的教学,教给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三、在第一阶段中学生归纳出的要想把事情办成,自己的想法就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的这条道理,实际上就是毛泽东同志讲的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实践论)这样的教学设计,发掘了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这种启蒙教育完全没有出现硬性的、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课文所提供的具体凭借上的思考和体会。没有外加,没有注入,没有拔高;不是贴标签,也不是喊口号。 四、这样的课堂终结,没有把讨论的内容和学生的思维囿于一篇教材之内,做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深入教材又跳出教材,扩大了课堂教学效果。这样来终结一篇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对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在借箭这一事件中所表现的足智多谋,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了整体认识。这个整体认识,与讲课开始时对课文内容、结构的整体认识,其份量和高度都是不相同的。 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