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实验教案_4

上传人:1810****630 文档编号:210959844 上传时间:2021-11-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夜晚的实验教案_4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夜晚的实验教案_4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夜晚的实验教案_4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夜晚的实验教案_4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夜晚的实验教案_4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夜晚的实验教案_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夜晚的实验教案_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夜晚的实验教案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发言) 大家知道蝙蝠是一种会飞的哺乳动物,雷达是探测的仪器,前者是自然界里的动物,后者是人类的一种发明创造,看起来毫不相干,然而,人类的许多创造发明都从动物身上得到启迪,那么蝙蝠它给人们什么启示呢?你想知道吗?答案就在课文里。 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边读边划出生字词和不懂的词语。 (二)标出自然段,想想哪几段说的是一个意思。 三、检查自读情况 (一)认读生字词。(卡片) (二)找四五名同学读课文 (查:生字读音,文字正确流利。) 四、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

2、落大意 (一)回顾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一读二想三并 (二)请七名同学分别读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每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三)大家议论说每段主要讲了什么?哪几段意思相近。 (四)将相近意思的段合并为一大段。独立一个意思的为一段。按一定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分段结果:第一段是第1、2自然段;第二段是第36自然段;第三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 (五)归纳段落大意。 1.归纳段落大意要注意什么? (1)要抓住主要内容。 (2)语言要简练。 2.怎样归纳段落大意呢? 教师给方法,出示小黑板。独立成段的抓重点句;合并成段的,舍弃次要,抓主要。 3.学生根据方法,讨论如何归纳

3、段落大意。 (讨论过程:第一段中的第1自然段讲了一架飞机在安全夜航。第2自然段就这个现象提出问题。段意可概括为,由飞机夜航的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第二段中讲了先提出蝙蝠在夜里为什么会有高超的飞行本领,讲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的情况和结果,最后揭示了蝙蝠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这么多内容,要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让学生根据课后思考练习题2,选择正确的第二段段意。第三段只有一个自然段。讲了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安上雷达,保证飞机安全飞行,还着重讲了雷达的工作原理。这两点中最主要就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把这个作为段意就可以了。) 五、分段练习

4、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 六、个人利用工具书,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意 七、全班交流 (一)提出难懂词语。 (二)大家进行解答。 八、练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九、作业 预习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初步阅读课文,进行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并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这节课继续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知道科学家是怎样通过反复试验和研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二、找三名同学读书。大家思考:文章开头提出一个什么问题?课文哪段具体解答了这个问题 三、变序教学,先学首尾段 (一)默读首尾段,了解写作特点。 (二)提问: 1.文章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

5、理解词语:漆黑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阅读的兴趣。) 3.科学家研究的结果是什么?理解词语:摹仿、启示、障碍。 (板书:天线、荧光屏、电波、反射、障碍物) 4.先提出问题,最后解答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首尾呼应) (三)请两名同学分别读首尾段。 过渡:科学家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果呢?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四、学习第二段 (一)个人小声阅读第二段。思考: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是什么?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边读边划。 (二)提问: 1.蝙蝠夜间飞行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蝙蝠不但能夜间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无论怎么飞,也不会同任何东西相

6、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的避开,通过即使也这个词看出来的。) 2.从这些特点中反映出什么?(蝙蝠夜间飞行,就如同在白天飞行一样动作灵巧,反映敏锐。) 3.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科学家为了揭示这个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么做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1.个人默读4、5自然段。 2.找单人读4、5自然段。 大家思考: (1)课文对哪次试验作了比较详细介绍? (2)对试验做了哪些介绍? (四)学生议论发言,理解词语横七竖八。 (答案:课文把第一次试验叙述得比较具体,讲了试验的时间、场所、条件、情况和结果。) (五)请同学当一回科学家,将三次试验填写在表格中进行汇报。

7、 (六)教师小结: 科学家针对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排除了视觉在夜间飞行中的作用。第二、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间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写试验时在写作方法上有详有略,同时使我们知道写试验情况时应介绍交代什么。望同学们学习这些写作方法。 过渡:蝙蝠到底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七)单人读第6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划、划出与问题有关的重点词语。 1.提问。 2.理解词语反复研究、终于。从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1)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认真、不辞辛苦、刻苦钻研的精神。(2)结论是来之不易的。) 3.让同学画画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草图。 4.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

8、飞行的。 (板书:嘴、耳朵、超声、反射) 过渡: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 五、学生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 (一)同座位的同学议论,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 1.学生试画雷达工作的原理图。 2.做填空练习。 3.对照投影或板书说说雷达和蝙蝠的对应关系。 (二)讨论发言。从这一事例中你知道了什么? (三)自由议论。你还知道哪些发明创造,也是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六、请三名同学读全文 七、教师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讲叙科学家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到原因,从而得到启迪。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安全飞行的事例,使我们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多观察

9、事物,观察生活,向科学家学习,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课时 一、交代本节学习任务: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要求能够掌握字音,记住字形,理解运用。 二、温习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接力朗读课文。 三、复习生字词的读音 (一)学生自己读生字表和课后词语。 (二)用生字词的卡片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四、学生个人分析和记忆字形,懂得意思 (一)分析字形结构,偏旁部首。 (二)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练习扩词,丰富词汇。 五、集体学习 (一)要强调字音的生字有: 即是第二声j0,不要读成第四声j。 塞是平舌音,要读准。 竖、钟、超、障是翘舌音,要读清楚。 (二)要强调字形的生字有: 即字右半部是卩,不要写成阝 荧

10、字下边是火,不要写成虫或玉。 配的左半部不要少写一横。 教学步骤: (三)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哪些字音易读错,然后,说说要注意什么。再找一找哪些字形易写错,怎么记住它们。 (四)区别形近字,组词练习。 坚()荧()配()摹()塞()竖()萤()醒()幕()赛() (五)学生提出难理解的字义或词义,大家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进行议论解答。 如: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意思指眼光尖锐。 摹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本课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障碍阻挡、限制。本课指超声波遇到影响、限制的东西就反射回来。 六、造句指导 (一)弄懂反复、证明的意思 反复在本课中是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的意思。 证明在本课当作动词用。是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事物的真实性。 (二)教师造范句进行引导。 反复经过反复练习,小红终于把小青蛙这支曲子弹会了。 证明看见燕子低飞,蚂蚁搬家,小明说要下雨了。果然,不一会儿天上飘来一片乌云,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证明小明说的是对的。 (三)学生练习造句。 注意用这两个词造句时,要把事讲清楚,不能太笼统、太含糊。 七、练笔 (一)带领学生做一个吹球的小实验。 (二)说说实验过程。 (三)按照课文中介绍试验的方法,把这个实验的经过、结果写下来。 八、作业 (一)写生字词。 (二)朗读课文。 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